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5

  「憍尸迦!若诸天子、天女五衰相现时,当堕不如意处;汝当于其前读诵般若波罗蜜。是诸天子、天女闻般若波罗蜜功德故,还生本处。何以故?闻般若波罗蜜,有大利益故。」这一段文我们昨天是讲过了,可是这一段文呢,与我们现在的中国佛教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中国佛教,好像是普遍地有这种事情,就是人逝世了以后,要请出家人念经这件事,有这件事的。那么这个地方呢,不是人间,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要死了的时候,释提桓因给他念般若经,你看这文就是这样意思嘛!但是这地方文上面,是他生活的时候,临近死亡的时候,释提桓因为他念经,不是已经死了,还生存着,给他念经,你给他念经呢,在《大智度论》解释这段文的时候说,他有五衰相现的时候,也就像人间的人病严重的时候,他听释提桓因为他念《般若经》呢,他能够听到,他内心里面听到般若经,听到了以后,他心里面清净,这时候就发生作用了,就使令他「还生本处」,就不到那个不如意的地方去了。我们人间的情形呢,是已经死亡了以后,请出家人念经,念初七、二七、三七、四七、乃至七七,这样子。那和这个地方还是有一点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究竟怎么回事情呢?先保留在这里,先不要讲。

  

  「何以故?闻般若波罗蜜有大利益故」,这个诸天因为有神通,天上的人有神通,他知道自己死亡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是到不如意处,内心里面很苦恼,因为听了《般若波罗蜜经》,他就不到不如意处,就还是回到他原来的天上去,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呢?「闻般若波罗蜜,有大利益」,这是有非常重大的功德的,这句话等于是标出来,它的道理,什么大利益呢?在下文才有解释。

  

  这下面这一段文呢,这个文的大意是说什么呢?是举出来这个人间的人,或者天上的人,「学般若渐得三菩提劝」,我们学习这般若波罗蜜,逐渐地就能得成圣道,圣道成就了,就不是凡夫了,这件事倒是非常重要的。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诸天子、天女闻是般若波罗蜜经耳,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过去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何以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摄一切善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

  

  「复次,憍尸迦!」这是前面说的话,这个义还没有说完,所以是「复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诸天子、天女」,这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人间的人,人间的人加个「善」字,这表示这个人是佛教徒,他能够受持三归五戒,这个人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三宝、他归依三宝了;而又能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以佛说这个人是个好人,所以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这个人你劝他受三归五戒,不!我不受!那就表示他随时可以杀盗淫妄了,那不能称之为善。「若诸天子、天女」,就不是人间的了,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是指欲界天说的,欲界天也有男、也有女;色界天以上的就没有这个分别了。

  

  「闻是般若波罗蜜经耳,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间的人、或者天上的人,他们听到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样的妙法。「经耳」,就是经过了他的耳根和耳识,这个耳识发出来作用,能了别这个音声,这个音声是《般若波罗蜜经》的法语;耳识活动的时候,同时第六意识也活动,就会接受了《般若波罗蜜经》的文,接受了《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义,要这样子。「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的第六意识通过耳识去思惟观察《般若波罗蜜经》的文义的话呢,你就有功德了。你这个功德逐渐地增长、逐渐地广大,那么将来的时候就可以得无上菩提,可以成佛了。这样说呢,现在听闻《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成佛的开始,所以这是有大利益的。这句话呢,这是标出来这个大意,其中的原因还没有说。

  

  「何以故?」这以下就解释,什么原因渐渐地当得无上菩提呢?「憍尸迦!过去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这样的解释,就是没有一个人,他离开了般若波罗蜜,他能得到功德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在佛法里面想要栽培善根、要得大利益,都是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这一段文是这个意思。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佛又招呼憍尸迦!佛招呼憍尸迦呢,就是引他要注意。「过去诸佛及弟子」,释迦牟尼佛这时候说法,这是现在,在现在的以前,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的佛出现的,所以过去诸佛、及诸佛的弟子,跟他学习佛法的人。「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他们那么多的圣人都是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得无上菩提的、及入无余涅槃的。「学」这个字,学习,在佛法里面讲呢,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用三个次第来学习佛法的。

  

