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20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不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叁惡道中,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衆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這是第四科,自己能夠覺悟自己,這一段文是這個意思。「是善男子善女人」,就是這個菩薩,這樣子學習六波羅蜜的時候,他心裏面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因爲這個菩薩沒得無生法忍,他還是在凡夫的時代,在凡夫的時期。在凡夫時期,他還是有煩惱的人,他把自己的財富往外布施,他還有一點心裏面不是那麼自在,還有一點不願意布施的意思,不願意布施,那麼怎麼辦呢?他用這如理作意,就是正憶念的智慧來觀察、來分析這件事,「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我這個錢留著我自己用,我不要去救護一切貧苦的衆生,我不要管他們的事情。若這樣子的話,我將來會怎麼樣呢?將來生貧窮家,就是沒有財富了。佛教的理論是這樣子,你的心願意別人有財富,你將來就有財富,你不管別人,只顧自己,你將來就要貧窮,佛教的理論是這樣子。

  

  「不能成就衆生」,你生到貧窮家的時候,這裏面也包括什麼?沒有本事,沒有能力,那麼你就不能夠去利益一切衆生,「不能成就衆生」,就是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了。不能「淨佛國土」,那當然,你沒有功德了,你也不能夠做這種事,「淨佛國土」的事情也做不來了,也做不來。「亦不能得一切種智」,這件事也不能做了。「我若不持戒,當生叁惡道中」。這是第一個波羅蜜,用這樣思惟以後呢,那麼我就應該布施,作布施以後,我不生貧窮家,我就能成就衆生,能淨佛國土,亦能得一切種智,那麼我應該布施,是這個意思。

  

  「我若不持戒,當生叁惡道中」,就是我若不受這叁皈五戒,乃至出家的這一切戒,菩薩戒都在內。我若不持戒,我若放逸,那麼就跑到叁惡道去了,跑到地獄去、跑到餓鬼道、跑到畜生世界去受苦了。「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連人的身體都不成就了,這是很苦的事情。

  

  「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我若不修忍辱,我的父母诃斥我,我的善知識诃斥我,我的好朋友,說我這個地方不對,這個不對,我心裏面不要憤怒,我要注意聽他的話,來反省自己。我若是不對,我應該改過來,如果我是對的,他說錯了,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心裏面不要憤怒。如果我不修忍辱,誰說我不對,我不管他說的對不對,我就是不高興了,就要憤怒。那麼會有什麼不好呢?「則當諸根毀壞」,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若修忍辱,你這六根就會莊嚴、會美妙,現在你不忍辱,就破壞了,把這美妙的六根就破壞了,「色不具足」,那個莊嚴、美妙的形相沒有了。「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菩薩修忍辱、修布施、持戒各式各樣的功德,他將來的身體是特別的莊嚴、也特別的健康,病痛不是很多的。如果你現在若不布施、不持戒、不修忍辱,那你不能得到菩薩的具足的色身,具足莊嚴的色身,你得不到。得不到了呢,「衆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那個莊嚴的身相,菩薩還沒有說話,衆生看見他了就發無上菩提心了,「必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但是我們沒有修這個布施、持戒、忍辱,我們就沒有那麼好的身體,沒有那麼好的身體,那麼就不能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也做不到了。

  

  所以這個佛法裏面,我們這麼思惟,佛法的好處,我頭幾天說過,我現在我不如你,不要緊,我現在開始努力,我就會趕上,會趕上來,會改變;我現在的智慧不如你,我的身體的健康也不如你,壽命不如你,面貌也不如你的美,不要緊!你就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將來你所有如意的事情都來了。可以重新的創造,這是佛法對于衆生最重要的一個智慧的地方;我們若不學習佛法,不知道這件事。

  

  有的人糊塗,看見人家美,我把你的相貌破壞了,糟糕!你將來面貌就不會莊嚴了;不要破壞別人如意的事情,你的如意的事情也沒有人破壞,這件事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呢,你若不修忍辱,「亦不能得具足色身,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

  

