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6

  這「十八不共」法,我簡單說一下。第一個是「身無失」,「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我們身體表現出來的行爲,因爲我們內心裏面有煩惱,我們的行爲就會有些錯誤,那麼就是有失,有過失。佛無量劫來,持戒清淨,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斷了一切煩惱了,所以佛他的行住坐臥,在度化一切衆生、現身說法的時候,他的身是沒有過失的,都是清淨,「身無失」。「口無失」,佛爲衆生說法,也不會把法說錯了的,也不會有過失。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佛的內心與第一義谛相應了,也是沒有過失的;還有這個「念」呢,就是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就是記憶力,佛的記憶力也沒有過失,也不會記錯了,忘掉了一件事,沒有這回事情。佛的內心裏面有無量無邊的佛法,爲衆生說法的時候,衆生根性不同,佛也就說了不同的法門度化衆生,不會有錯誤的;爲這個衆生說這個法門,佛那個記憶力,這個「念」實在就是陀羅尼,陀羅尼實在就是佛的記憶力,能總持無量無邊的法門,而不會忘失的,就叫做「念無失」。「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

  

  還有「無異想」,「無異想」是什麼呢?就是佛面對一切衆生的時候,這個衆生有種種差別,有對于佛有恭敬心的,也有的衆生對于佛沒有恭敬心,也有的衆生,有的時候對于佛有恭敬心、有的時候沒有恭敬心,這叁類衆生,佛都是平等的慈悲教化,而不會對他們有差別的對待。我對于佛有恭敬心,佛就歡喜了,說那個人對于佛沒有恭敬心,佛心裏面就不高興了,沒有這回事情,佛沒有這件事情,佛都是平等的慈悲照顧,所以叫做「無異想」。

  

  還有一個「無不定心」,佛的心,佛是常在禅定中,沒有心裏面散亂的時候,沒有這回事情,不像我們沒得禅定的人,我們心裏面東想西想,想要去注意一個問題的時候,心裏不要妄想,它辦不到,就是有這些困難。佛是沒有這個「不定心」,就是沒有散亂心,佛也沒有這回事情,這是第五。

  

  還有第六個,「無不知已舍」,佛的心面對一切法的時候,念念都是明了的,都是明了,而後才過去的。譬如說這一件事,這一個念頭,有生、有住、有滅,或者說生、住、異、滅。生、住、異、滅,這一個念頭有這四個行相,生的時候,佛也是知道、住、異、滅都是知道的;沒有一件事,佛不知道就過去了的,沒有這回事。這是叫「無不知已舍」,都是知已而後再舍,知道這件事完了,它過去了的時候,佛是知道的,和我們凡夫的心不一樣,無不知已舍。

  

  另外一個解釋呢,佛度化一切衆生的時候,佛經過觀察了,說這個衆生,是現在沒有善根,度化他的因緣不具足,佛觀察以後,要等待將來的因緣才能度化他,然後佛現在就棄舍他了,等到將來的因緣到了的時候再度化他,這也叫做「無不知已舍」。若是其他的阿羅漢對一切的衆生,有的時候是觀察了、有的時候就沒有觀察,就把這個衆生放棄了;但是佛不是,佛都是把他觀察了以後,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這叫「無不知已舍」,這是六個。

  

  第七個,還有一個「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這又是六個。說這個「欲無減」,這個欲就是佛大慈悲心,常是願意度化一切衆生,他這種欲沒有說停下來的這回事情,這是「欲無減」。第二個「精進無減」,這個精進就是采取行動了,佛心願意度化一切衆生,這是在心裏面叫「欲」;采取行動的時候,也還是心,但是這時候是有了行動,這叫「精進無減」,就是在十方世界廣度一切衆生,這件事一直地在這樣進行這件事的。

  

  這個「十八不共法」裏面有這件事,有個「欲無減」、有「精進無減」,我們從這裏面就想出來一件事,這個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說釋迦牟尼佛和大乘佛教說的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入無余涅槃以後,和阿羅漢是一樣的,再不度衆生了,這小乘佛教有這種事情,就是阿羅漢他沒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他可能也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但是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休息了,你想要求他做什麼事情,這是不可能的了,他和你不能感應道交的了。小乘佛教裏面說釋迦牟尼佛也和阿羅漢一樣的,這樣就和十八不共法有一點問題。大乘佛教不是這樣,大乘佛教,佛是不入無余涅槃的,永久地度化衆生,是這樣意思。所以「欲無減」、「精進無減」。

