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八不共」法,我简单说一下。第一个是「身无失」,「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我们身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烦恼,我们的行为就会有些错误,那么就是有失,有过失。佛无量劫来,持戒清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断了一切烦恼了,所以佛他的行住坐卧,在度化一切众生、现身说法的时候,他的身是没有过失的,都是清净,「身无失」。「口无失」,佛为众生说法,也不会把法说错了的,也不会有过失。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佛的内心与第一义谛相应了,也是没有过失的;还有这个「念」呢,就是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就是记忆力,佛的记忆力也没有过失,也不会记错了,忘掉了一件事,没有这回事情。佛的内心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佛法,为众生说法的时候,众生根性不同,佛也就说了不同的法门度化众生,不会有错误的;为这个众生说这个法门,佛那个记忆力,这个「念」实在就是陀罗尼,陀罗尼实在就是佛的记忆力,能总持无量无边的法门,而不会忘失的,就叫做「念无失」。「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
还有「无异想」,「无异想」是什么呢?就是佛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这个众生有种种差别,有对于佛有恭敬心的,也有的众生对于佛没有恭敬心,也有的众生,有的时候对于佛有恭敬心、有的时候没有恭敬心,这三类众生,佛都是平等的慈悲教化,而不会对他们有差别的对待。我对于佛有恭敬心,佛就欢喜了,说那个人对于佛没有恭敬心,佛心里面就不高兴了,没有这回事情,佛没有这件事情,佛都是平等的慈悲照顾,所以叫做「无异想」。
还有一个「无不定心」,佛的心,佛是常在禅定中,没有心里面散乱的时候,没有这回事情,不像我们没得禅定的人,我们心里面东想西想,想要去注意一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不要妄想,它办不到,就是有这些困难。佛是没有这个「不定心」,就是没有散乱心,佛也没有这回事情,这是第五。
还有第六个,「无不知已舍」,佛的心面对一切法的时候,念念都是明了的,都是明了,而后才过去的。譬如说这一件事,这一个念头,有生、有住、有灭,或者说生、住、异、灭。生、住、异、灭,这一个念头有这四个行相,生的时候,佛也是知道、住、异、灭都是知道的;没有一件事,佛不知道就过去了的,没有这回事。这是叫「无不知已舍」,都是知已而后再舍,知道这件事完了,它过去了的时候,佛是知道的,和我们凡夫的心不一样,无不知已舍。
另外一个解释呢,佛度化一切众生的时候,佛经过观察了,说这个众生,是现在没有善根,度化他的因缘不具足,佛观察以后,要等待将来的因缘才能度化他,然后佛现在就弃舍他了,等到将来的因缘到了的时候再度化他,这也叫做「无不知已舍」。若是其他的阿罗汉对一切的众生,有的时候是观察了、有的时候就没有观察,就把这个众生放弃了;但是佛不是,佛都是把他观察了以后,应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叫「无不知已舍」,这是六个。
第七个,还有一个「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这又是六个。说这个「欲无减」,这个欲就是佛大慈悲心,常是愿意度化一切众生,他这种欲没有说停下来的这回事情,这是「欲无减」。第二个「精进无减」,这个精进就是采取行动了,佛心愿意度化一切众生,这是在心里面叫「欲」;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还是心,但是这时候是有了行动,这叫「精进无减」,就是在十方世界广度一切众生,这件事一直地在这样进行这件事的。
这个「十八不共法」里面有这件事,有个「欲无减」、有「精进无减」,我们从这里面就想出来一件事,这个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说释迦牟尼佛和大乘佛教说的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入无余涅槃以后,和阿罗汉是一样的,再不度众生了,这小乘佛教有这种事情,就是阿罗汉他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可能也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但是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休息了,你想要求他做什么事情,这是不可能的了,他和你不能感应道交的了。小乘佛教里面说释迦牟尼佛也和阿罗汉一样的,这样就和十八不共法有一点问题。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大乘佛教,佛是不入无余涅槃的,永久地度化众生,是这样意思。所以「欲无减」、「精进无减」。
还有一个「念无减」,刚才说「念无失」,这又说个「念无减」,这个「念无减」呢,就是佛是常在禅定中,常在禅定中,所以他的念不会有问题的,前面说「念无失」,是说没有过失;现在说「念无减」,是有功德。
「慧无减」,佛得到一切种智的时候,对于一切法都是通达无碍的,没有说这件事我不明白,还要再学一学,佛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这个「解脱」就像人被绳子绑起来了,被束缚了,然后把绳子解开了,就是解脱了。我们凡夫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烦恼系缚我们,佛是把这一切的烦恼都解脱了,没有一样烦恼不解脱的,所以叫做「解脱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解脱知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对于解脱这件事通达无碍,说是现在这个众生,他来见佛,要随佛出家、要修学圣道,佛那个智慧非常的锐利,立刻知道这个人能不能够修学圣道,修学圣道能得初果、能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解脱,清清楚楚的,预先会知道这件事,所以叫做「解脱知见无减」。那么这又是六个,加前面六个,就是十二个。
