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若死掉了的时候,譬如说蛇来吃这个老鼠,佛看这老鼠若死掉了以后会做人,那就把老鼠的生命弃掉了,做人也好嘛,佛就可能不救这件事。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件事,佛这一天就到须弥山下边去,在那里现一个比丘相,不是现佛的相,现比丘相坐在那里,这时候有什么事情呢?经上有说这个金翅鸟,有提到这件事,这个金翅鸟是以海里的龙做饮食的,它到大海里面去捉一个龙来,捉龙来的时候,它吃的时候,是先从尾巴吃,那么金翅鸟捉着这个龙以后,在须弥山一个地方,在那里要吃这个龙,而这个龙这时候还没有死的时候,就看见这个比丘在那坐,生欢喜心,这个龙死了。死了,第二生就做人了。佛没有说把这个金翅鸟撵走了,救这个龙,不要死,佛没有这样做,佛就是要它临终的时候,对于比丘有欢喜心,佛就是要栽培它这个欢喜心,当然佛这样做是成功了,所以它死了以后,第二生就是做人了,做人了,名之为须菩提,后来看见出家人就欢喜,他就出家了,听佛说法,得了阿罗汉。
所以佛知道这个人的过去、知道人的现在、知道他的未来,这样子佛再酌量,怎么样救护这个众生,怎么样来教化这个众生,佛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是「漏尽智力」,就是你修学圣道,最后是得圣果了,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或者得无生法忍、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断除了很多的烦恼,佛对于这件事呢,也是通达无碍的。
这样说,这个十种智力,第一个是总说的,处非处智力是总说。第二个自业智力、第三个是定力,这两个力量是对这个增上生,就是世间的众生,他没有出世间的善根,佛就教导他修学世间的善法,能更进一步的比现在更好,将来你的生命比现在更好,佛这样教化他;等到第四个,就是根胜劣智力以下,是教导众生出世间的圣道,教导出世间的圣道,那就是比世间善法复杂了一点,要观察他过去的善根,他的烦恼的轻重、业障的轻重,和他现在他的心情是欢喜什么,然后酌量为他说什么样的佛法,是遍趣行智力,乃至到过去、现在、未来,漏尽得圣道,那么这是合起来是十种智力,佛有这样的智慧教化众生。
「四无所畏」,这个「四无所畏」就有四样事,佛没有恐怖,我也简单说一说。第一条是说「一切智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赞叹自己,我是一切智人,世出世间的事情,我没有不知道的,佛这样子说,如果大众之中有人说你有一样事不知道,佛心里面不恐怖,这叫做「一切智无所畏」;第二「漏尽无所畏」,佛在大众之中,自己说自己,我所有的烦恼都灭除了,我没有烦恼,贪瞋痴一切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清除了,如果有人说,你有一样烦恼没有断,佛心里面不跳,佛心里面不动,这是「漏尽无所畏」;第三个说「苦尽道无所畏」,这个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是佛自己的功德;这个说苦尽道无所畏,就是为众生开示佛法,你这样修学佛法,能灭除一切忧苦,使令你一切的苦恼都会灭除去,你这样修行,有人说这样修行不能尽苦,佛心里面不会恐怖的,这是说「苦尽道无所畏」;第四个说「障道无所畏」,佛这样开示你,你修学戒定慧可以转凡成圣,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可以做,这件事你若做的话是障碍你得圣道,你不可以做,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欲的问题。佛说欲是障道的,你若有欲,对于你得圣道有障碍。这个地方就会引起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有夫妻的生活,但是他得初果了,能得二果,那么人就对佛提出这个问题,你说欲能障道,为什么他得初果、得二果了呢?提出这个问题。佛是说,但是他不能得三果,你若有欲,就不能得三果,就还是有障碍;虽然他能够得初果、得二果,他的欲也一定要轻,欲一定要轻。他若是静坐修四念处的时候,虽然有欲,这个欲不干扰他,那么他就能得初果,得二果,他若继续修禅定,那么可以得三果,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一点事情。
假设你若是出家人的话,在家居士有多少欲,而不是那么重,还是可以得圣道。若是出家人有欲,就不能得圣道。因为在家人有欲,你符合五戒的规定,没犯戒;出家人不可以有欲,有欲就是犯戒了,那犯戒了不能得圣道,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呢,欲是障道。佛说这件事情是障道,你不可以做,你若做就不能得圣道。所以佛有这四种无所畏。
「四无碍智」,我也简单说一下,四无碍智呢,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辩说无碍智。这个「法无碍智」是什么呢?就是能诠显第一义谛的这一切的语言文字,叫做「法」,这些法、这些语言文字,佛是无障碍的,佛完全能够通达无碍,这是这个法无碍智;「义无碍智」呢,就是法所诠显的道理,这道理方面,佛也是通达无碍的,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这个辞无碍智,就是语言的问题。这是汉文、这是藏文、这是巴利文、这是英文、这是日文、这是德文,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佛都知道,佛能用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宣扬佛法无障碍。这件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人间的人通达多少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很多的文字我们不知道,乃至到孔夫子,说有个公冶长,能听懂鸟语,这件事也是很特别。所以佛有法无碍、义无碍、还有一个辞无碍,第四个是辩说无碍,佛有大悲心和大智慧,用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能宣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也是无障碍,叫做「四无碍智」。
「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也简单解释一下,譬如说是有世间、有出世间的差别,他世间上的事情,譬如说这个人,他的生活困难、身体有病,我能解决他的困难,那么这也是慈悲,用慈悲心来做这件事,也就是慈悲了;但是他的病好了,过几天又有病了,他现在的生活困难解决了,过多久生活又困难了,那么这件事是不究竟的,解决是解决了,不是永久的能解决。如果你若修学圣道,得成圣道以后,就是永久的安乐住了,所以若是为一切众生宣扬圣道,这是大慈大悲,是这样意思。