  闻思修,就刚才说是所听闻,所听闻的就是有文、也有义。思就是思惟,思惟这文里面的道理、去思惟。「闲居静处专精思惟」,这个经里面现成的语句是这样说,就是你要「闲」,就是不要做其他的事情,那么你在寂静的地方,就是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人来干扰你,你能够专注地思惟这个法义,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要这样思惟的。专精思惟,说我们一边做事、一边思惟,也是思惟,但是你的精神不专注,你做事了嘛!做事不专注。我一方面驾车、我一方面思惟,这不算数,就是念佛也是,这都不算数。你一定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来,专心做这一件事,这叫做专,叫做专一。那么内心里面去思惟,思惟你所听闻的道理,你不能离开了所听闻的道理之外去思惟,不可以。

  

  这个思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对于所闻的佛法的道理,会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得会更深刻了、更真实了。说是我听别人讲解的时候,我听明白了,可能过一会儿就忘记了;说是没有忘记,但是不十分的清楚。假设你若再经过内心的思惟呢,就会明暸得更清楚,而且更深刻,它有这样的好处,也能记忆的时间久一点;你若不经过思惟,很快就忘记了,这个思惟反倒是很重要。

  

  我们现在的佛教,我们中国佛教,可能我们大家都会感觉到,佛教不是兴盛的,不兴盛,佛教是很衰微的,为什么那么衰微呢?就是这个思不够,对于听闻的佛法,要拿出来时间、拿出来精神去闲居静处专精思惟,没有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和出家的佛教徒,对于佛法的理解都是很浅薄,因为你没经过思惟,你明白的佛法很浅,明白的佛法不深刻,就是没有经过思惟!所以佛法衰了!

  

  说是,我说我们现在的佛教,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多数都是念阿弥陀佛,多数都是念阿弥陀佛,修四念处的人很少。四念处是什么?四念处就是禅,就是坐禅的人很少。说是也有啊!有是干什么呢?就是祖师禅,而并不是如来禅。为什么不修如来禅呢?如来禅要通达佛法你才能修;祖师禅比较容易,就是「念佛是谁?」你就这么想就好了,就可以了,你不需要把教义深入地学习,不需要,把这些经书放在藏经楼上给虫子吃,不要管它,我们是离文字相的,然后就是坐在那里「念佛是谁?」这个容易做。但是容易是容易,成就的人很少,成就的人不多,所以佛法衰了!佛法衰啊!我若再说,也就我有口过了!怎么可以说祖师禅好像不如如来禅,怎么可以这么说呢?是可以这么说的,可以说祖师禅不如如来禅。

  

  如来禅是佛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得明明白白的,你就这么样修行就成功了。但是不要!把那个放在那,不要管它!自己不明白什么是佛法,「念佛是谁?」就这样子,然后「我开悟了!」开什么悟啊?这样说连闻慧都不具足!不要说是思慧。闻慧不具足、思慧也不具足,说是他开悟了?有那种事情?

  

  「闻是般若波罗蜜经耳,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过去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就是经过闻,还要经过思、思惟,还要经过修,修是什么呢?就是得禅定,修学禅定,在禅定里面去思惟这个般若义。这个时候,就由有分别入于无分别,由有为而入于无为,是开悟了,得无生法忍了,得成圣道了。学习佛法,「学」这个字,就是闻思修,是名为「学是般若波罗蜜」,这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能入无余涅槃。

  

  这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根性的人,这个人有大悲心,广学佛法,慈悲一切众生的苦恼,感觉众生就是迷迷糊糊地在生死里流转,受了很多的苦还不觉悟,还继续地重复去受苦。这个发大悲心的人,要来救护这些人,这个菩萨他修六波罗蜜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这样大悲心的人,他也感觉到生死是苦,我要修学圣道,那么这个人呢,「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呢?我们凡夫有三件事:一个是迷惑、烦恼,这个迷惑是一件事;然后就是造种种的生死的业力,种种的生死业;第三样事就是受苦,由惑、业的力量去得一个苦恼的果报,这三样事,惑、业、苦这三样事,就是在生死里流转。现在「入无余涅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这个惑、业、苦没有剩余的,全部的消灭了。全部的消灭了,最后的境界就是真如的境界,就是真如法性。在真如法性的清净的理性上,没有惑、业、苦的遗余,达到这个境界,叫做「入无余涅槃」了。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他不入无余涅槃,因为他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众生受苦,我不可以入无余涅槃;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