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9▪P2

  ..續本文上一頁,它若死掉了的時候,譬如說蛇來吃這個老鼠,佛看這老鼠若死掉了以後會做人,那就把老鼠的生命棄掉了,做人也好嘛,佛就可能不救這件事。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件事,佛這一天就到須彌山下邊去,在那裏現一個比丘相,不是現佛的相,現比丘相坐在那裏,這時候有什麼事情呢?經上有說這個金翅鳥,有提到這件事,這個金翅鳥是以海裏的龍做飲食的,它到大海裏面去捉一個龍來,捉龍來的時候,它吃的時候,是先從尾巴吃,那麼金翅鳥捉著這個龍以後,在須彌山一個地方,在那裏要吃這個龍,而這個龍這時候還沒有死的時候,就看見這個比丘在那坐,生歡喜心,這個龍死了。死了,第二生就做人了。佛沒有說把這個金翅鳥攆走了,救這個龍,不要死,佛沒有這樣做,佛就是要它臨終的時候,對于比丘有歡喜心,佛就是要栽培它這個歡喜心,當然佛這樣做是成功了,所以它死了以後,第二生就是做人了,做人了,名之爲須菩提,後來看見出家人就歡喜,他就出家了,聽佛說法,得了阿羅漢。

  

  所以佛知道這個人的過去、知道人的現在、知道他的未來,這樣子佛再酌量,怎麼樣救護這個衆生,怎麼樣來教化這個衆生,佛是這樣的。

  

  最後一個是「漏盡智力」,就是你修學聖道,最後是得聖果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或者得無生法忍、得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斷除了很多的煩惱,佛對于這件事呢,也是通達無礙的。

  

  這樣說,這個十種智力,第一個是總說的,處非處智力是總說。第二個自業智力、第叁個是定力,這兩個力量是對這個增上生,就是世間的衆生,他沒有出世間的善根,佛就教導他修學世間的善法,能更進一步的比現在更好,將來你的生命比現在更好,佛這樣教化他;等到第四個,就是根勝劣智力以下,是教導衆生出世間的聖道,教導出世間的聖道,那就是比世間善法複雜了一點,要觀察他過去的善根,他的煩惱的輕重、業障的輕重,和他現在他的心情是歡喜什麼,然後酌量爲他說什麼樣的佛法,是遍趣行智力,乃至到過去、現在、未來,漏盡得聖道,那麼這是合起來是十種智力,佛有這樣的智慧教化衆生。

  

  「四無所畏」,這個「四無所畏」就有四樣事,佛沒有恐怖,我也簡單說一說。第一條是說「一切智無所畏」,佛在大衆之中,自己贊歎自己,我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間的事情,我沒有不知道的,佛這樣子說,如果大衆之中有人說你有一樣事不知道,佛心裏面不恐怖,這叫做「一切智無所畏」;第二「漏盡無所畏」,佛在大衆之中,自己說自己,我所有的煩惱都滅除了,我沒有煩惱,貪瞋癡一切的煩惱,愛煩惱、見煩惱,一切的煩惱都清除了,如果有人說,你有一樣煩惱沒有斷,佛心裏面不跳,佛心裏面不動,這是「漏盡無所畏」;第叁個說「苦盡道無所畏」,這個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是佛自己的功德;這個說苦盡道無所畏,就是爲衆生開示佛法,你這樣修學佛法,能滅除一切憂苦,使令你一切的苦惱都會滅除去,你這樣修行,有人說這樣修行不能盡苦,佛心裏面不會恐怖的,這是說「苦盡道無所畏」;第四個說「障道無所畏」,佛這樣開示你,你修學戒定慧可以轉凡成聖,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可以做,這件事你若做的話是障礙你得聖道,你不可以做,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就是這個欲的問題。佛說欲是障道的,你若有欲,對于你得聖道有障礙。這個地方就會引起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因爲佛在世的時候,在家居士有夫妻的生活,但是他得初果了,能得二果,那麼人就對佛提出這個問題,你說欲能障道,爲什麼他得初果、得二果了呢?提出這個問題。佛是說,但是他不能得叁果,你若有欲,就不能得叁果,就還是有障礙;雖然他能夠得初果、得二果,他的欲也一定要輕,欲一定要輕。他若是靜坐修四念處的時候,雖然有欲,這個欲不幹擾他,那麼他就能得初果,得二果,他若繼續修禅定,那麼可以得叁果,所以這個地方還是有一點事情。

  

  假設你若是出家人的話,在家居士有多少欲,而不是那麼重,還是可以得聖道。若是出家人有欲,就不能得聖道。因爲在家人有欲,你符合五戒的規定,沒犯戒;出家人不可以有欲,有欲就是犯戒了,那犯戒了不能得聖道,所以對出家人來說呢,欲是障道。佛說這件事情是障道,你不可以做,你若做就不能得聖道。所以佛有這四種無所畏。

  

  「四無礙智」,我也簡單說一下,四無礙智呢,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辯說無礙智。這個「法無礙智」是什麼呢?就是能诠顯第一義谛的這一切的語言文字,叫做「法」,這些法、這些語言文字,佛是無障礙的,佛完全能夠通達無礙,這是這個法無礙智;「義無礙智」呢,就是法所诠顯的道理,這道理方面,佛也是通達無礙的,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這個辭無礙智,就是語言的問題。這是漢文、這是藏文、這是巴利文、這是英文、這是日文、這是德文,就是一切衆生的語言文字,佛都知道,佛能用一切衆生的語言文字宣揚佛法無障礙。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人間的人通達多少文字已經不容易了,但是很多的文字我們不知道,乃至到孔夫子,說有個公冶長,能聽懂鳥語,這件事也是很特別。所以佛有法無礙、義無礙、還有一個辭無礙,第四個是辯說無礙,佛有大悲心和大智慧,用這個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能宣揚佛法、廣度衆生,這也是無障礙,叫做「四無礙智」。