  「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衆生」:「懈怠」,就是我應該去拜佛,但是就是懶,就不願意拜,我應該念陀羅尼咒,這時候懶了,不願意念。總而言之,有功德的事情,心裏面就提不起勁來,就是懈怠;可是放逸的事情,不是的,放逸的事情就很歡喜做。你這樣子不能得菩薩道,不能夠成就衆生、不能淨佛國土、不能得一切種智。

  

  「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禅定」,我在佛教裏面學習佛法,常常要攝心不亂,修習這個奢摩他的方法,叫它不要亂;我不肯這樣做,我自由好嘛,我願意想什麼,想什麼嘛,那你不能夠得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這看出來佛法就是和人的心性是有一段距離的,人若學習佛法,要向上,要努力,努力就是辛苦了一點,就是難一點;若是放逸,是向下去,比較容易。佛法是要向上、要努力的,你要努力做這一切功德的事情。

  

  「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一切種智」:「我若無智」,這個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我昨天也說過,其實它的差別相很多很多,我們就說兩種,第一個就是能見到真理,見到真理以後,如果按小乘佛法來說,就是初果聖人,大乘佛法來說,就是初歡喜地,見到真理,達到這個程度以後,就是決定不到叁惡道去了。這是一個關,這個關是很重要的,到叁惡道太苦了。所以「我若無智」,如果我若沒有這個智慧,沒有見到真理的智慧。我沒有這個智慧的時候,「不能得方便智」;若是有這個智慧,你決定是,因爲得聖道這件事有可能是在欲界天,也可能是在人間,多數是在人間成就這個智慧。你成就了這個智慧以後呢,那麼就保證你以後的生命,就是人間、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你在這樣好的環境內,你能夠增長種種種種利益人的知識,像醫生,或者建築個好房子,也是好,建築師、會計師,這都是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你有很多很多利益人類的知識,那叫做方便智。你得到根本智,得到見真理的智慧,你最低限度是個人的境界,你就會繼續進步,得到很多很多的學問、學識,你就得到了很多的方便智。也可以到佛世界去聽佛說法,也又能得到很多很多的智慧,如果你沒有見到真理的智慧,「我若無智」,沒有見真理的智慧,那你就不能成就方便智。

  

  「以方便智過聲聞、辟支佛地」,因爲聲聞、辟支佛也有見真理的智慧,但是他的方便智不圓滿。你若沒得到方便智,你不能超過聲聞、辟支佛地,你不能超過他們的境界;你有了方便智,也就是你有根本智,你有根本智呢,能令你的方便智是清淨的,于是乎你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也能「得一切種智」,若是你無智,這些功德都不成就了。

  

  是菩薩複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悭貪故,不具足檀那波羅蜜;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屍羅波羅蜜;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羅蜜;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波羅蜜、毗梨耶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成就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是菩薩複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悭貪故,不具足檀那波羅蜜」,這地方還是這麼思惟:說我不應該隨順我的悭貪的煩惱,我不肯布施,那就不具足這個功德。「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屍羅波羅蜜」,我不應該這樣子做,你這樣思惟呢,你的正念的力量就能加強多少,加強了呢,放逸的心情就減少了,就有可能轉惡爲善,就有可能這樣子。所以多思惟是個智慧的相貌。「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我不應該去憤怒,隨時發脾氣,我不應該這樣子;「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羅蜜;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成就一切種智」,我就不能成佛了,不能。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這一段把前面這一段文結束了,就是這樣子。

  

  這一段文的意思呢,就是自己如果有懈怠的心情,有煩惱的染汙心的時候,你先把心靜下來,自己提出來正憶念來思惟、觀察,就能把這個懈怠的心情調伏了,這個正念會有力量。這是告訴我們初發心的菩薩,沒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應該這樣學習。這是前面「得自曉悟益」這一段解釋完了,下面是第二科,明行的得失。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爲回向薩婆若心故,亦不爲高心故。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雲何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爲回向薩婆若心故,亦爲不高心故?釋提桓因…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2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