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遣異品 5

  「憍屍迦!若諸天子、天女五衰相現時,當墮不如意處;汝當于其前讀誦般若波羅蜜。是諸天子、天女聞般若波羅蜜功德故,還生本處。何以故?聞般若波羅蜜,有大利益故。」這一段文我們昨天是講過了,可是這一段文呢,與我們現在的中國佛教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中國佛教,好像是普遍地有這種事情,就是人逝世了以後,要請出家人念經這件事,有這件事的。那麼這個地方呢,不是人間,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要死了的時候,釋提桓因給他念般若經,你看這文就是這樣意思嘛!但是這地方文上面,是他生活的時候,臨近死亡的時候,釋提桓因爲他念經,不是已經死了,還生存著,給他念經,你給他念經呢,在《大智度論》解釋這段文的時候說,他有五衰相現的時候,也就像人間的人病嚴重的時候,他聽釋提桓因爲他念《般若經》呢,他能夠聽到,他內心裏面聽到般若經,聽到了以後,他心裏面清淨,這時候就發生作用了,就使令他「還生本處」,就不到那個不如意的地方去了。我們人間的情形呢,是已經死亡了以後,請出家人念經,念初七、二七、叁七、四七、乃至七七,這樣子。那和這個地方還是有一點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究竟怎麼回事情呢?先保留在這裏,先不要講。

  

  「何以故?聞般若波羅蜜有大利益故」,這個諸天因爲有神通,天上的人有神通,他知道自己死亡了以後到什麼地方去,如果是到不如意處,內心裏面很苦惱,因爲聽了《般若波羅蜜經》,他就不到不如意處,就還是回到他原來的天上去,爲什麼有這樣的力量呢?「聞般若波羅蜜,有大利益」,這是有非常重大的功德的,這句話等于是標出來,它的道理,什麼大利益呢?在下文才有解釋。

  

  這下面這一段文呢,這個文的大意是說什麼呢?是舉出來這個人間的人,或者天上的人,「學般若漸得叁菩提勸」,我們學習這般若波羅蜜,逐漸地就能得成聖道,聖道成就了,就不是凡夫了,這件事倒是非常重要的。

  

  複次,憍屍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諸天子、天女聞是般若波羅蜜經耳,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憍屍迦!過去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無余涅槃。憍屍迦!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無余涅槃。何以故?憍屍迦!是般若波羅蜜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

  

  「複次,憍屍迦!」這是前面說的話,這個義還沒有說完,所以是「複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諸天子、天女」,這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人間的人,人間的人加個「善」字,這表示這個人是佛教徒,他能夠受持叁歸五戒,這個人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叁寶、他歸依叁寶了;而又能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佛說這個人是個好人,所以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這個人你勸他受叁歸五戒,不!我不受!那就表示他隨時可以殺盜淫妄了,那不能稱之爲善。「若諸天子、天女」,就不是人間的了,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是指欲界天說的,欲界天也有男、也有女;色界天以上的就沒有這個分別了。

  

  「聞是般若波羅蜜經耳,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間的人、或者天上的人,他們聽到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樣的妙法。「經耳」,就是經過了他的耳根和耳識,這個耳識發出來作用,能了別這個音聲,這個音聲是《般若波羅蜜經》的法語;耳識活動的時候,同時第六意識也活動,就會接受了《般若波羅蜜經》的文,接受了《般若波羅蜜經》裏的義,要這樣子。「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你的第六意識通過耳識去思惟觀察《般若波羅蜜經》的文義的話呢,你就有功德了。你這個功德逐漸地增長、逐漸地廣大,那麼將來的時候就可以得無上菩提,可以成佛了。這樣說呢,現在聽聞《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成佛的開始,所以這是有大利益的。這句話呢,這是標出來這個大意,其中的原因還沒有說。

  

  「何以故?」這以下就解釋,什麼原因漸漸地當得無上菩提呢?「憍屍迦!過去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無余涅槃。憍屍迦!未來世諸佛、今現在十方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無余涅槃。」這樣的解釋,就是沒有一個人,他離開了般若波羅蜜,他能得到功德的,就是這個意思。只要是你在佛法裏面想要栽培善根、要得大利益,都是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這一段文是這個意思。

  

  「何以故」,什麼理由呢?佛又招呼憍屍迦!佛招呼憍屍迦呢,就是引他要注意。「過去諸佛及弟子」,釋迦牟尼佛這時候說法,這是現在,在現在的以前,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的佛出現的,所以過去諸佛、及諸佛的弟子,跟他學習佛法的人。「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無余涅槃」,他們那麼多的聖人都是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得無上菩提的、及入無余涅槃的。「學」這個字,學習,在佛法裏面講呢,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用叁個次第來學習佛法的。

  

