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然燈佛說法的時候,他的內心的功德進步了,進步到什麼程度了呢?就是「即得不離六波羅蜜」,他的清淨心有布施波羅蜜的莊嚴、有戒波羅蜜的莊嚴、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的莊嚴,這六種功德,他都能實際做得到了。不像我們,我們初發心的人,我們若常常的靜坐、常反省自己,我們的心裏面就是貪瞋癡活動,就是有的時候,自己控製不住自己,不講道理,就是野蠻的行爲,就是會有這些事情。有的時候心情好一點,講講道理。這就是我們有很多的罪業,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苦惱來莊嚴我們,就是不莊嚴了。現在釋迦菩薩在遇然燈佛的時候,他心裏面有六波羅蜜的功德的莊嚴,是這樣子。
「不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他心裏面有這十八空的智慧,其實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也有這種功德。「不離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叁昧門、一切陀羅尼門」:這個四禅、四無量心,這個「四禅」呢,若是我們想要學習般若法門的話,你要多少的要靜坐,修這個禅,要攝心不亂的。當然初開始,你學習這個禅,也有的人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他以前也並沒有什麼靜坐,但是現在忽然間靜坐就相應了。這一支香是一個鍾頭,他感覺好像五分鍾就過去了,也有這種人,但是你現在是不是這樣子?你要去靜坐,你才知道,可能你也是這樣子;但是你若不靜坐,你還不知道,你要常常靜坐。當然這種人應該是少數的,多數是初開始是不相應,但是長時期的訓練,也應該會有成就,是這樣子。
我們學習唯識法門、學習這個阿賴耶識法門,使令我們生歡喜心,生什麼歡喜心呢?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生歡喜心,我是生歡喜心,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也應該生歡喜心。生什麼歡喜心?譬如說是靜坐,這維那在那裏敲叁下木魚止靜了,止靜了,我心裏面或者修數息觀,或者有其他的方法,使令這個心明靜而住,可能住不到一分鍾就跑了,心裏面就亂了。但是你再收回來,再修,還是明靜而住,但是總是不能明靜而住,總是亂。第一支香沒修好,但是第二支香可能修好了,這一支香就算是六十分鍾,你心裏面就是明靜而住,一點妄想也沒有,這是第二支香;第一支香沒修好,第二支香修好了;第叁支香修了,又不對了,心裏面又是妄想,很多很多的事情來擾亂你,心裏面不好。那麼你前面第二支香修得很好,白修了嗎?沒有!你在第二支香的明靜而住有一個鍾頭,就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去了,那個力量就在那裏,保持住,你沒有白修的。但是第叁支香沒有合適,沒有合適,你不要失望,等到第四支香又可能又好了,初開始用功的人都是這樣子。
這樣子,我們明白這個阿賴耶識的道理的時候,你有一點相應,我有五分鍾的相應,阿賴耶識也給你保存起來,那個成績就在那裏了,你有五分鍾;由五分鍾進步到十分鍾、進步到叁十分鍾,阿賴耶識都會如實地、如量地給你保存起來,就這樣子一次又一次,慢慢你就進步,就成功了,就會成功的。但是你成功是成功,這是有漏的禅,或者是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色界四禅,不是無漏的叁昧,是有漏的禅。但是這個有漏禅,下面說「一切叁昧門」,有漏禅,因爲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是發出離心了,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不是那個非佛教徒,他沒有發出離心、也沒有發無上菩提心,那另一回事。我們發了無上菩提心了的時候,我們得到有漏禅,這是一個根本,從這裏再修般若波羅蜜的止觀,就能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它叫做「門」,這個叁昧門是個「門」,就是從這裏能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在初禅裏面是個有漏禅,但是有漏禅裏面會有無漏禅,很多很多的叁昧在裏邊,所以稱之爲「門」,有這種意思。
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初開始的時候,多靜坐,雖然沒得到無漏的叁昧,你得到一些有漏叁昧也是不錯的,因爲這就是開始成功了,你再修這個四念處,在有漏禅裏面修四念處,你能調伏煩惱了,成功就在這裏開始了,所以也是很重要的。雖然是有漏,但是很重要,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這裏說,然燈佛的時候的釋迦菩薩,他這個時候「不離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這是十二門禅,這都是無漏的境界了,不是有漏禅了。
「一切叁昧門」,這一切叁昧門呢,就是不只前面這個「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有空、無相、無願的叁叁昧,這就是無漏的境界了,還有五百叁昧、百八叁昧、無量無邊的叁昧,都從這裏面出來的。