另外,佛的「身业随智慧行」,前面说「身无失」是没有过失,现在说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佛的身业,他为众生现身说法,做一切事情,是「随智慧行」的,佛的智慧认为应该这样子,这个身业随智慧去活动的,不会随着烦恼去活动,没有这回事,「身业随智慧行」。「语业也随智慧行」,佛说话,为众生说法是「随智慧行」的,也不是随烦恼活动。「意也是随智慧行」,身、语、意随智慧行,这是三个。
佛的「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的「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知过去、未来、现在都是通达无碍的,那么加起来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不共于阿罗汉、不共于辟支佛、也不共于一切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乃至菩萨都不如佛,佛是有殊胜的功德的,所以叫做「十八不共法」。这是成佛了以后,成就的功德。在这里就表示在十八不共法里面,也没有一个自性佛可得,离十八不共法,也没有自性佛可得,一切种智亦如是。
「佛语诸天子」,前面这一段呢,就是佛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也就是因缘和合而名为佛的,如果你不修行,就不是佛,这段文是表示这个意思。
「诸天子」,佛又招呼诸天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学是一切法,所谓檀那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以是事故,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佛」:「菩萨摩诃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若能够「学是一切法」,前面说的这个六波罗蜜、内空,就十八空,学习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你能够学习这一切功德法,「所谓檀那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以是事故,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佛」,那么他在学习的时候,他还不是佛;但是你可以看他如佛,和佛是相似的了,这样意思。
诸天子!我昔于然灯佛时,华严城内,四衢道中,见佛闻法,即得不离檀那波罗蜜行;不离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不离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离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不离四无所畏、佛十力、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余无量诸佛法行;以无所得故。是时,然灯佛记我当来世过一阿僧祇劫当作佛,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鞞侈遮罗那、修伽度、路迦惫、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天子!我昔于然灯佛时,华严城内,四衢道中,见佛闻法,即得不离檀那波罗蜜行;不离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这下面是引证,就是引来一段事实,来证明如佛的这个道理。
佛又招呼诸天子,「我昔于然灯佛时」,释迦牟尼佛自称「我」,在过去时代,就是遇见然灯佛的时候,遇见然灯佛是什么时代呢?有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就是第三个阿僧祇劫开始的时候,遇见然灯佛。遇见然灯佛的时候呢,应该就是第八地菩萨的时候。由得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是第二阿僧祇劫开始。第二阿僧祇劫,由初地开始到第七地,这是第二阿僧祇劫圆满。到第八地菩萨以后,就是第三阿僧祇劫开始了,是这样。
「我昔于然灯佛时,华严城内」,就是那个城名为「华严」,在那里,「四衢道中」,四通八达的道路中。「见佛闻法」,这个经上称为儒童菩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名为儒童菩萨;但是另外有个经论上也翻为「善慧仙人」。这个释迦菩萨在那个时期见然灯佛、听然灯佛为他说法,「即得不离檀那波罗蜜行;不离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他是第八地菩萨,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了。
这个初地菩萨,初得无生法忍,但是他的身体也是肉身,也和我们也是,这个四大所成的身体,但是他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的身体要比我们健康,比我们端正,就是功德要比我们殊胜。但是到了第八地菩萨,就是法身菩萨的时候,不是肉身了,那是无量功德法所组成的身体。那个法身菩萨不是我们肉眼、天眼所能见的,但是法身菩萨,他也能示现肉身,那就是他的化身了。我们拜大悲忏,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实千手千眼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是他的法身。
释迦牟尼佛往昔遇见然灯佛的时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