  聞思修,就剛才說是所聽聞,所聽聞的就是有文、也有義。思就是思惟,思惟這文裏面的道理、去思惟。「閑居靜處專精思惟」,這個經裏面現成的語句是這樣說,就是你要「閑」,就是不要做其他的事情,那麼你在寂靜的地方,就是沒有人打擾你、沒有人來幹擾你,你能夠專注地思惟這個法義,這個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要這樣思惟的。專精思惟,說我們一邊做事、一邊思惟,也是思惟,但是你的精神不專注,你做事了嘛!做事不專注。我一方面駕車、我一方面思惟,這不算數,就是念佛也是,這都不算數。你一定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來,專心做這一件事,這叫做專,叫做專一。那麼內心裏面去思惟,思惟你所聽聞的道理,你不能離開了所聽聞的道理之外去思惟,不可以。

  

  這個思惟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對于所聞的佛法的道理,會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得會更深刻了、更真實了。說是我聽別人講解的時候,我聽明白了,可能過一會兒就忘記了;說是沒有忘記,但是不十分的清楚。假設你若再經過內心的思惟呢,就會明暸得更清楚,而且更深刻,它有這樣的好處,也能記憶的時間久一點;你若不經過思惟,很快就忘記了,這個思惟反倒是很重要。

  

  我們現在的佛教,我們中國佛教,可能我們大家都會感覺到,佛教不是興盛的,不興盛,佛教是很衰微的,爲什麼那麼衰微呢?就是這個思不夠,對于聽聞的佛法,要拿出來時間、拿出來精神去閑居靜處專精思惟,沒有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和出家的佛教徒,對于佛法的理解都是很淺薄,因爲你沒經過思惟,你明白的佛法很淺,明白的佛法不深刻,就是沒有經過思惟!所以佛法衰了!

  

  說是,我說我們現在的佛教,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多數都是念阿彌陀佛,多數都是念阿彌陀佛,修四念處的人很少。四念處是什麼?四念處就是禅,就是坐禅的人很少。說是也有啊!有是幹什麼呢?就是祖師禅,而並不是如來禅。爲什麼不修如來禅呢?如來禅要通達佛法你才能修;祖師禅比較容易,就是「念佛是誰?」你就這麼想就好了,就可以了,你不需要把教義深入地學習,不需要,把這些經書放在藏經樓上給蟲子吃,不要管它,我們是離文字相的,然後就是坐在那裏「念佛是誰?」這個容易做。但是容易是容易,成就的人很少,成就的人不多,所以佛法衰了!佛法衰啊!我若再說,也就我有口過了!怎麼可以說祖師禅好像不如如來禅,怎麼可以這麼說呢?是可以這麼說的,可以說祖師禅不如如來禅。

  

  如來禅是佛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說得明明白白的,你就這麼樣修行就成功了。但是不要!把那個放在那,不要管它!自己不明白什麼是佛法,「念佛是誰?」就這樣子,然後「我開悟了!」開什麼悟啊?這樣說連聞慧都不具足!不要說是思慧。聞慧不具足、思慧也不具足,說是他開悟了?有那種事情?

  

  「聞是般若波羅蜜經耳,是功德故,漸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憍屍迦!過去諸佛及弟子皆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學」就是經過聞,還要經過思、思惟,還要經過修,修是什麼呢?就是得禅定,修學禅定,在禅定裏面去思惟這個般若義。這個時候,就由有分別入于無分別,由有爲而入于無爲,是開悟了,得無生法忍了,得成聖道了。學習佛法,「學」這個字,就是聞思修,是名爲「學是般若波羅蜜」,這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才能入無余涅槃。

  

  這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菩薩根性的人,這個人有大悲心,廣學佛法,慈悲一切衆生的苦惱,感覺衆生就是迷迷糊糊地在生死裏流轉,受了很多的苦還不覺悟,還繼續地重複去受苦。這個發大悲心的人,要來救護這些人,這個菩薩他修六波羅蜜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沒有這樣大悲心的人,他也感覺到生死是苦,我要修學聖道,那麼這個人呢,「入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什麼呢?我們凡夫有叁件事:一個是迷惑、煩惱,這個迷惑是一件事;然後就是造種種的生死的業力,種種的生死業;第叁樣事就是受苦,由惑、業的力量去得一個苦惱的果報,這叁樣事,惑、業、苦這叁樣事,就是在生死裏流轉。現在「入無余涅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這個惑、業、苦沒有剩余的,全部的消滅了。全部的消滅了,最後的境界就是真如的境界,就是真如法性。在真如法性的清淨的理性上,沒有惑、業、苦的遺余,達到這個境界,叫做「入無余涅槃」了。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人,他不入無余涅槃,因爲他感覺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衆生受苦,我不可以入無余涅槃;我…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勸持品、遣異品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