我現在說「四無色定」這個地方,說到最高的非非想定,非非想定是怎麼一回事呢?非非想定這個時候呢,是把色,這個身體,我們說我們人,我們人得四禅、得四無量心、得四無色定的時候,這個身體沒有了,只有受想行識,只有精神的作用。精神的作用非常的微細,他這個明了性,我們這個第六意識有這個明了性,這個明了性,譬如說我們睡覺醒了的時候,你真實是睡醒,不是好像沒有睡醒,不是那樣子;睡醒了的時候,心裏面很清明,很清明的,這個明了性非常的強,你想什麼事情,立刻就能想上來,這個明了性非常的強。但是若是你在疲倦的時候,你疲倦的時候,這個明了性就退下來,就不是那麼明了,不是那麼十分明了。等到完全睡眠,睡著覺了,不做夢的時候,明了性完全不在了,這個第六意識的明了性完全沒有了。
但是現在說這個無色界的非非想定,他就是明了性沒有完全失掉,還有一點,但是非常的暗昧,不是那麼明了。那麼那一點微細的明了性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東西,究竟怎麼回事情?天臺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的解釋,叫「真神不滅」,有這麼四個字,這個「真神不滅」,「神」,就神仙這個神,是什麼?是指「我」說的,就是真我不滅。
我們通常不研究這個道理的時候,在語言文字上,我怎麼怎麼的,但究竟什麼是我?也沒有去研究這件事。但是經過修學禅定,他的智慧也比一般人高了。智者大師說:非非想定那個人,他就認爲他有一個我,那個明了性是什麼?就是我。這個我是常住不滅的,就是我的境界,是這樣意思。其他的一切法都是空了,唯獨我是不滅的,這就是非非想定的境界,是這麼一個意思。
我們不多靜坐的人,小小去參加禅七也好,或者自己靜坐也好,但是你的功夫還是普普通通的,也不會接觸到這些事情,也想不到這些事情。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想法就不同了。未到地定的時候,也會感覺到這個身體是空了,只是有一個明了性的心在那裏明靜而住,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想法的。
所以印度的佛教,印度的佛教有個有我論者,或是計我論者,執著有一個「我」。他不像我們通常說話:我怎麼怎麼的,不是這個意思。他就是指出來,有一個實體性的叫做我,會這樣子。他若是修禅定達到非非想定的時候,一切法都是空了,唯獨我在這裏存在不滅,真常不滅,會有這種事情,會有這種思想。當然這種想法呢,我感覺我們中國佛教的人,因爲佛法衰微了,不是很多人得禅定、很多人得聖道,不是那種境界,所以這件事就是口頭說說就算了,好像有了矛盾,有的時候,有予盾的時候也不管了,也不管那個事情。但是你若真實的修行,達到那個境界,那就是有問題的,你就會……。假設你若沒有學習過佛法,那我看百分之一百都是外道,就變成外道了,就有這個問題。
現在這裏面說呢,說這個釋迦菩薩遇然燈佛的時候,到了第八地菩薩的時候,他「不離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叁昧門」,這個「門」就表示從叁昧裏面又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叁昧。「一切陀羅尼門」,就是佛那個總持的力量,能出生無量無邊的法門,是這個意思。
「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余無量諸佛法行」,這個時候,釋迦菩薩到這個時候,他心裏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這個意思。「以無所得故」,但是加上這麼一句,他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呢,他又觀察一切功德都是畢竟空寂的,他能觀察,能這樣子。佛法裏面說我慢,就是感覺自己很了不起,瞧不起別人,我們凡夫愈有才華的人,他愈憍慢,愈有學問的人,他的高慢心是愈高;但是佛教徒修學聖道有成就的人,沒有高慢心,要到阿羅漢以上才能這樣,沒有高慢心,沒有說:我比你強,沒有這個心情,他因爲什麼呢?「以無所得故」,他不感覺到有我可得、也不感覺到有一切衆生可得,他心能夠離一切分別。所以,「以無所得故」,沒有慢,沒有我慢心。
「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這個時候,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這個「記」,就是向他說明,向他說明,說明這個釋迦菩薩將來再過一個阿僧祇劫,那就是從八地菩薩到第十地、到等覺、妙覺,要超過一個阿僧祇劫。這個「阿僧祇」翻成中國話,翻個「無數」。在《華嚴經》上有一百二十個大數,阿僧祇是其中的一個大數。過這麼多的劫,「當作佛」,就應該得無上菩提了,名之爲「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翻到中國話,翻個「能寂」,玄奘法師把它翻個「能寂」,也有地方翻個「能仁」,仁義道德的仁,翻個「能仁」,能是能力的能,寂是寂滅的寂、寂靜的寂,「能寂如來」。「多陀阿伽度」,中國話就是「如來」;「阿羅诃」翻個「應供」;「叁藐叁佛陀」翻個「正遍知」;「鞞侈遮羅那」翻一個「明行足」;「修伽度」翻一個「善逝」;「路迦憊」翻到中國話是「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這兩個連起來念,就是在佛以上,再沒有人了,再沒有人高過佛的了,「調禦丈夫」就是能教化一切衆生,是這麼一個人;「天人師」,是人之師、是天之師,叁惡道多數不能得聖道,所以不在內了;「佛、世尊」,他是覺悟真理的人,是世間所尊重、所尊敬的。這是十號。
這上面引這一段文,就是如佛的意思,釋迦菩薩在然燈佛那個時候,他就是如佛,過了一個阿僧祇劫以後,就是佛,而不是如佛,就是佛了,是這樣意思。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的時候,他有這樣的功德,叫「如佛」;那麼現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菩薩,你能這樣學,也可以名之爲「如佛」,就是這樣意思。
我昨天說要講一個故事,今天又沒講,我明天決定講。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