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里说这个忍,就是不管什么情况,不要愤怒,你心里面静下来,用智慧观察,这叫做「忍」,是这样意思。
我们看《史记》上,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这个人,当然不是简单的人,我们赞叹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认为韩信也是同样的,那个心里面的事情,他有广大的智慧的,不是一般平常人;他受人家毁辱,他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同。我认为韩信他前半生的确有可学习的地方,这个人。他做了淮阴侯的时候,以前受胯下之辱那个少年,他去把他找回来,找到他呢,给他一个小官做。我认为这个人,有一点,韩信还是有一点的,是不同的。我们一般人,你以前毁辱过我,好!我现在一下子杀掉你,解解恨,韩信不是,韩信还有这个心量的。但是他那个忍辱和佛法说的忍辱不同,那是世间上说他忍辱,佛法不是。佛法是有智慧,心里不愤怒;你怎么样地毁辱我,我心里不动,心里面没有瞋心,也没有高慢心。说这个大人受小孩子欺负一下,心里面笑而置之,就是我不和你一般见识,但是心里面瞧不起你,这不是忍辱。佛教是一种大智慧境界。这个般若波罗蜜,我们现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如果你有时间,你全部读一读,就会说明什么叫做「忍」,它会说得很清楚。这是「忍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的意思,就是不断地修学善法,不间断地修学善法,那么这叫做「精进」。如果说是我修学了,我发心,我打念佛七七天,三天我走了,我不打念佛七了,这就是这件事没做成。有始有终的,把这一件事做好了,这也有精进的意味;但是佛法说的精进呢,又不止于此,就是不断地修学善法,都能做成功了它,那么叫做「精进」。
「禅那波罗蜜」呢,就是修禅定。修禅定,有世间禅、有佛法的出世间禅。现在这个「禅波罗蜜」包括世间禅在内,还有出世间禅的妙法,这是不同的。「般若波罗蜜」是一种智慧。前面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忍波罗蜜,这都是修福的境界,修福的事情。福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就叫做福。譬如说是我饿了,我就有饭、有菜、有可口的这个饭菜,使令我解决这个饥饿的问题;天气冷,我有好的房子住,在房子里住,我就不冷;热的时候不热,使令我很舒服,这都是属于福的境界。这个福的境界简单说,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在生活上有美满的享受;像人间有福德的人有这个事情,天上的人更不要说了,这都是福的境界。
「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是思想上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禅」是解决欲的问题,我们人间的人都有欲的问题,各式各样的欲;睡眠也是欲、饮食也是欲,乃至男女的欲,各式各样的欲很多,都是欲的问题,但是最重的就是男女的欲。若是修禅呢,能够解除这个欲的问题;世间禅也就是这样,能解除这个欲的问题,所以就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那没有欲的时候,这个人高明,高明得多了,就是高明。因为世间上,古代和现代一样,我们从历史上看,乃至国家的命运,都因为欲的问题破坏了,因为欲的问题破坏了。现在的人也是一样,不能说比古人好,不见得!但是若得到禅呢,就心里面没有欲。这个没有欲的人,叫做「梵」,「梵天」就是一个林,双木林,加一个凡夫、平凡的凡,中国话这个「梵」是什么?是净的意思,清净的意思。离了欲、没有欲的那个人,他看我们有欲的人都是污染,他是清净的,是这样意思。当然我们有欲的人,我们不感觉欲是染污,我们欢喜欲,我们不感觉是染污。但是已经离了欲的、有禅的人,我们中国的书上有记载,就是有所谓「神仙」这件事,按佛法来讲呢,得到了禅的人,就可以名之为神仙,就称之为神仙的;他修禅成功了,虽然他还是人,但是可以名之为神仙了,可以名之为神了,他若死掉了生到天上去,那就色界天以上的人,不是人间的人了。
般若波罗蜜是大智慧境界,能破除去很多很多的烦恼;不但是欲了,统统都破掉了,使令心里面究竟清净、究竟自在、究竟安乐了,这般若是这样意思。
这样说,这是两件事;这个精进波罗蜜也通于檀那波罗蜜、通于尸罗波罗蜜、通于羼提波罗蜜、也通于禅波罗蜜、也通于般若波罗蜜,你修学这样的善法,都是要精进的。这样说呢,这个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思想上的清净;这个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这是我们的生命体比较安乐自在一点,就是一个福、一个慧,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个福圆满了,但是未必有禅、有智慧。我们现在,我们看仁俊老法师的文章上,有一句话「福报狂、智慧荒」,哎呀!这话说得很好!就是我们现在世界上的人,连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国家的领导者,全世界的国家的领导者,他领导国家向那地方去呢?就是要经济搞上去,就是追求经济的繁荣,这就是追求福报嘛!就是追求现世的生活上的安乐,就做这件事,这是社会上一般大众都是这样子嘛!那么我们佛教徒呢?我们佛教徒干什么?我们学习佛法的这些佛教徒,南传佛教,他们在干什么?我们或者不说。就说我们汉文的佛教,我们在干什么?我看我们佛教徒,也是这么回事,也是福报狂,就是努力地去追求福报,还是做这件事。怎么知道呢?譬如说是有人说:今天我们在各地方讲演,立一个专题在讲演,就是「富贵荣华之道」,或者「健身之道」,或者讲究风水,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人来听,很多很多人来听,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听这个题目呢?他就是追求福报嘛!他目的是追求福报!如果现在说我们要传戒,要你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不可以做恶,恐怕来做这件事的人不是太多,我要自由,你怎么可以拘束我?所以追求福报的人特别多,而学习智慧的人不是很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