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不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能得一切种智。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众生见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萨道,亦不能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乱心,不能得生诸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无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这是第四科,自己能够觉悟自己,这一段文是这个意思。「是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这个菩萨,这样子学习六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因为这个菩萨没得无生法忍,他还是在凡夫的时代,在凡夫的时期。在凡夫时期,他还是有烦恼的人,他把自己的财富往外布施,他还有一点心里面不是那么自在,还有一点不愿意布施的意思,不愿意布施,那么怎么办呢?他用这如理作意,就是正忆念的智慧来观察、来分析这件事,「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我这个钱留着我自己用,我不要去救护一切贫苦的众生,我不要管他们的事情。若这样子的话,我将来会怎么样呢?将来生贫穷家,就是没有财富了。佛教的理论是这样子,你的心愿意别人有财富,你将来就有财富,你不管别人,只顾自己,你将来就要贫穷,佛教的理论是这样子。
「不能成就众生」,你生到贫穷家的时候,这里面也包括什么?没有本事,没有能力,那么你就不能够去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众生」,就是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了。不能「净佛国土」,那当然,你没有功德了,你也不能够做这种事,「净佛国土」的事情也做不来了,也做不来。「亦不能得一切种智」,这件事也不能做了。「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这是第一个波罗蜜,用这样思惟以后呢,那么我就应该布施,作布施以后,我不生贫穷家,我就能成就众生,能净佛国土,亦能得一切种智,那么我应该布施,是这个意思。
「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就是我若不受这三皈五戒,乃至出家的这一切戒,菩萨戒都在内。我若不持戒,我若放逸,那么就跑到三恶道去了,跑到地狱去、跑到饿鬼道、跑到畜生世界去受苦了。「尚不得人身,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连人的身体都不成就了,这是很苦的事情。
「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我若不修忍辱,我的父母诃斥我,我的善知识诃斥我,我的好朋友,说我这个地方不对,这个不对,我心里面不要愤怒,我要注意听他的话,来反省自己。我若是不对,我应该改过来,如果我是对的,他说错了,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心里面不要愤怒。如果我不修忍辱,谁说我不对,我不管他说的对不对,我就是不高兴了,就要愤怒。那么会有什么不好呢?「则当诸根毁坏」,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若修忍辱,你这六根就会庄严、会美妙,现在你不忍辱,就破坏了,把这美妙的六根就破坏了,「色不具足」,那个庄严、美妙的形相没有了。「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菩萨修忍辱、修布施、持戒各式各样的功德,他将来的身体是特别的庄严、也特别的健康,病痛不是很多的。如果你现在若不布施、不持戒、不修忍辱,那你不能得到菩萨的具足的色身,具足庄严的色身,你得不到。得不到了呢,「众生见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那个庄严的身相,菩萨还没有说话,众生看见他了就发无上菩提心了,「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我们没有修这个布施、持戒、忍辱,我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身体,没有那么好的身体,那么就不能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也做不到了。
所以这个佛法里面,我们这么思惟,佛法的好处,我头几天说过,我现在我不如你,不要紧,我现在开始努力,我就会赶上,会赶上来,会改变;我现在的智慧不如你,我的身体的健康也不如你,寿命不如你,面貌也不如你的美,不要紧!你就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将来你所有如意的事情都来了。可以重新的创造,这是佛法对于众生最重要的一个智慧的地方;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不知道这件事。
有的人糊涂,看见人家美,我把你的相貌破坏了,糟糕!你将来面貌就不会庄严了;不要破坏别人如意的事情,你的如意的事情也没有人破坏,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呢,你若不修忍辱,「亦不能得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
「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萨道,亦不能得成就众生」:「懈怠」,就是我应该去拜佛,但是就是懒,就不愿意拜,我应该念陀罗尼咒,这时候懒了,不愿意念。总而言之,有功德的事情,心里面就提不起劲来,就是懈怠;可是放逸的事情,不是的,放逸的事情就很欢喜做。你这样子不能得菩萨道,不能够成就众生、不能净佛国土、不能得一切种智。
「我若乱心,不能得生诸禅定」,我在佛教里面学习佛法,常常要摄心不乱,修习这个奢摩他的方法,叫它不要乱;我不肯这样做,我自由好嘛,我愿意想什么,想什么嘛,那你不能够得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这看出来佛法就是和人的心性是有一段距离的,人若学习佛法,要向上,要努力,努力就是辛苦了一点,就是难一点;若是放逸,是向下去,比较容易。佛法是要向上、要努力的,你要努力做这一切功德的事情。
「我若无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我若无智」,这个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我昨天也说过,其实它的差别相很多很多,我们就说两种,第一个就是能见到真理,见到真理以后,如果按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果圣人,大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欢喜地,见到真理,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就是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这是一个关,这个关是很重要的,到三恶道太苦了。所以「我若无智」,如果我若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见到真理的智慧。我没有这个智慧的时候,「不能得方便智」;若是有这个智慧,你决定是,因为得圣道这件事有可能是在欲界天,也可能是在人间,多数是在人间成就这个智慧。你成就了这个智慧以后呢,那么就保证你以后的生命,就是人间、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你在这样好的环境内,你能够增长种种种种利益人的知识,像医生,或者建筑个好房子,也是好,建筑师、会计师,这都是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你有很多很多利益人类的知识,那叫做方便智。你得到根本智,得到见真理的智慧,你最低限度是个人的境界,你就会继续进步,得到很多很多的学问、学识,你就得到了很多的方便智。也可以到佛世界去听佛说法,也又能得到很多很多的智慧,如果你没有见到真理的智慧,「我若无智」,没有见真理的智慧,那你就不能成就方便智。
「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因为声闻、辟支佛也有见真理的智慧,但是他的方便智不圆满。你若没得到方便智,你不能超过声闻、辟支佛地,你不能超过他们的境界;你有了方便智,也就是你有根本智,你有根本智呢,能令你的方便智是清净的,于是乎你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也能「得一切种智」,若是你无智,这些功德都不成就了。
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我不应随悭贪故,不具足檀那波罗蜜;不应随犯戒故,不具足尸罗波罗蜜;不应随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应随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应随乱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罗蜜;不应随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波罗蜜、毗梨耶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我终不能成就一切种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
「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我不应随悭贪故,不具足檀那波罗蜜」,这地方还是这么思惟:说我不应该随顺我的悭贪的烦恼,我不肯布施,那就不具足这个功德。「不应随犯戒故,不具足尸罗波罗蜜」,我不应该这样子做,你这样思惟呢,你的正念的力量就能加强多少,加强了呢,放逸的心情就减少了,就有可能转恶为善,就有可能这样子。所以多思惟是个智慧的相貌。「不应随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罗蜜」,我不应该去愤怒,随时发脾气,我不应该这样子;「不应随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应随乱意故,不具足禅那波罗蜜;不应随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若不具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我终不能成就一切种智」,我就不能成佛了,不能。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这一段把前面这一段文结束了,就是这样子。
这一段文的意思呢,就是自己如果有懈怠的心情,有烦恼的染污心的时候,你先把心静下来,自己提出来正忆念来思惟、观察,就能把这个懈怠的心情调伏了,这个正念会有力量。这是告诉我们初发心的菩萨,没有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应该这样学习。这是前面「得自晓悟益」这一段解释完了,下面是第二科,明行的得失。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不为高心故。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为不高心故?释提桓因…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