「十八不共法」我们讲过了,「亦如是」,也是和前面一样。
「自行不错谬法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这个「不错谬法」,就是不会做错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恰到好处,这事也不容易,佛有这种大智慧。「自行不错谬法」,这个菩萨能这样学习。「常舍法」,「舍」这个字是不执着,你对于一切事情,虽然这个是善法、这个是恶法,这个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的法,这是众生法、这是佛法,各式各样的一切法,心里面不执着,这也是不容易,这是圣人才能做得到的,这「常舍法」。「教人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赞不错谬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错谬法常舍法者」。
「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法」:这个「种」这个字,有个门的意思,我们这房子里面有个门。现在说这个门就是解脱门,解脱一切忧苦的方法,那就叫做「门」,也就是种,就是各式各样的解脱门,佛都是通达无碍的,是这样意思。「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这是佛的意思。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三段,前面是「具足众善」,现在这是第三段「回向佛道」。「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的时候,他做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做了这么样的功德以后,这个菩萨观察布施这件事,不是我私人私有的,这件事是与所有的人共有的这件事,因为他观察我得到的这些财富,关涉到很多很多种因缘,所以这个财富是与一切人是共有的,这个菩萨不认为是我一个人私有,所以他用这个财富做布施的时候,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这件事,就是这功德是大家的,他这样想。那么成就了这件事以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回转另外一个方向,什么呢?向无上菩提。
这个我们佛教里面,常常用这回向这句话,这句话常常用的。我说我自己,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学院里面虽然学了几年的佛法,但是不明白这个回向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讲这句话。后来就是有了分别心,这个「向」是对向,向就是我们的志愿,我们的志愿,这个向是我们……,这个不是说是你的脸、你的身体面向那里,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心里面的一个志愿,就是你将来的一个目标,那就叫做「向」。前面那个「回」是转变你的志愿,转变你的方向的,这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世间人不管你是做医生也好,你做会计师也好,你在政府做官也好,所有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要钱,目标就是要赚钱,赚钱,然后我们就加以享受,就是这样子嘛,这件事普遍是这样子。
现在做佛教徒的时候,你若做功德的时候,你这个方向转变一下,不要这样子,你的目标不要限于这里,不要是局限在这里,那么向那里去呢?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愿以此功德使令我和一切众生能够成佛、得佛智慧,这就叫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一个人赚了很多的财富,这个钱怎么样用呢?我想要买车、我想要去买房地产,或者我要做其他的什么,一样一样,你把这个钱这样分配去使用去,现在你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有了功德,也等于是赚钱了,但是你这个钱怎么样用呢?如果你不回向无上菩提的话呢,我希望将来来到人间做国王,这也就是回向了,或者我愿意生天去享天福去,我愿意到色界天上去,或者我愿意到欲界天上去,那么这也叫做回向。现在这里不是这样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做了这个功德,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得佛智慧,是这样子。当然所有的回向里面,这个回向是最究竟、最高明的。说这个菩萨呢,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认为是私有,是与一切众生共有的,所以回向无上菩提的时候,也是愿意一切众生共成无上菩提,也是这样子,菩萨这个心是广大无边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了。虽然是这样子回向了以后呢,他还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因缘生法,我赚的财富也是因缘生法,菩萨本身也是因缘生法,观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就是没有回向可得了,这叫「以无所得故」。
「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也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就是特别的地方呢,菩萨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去做一切功德以后,然后把这一切功德都观察它是毕竟空的,和没有做功德一样,无差别相,这个地方是很特别的,很特别。这个地方很特别呢,其实我们应该学习这件事,因为学习了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人与人之间容易合,不容易冲突,不容易冲突这件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