  

  「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也簡單解釋一下,譬如說是有世間、有出世間的差別,他世間上的事情,譬如說這個人,他的生活困難、身體有病,我能解決他的困難,那麼這也是慈悲,用慈悲心來做這件事,也就是慈悲了;但是他的病好了,過幾天又有病了,他現在的生活困難解決了,過多久生活又困難了,那麼這件事是不究竟的,解決是解決了,不是永久的能解決。如果你若修學聖道,得成聖道以後,就是永久的安樂住了,所以若是爲一切衆生宣揚聖道,這是大慈大悲,是這樣意思。

  

  「十八不共法」我們講過了,「亦如是」,也是和前面一樣。

  

  「自行不錯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錯謬法常舍法,贊不錯謬法常舍法,亦歡喜贊歎行不錯謬法常舍法者」:這個「不錯謬法」,就是不會做錯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恰到好處,這事也不容易,佛有這種大智慧。「自行不錯謬法」,這個菩薩能這樣學習。「常舍法」,「舍」這個字是不執著,你對于一切事情,雖然這個是善法、這個是惡法,這個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的法,這是衆生法、這是佛法,各式各樣的一切法,心裏面不執著,這也是不容易,這是聖人才能做得到的,這「常舍法」。「教人行不錯謬法常舍法,贊不錯謬法常舍法,亦歡喜贊歎行不錯謬法常舍法者」。

  

  

  「自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贊一切種智法」:這個「種」這個字,有個門的意思,我們這房子裏面有個門。現在說這個門就是解脫門,解脫一切憂苦的方法,那就叫做「門」,也就是種,就是各式各樣的解脫門,佛都是通達無礙的,是這樣意思。「亦歡喜贊歎得一切種智者」,這是佛的意思。

  

  是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布施與衆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與衆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所得故。

  

  「是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布施與衆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第叁段,前面是「具足衆善」,現在這是第叁段「回向佛道」。「是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的時候,他做布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所有布施與衆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做了這麼樣的功德以後,這個菩薩觀察布施這件事,不是我私人私有的,這件事是與所有的人共有的這件事,因爲他觀察我得到的這些財富,關涉到很多很多種因緣,所以這個財富是與一切人是共有的,這個菩薩不認爲是我一個人私有,所以他用這個財富做布施的時候,是與一切衆生共有的這件事,就是這功德是大家的,他這樣想。那麼成就了這件事以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回轉另外一個方向,什麼呢?向無上菩提。

  

  這個我們佛教裏面,常常用這回向這句話,這句話常常用的。我說我自己,初出家的時候,在佛學院裏面雖然學了幾年的佛法,但是不明白這個回向是什麼意思,不知道怎麼講這句話。後來就是有了分別心,這個「向」是對向,向就是我們的志願,我們的志願,這個向是我們……,這個不是說是你的臉、你的身體面向那裏,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心裏面的一個志願,就是你將來的一個目標,那就叫做「向」。前面那個「回」是轉變你的志願,轉變你的方向的,這話什麼意思呢?

  

  我們世間人不管你是做醫生也好,你做會計師也好,你在政府做官也好,所有的人在社會上做事,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簡單的說,就是要錢,目標就是要賺錢,賺錢,然後我們就加以享受,就是這樣子嘛,這件事普遍是這樣子。

  

  現在做佛教徒的時候,你若做功德的時候,你這個方向轉變一下,不要這樣子,你的目標不要限于這裏,不要是局限在這裏,那麼向那裏去呢?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我願以此功德使令我和一切衆生能夠成佛、得佛智慧,這就叫做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像一個人賺了很多的財富,這個錢怎麼樣用呢?我想要買車、我想要去買房地産,或者我要做其他的什麼,一樣一樣,你把這個錢這樣分配去使用去,現在你做利益衆生的事情的時候,有了功德,也等于是賺錢了,但是你這個錢怎麼樣用呢?如果你不回向無上菩提的話呢,我希望將來來到人間做國王,這也就是回向了,或者我願意生天去享天福去,我願意到色界天上去,或者我願意到欲界天上去,那麼這也叫做回向。現在這裏不是這樣子,「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做了這個功德,我希望我將來能夠得佛智慧,是這樣子。當然所有的回向裏面,這個回向是最究竟、最高明的。說這個菩薩呢,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認爲是私有,是與一切衆生共有的,所以回向無上菩提的時候,也是願意一切衆生共成無上菩提,也是這樣子,菩薩這個心是廣大無邊的境界。

  

  「以無所得故」,這就是般若波羅蜜了。雖然是這樣子回向了以後呢,他還觀察一切衆生也都是因緣生法,我賺的財富也是因緣生法,菩薩本身也是因緣生法,觀察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就是沒有回向可得了,這叫「以無所得故」。

  

  「所有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與衆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所得故」,也是這樣子。這個地方,就是特別的地方呢,菩薩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去做一切功德以後,然後把這一切功德都觀察它是畢竟空的,和沒有做功德一樣,無差別相,這個地方是很特別的,很特別。這個地方很特別呢,其實我們應該學習這件事,因爲學習了這件事有什麼好處呢?人與人之間容易合,不容易沖突,不容易沖突這件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1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