  

  還有一個「念無減」,剛才說「念無失」,這又說個「念無減」,這個「念無減」呢,就是佛是常在禅定中,常在禅定中,所以他的念不會有問題的,前面說「念無失」,是說沒有過失;現在說「念無減」,是有功德。

  

  「慧無減」,佛得到一切種智的時候,對于一切法都是通達無礙的,沒有說這件事我不明白,還要再學一學,佛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這個「解脫」就像人被繩子綁起來了,被束縛了,然後把繩子解開了,就是解脫了。我們凡夫心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煩惱系縛我們,佛是把這一切的煩惱都解脫了,沒有一樣煩惱不解脫的,所以叫做「解脫無減」。

  

  「解脫知見無減」,「解脫知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對于解脫這件事通達無礙,說是現在這個衆生,他來見佛,要隨佛出家、要修學聖道,佛那個智慧非常的銳利,立刻知道這個人能不能夠修學聖道,修學聖道能得初果、能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得解脫,清清楚楚的,預先會知道這件事,所以叫做「解脫知見無減」。那麼這又是六個,加前面六個,就是十二個。

  

  另外,佛的「身業隨智慧行」,前面說「身無失」是沒有過失,現在說爲什麼沒有過失,因爲佛的身業,他爲衆生現身說法,做一切事情,是「隨智慧行」的,佛的智慧認爲應該這樣子,這個身業隨智慧去活動的,不會隨著煩惱去活動,沒有這回事,「身業隨智慧行」。「語業也隨智慧行」,佛說話,爲衆生說法是「隨智慧行」的,也不是隨煩惱活動。「意也是隨智慧行」,身、語、意隨智慧行,這是叁個。

  

  佛的「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的「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的「智慧知未來世無礙」,知過去、未來、現在都是通達無礙的,那麼加起來就是十八種。這十八種不共于阿羅漢、不共于辟支佛、也不共于一切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乃至菩薩都不如佛,佛是有殊勝的功德的,所以叫做「十八不共法」。這是成佛了以後,成就的功德。在這裏就表示在十八不共法裏面,也沒有一個自性佛可得,離十八不共法,也沒有自性佛可得,一切種智亦如是。

  

  「佛語諸天子」,前面這一段呢,就是佛是經過長時期的修行,也就是因緣和合而名爲佛的,如果你不修行,就不是佛,這段文是表示這個意思。

  

  「諸天子」,佛又招呼諸天子。「菩薩摩诃薩若能學是一切法,所謂檀那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诃薩如佛」:「菩薩摩诃薩」,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若能夠「學是一切法」,前面說的這個六波羅蜜、內空,就十八空,學習四念處、叁十七道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你能夠學習這一切功德法,「所謂檀那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诃薩如佛」,那麼他在學習的時候,他還不是佛;但是你可以看他如佛,和佛是相似的了,這樣意思。

  

  諸天子!我昔于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四衢道中,見佛聞法,即得不離檀那波羅蜜行;不離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不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離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一切叁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余無量諸佛法行;以無所得故。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鞞侈遮羅那、修伽度、路迦憊、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天子!我昔于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四衢道中,見佛聞法,即得不離檀那波羅蜜行;不離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這下面是引證,就是引來一段事實,來證明如佛的這個道理。

  

  佛又招呼諸天子,「我昔于然燈佛時」,釋迦牟尼佛自稱「我」,在過去時代,就是遇見然燈佛的時候,遇見然燈佛是什麼時代呢?有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就是第叁個阿僧祇劫開始的時候,遇見然燈佛。遇見然燈佛的時候呢,應該就是第八地菩薩的時候。由得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是第二阿僧祇劫開始。第二阿僧祇劫,由初地開始到第七地,這是第二阿僧祇劫圓滿。到第八地菩薩以後,就是第叁阿僧祇劫開始了,是這樣。

  

  「我昔于然燈佛時,華嚴城內」,就是那個城名爲「華嚴」,在那裏,「四衢道中」,四通八達的道路中。「見佛聞法」,這個經上稱爲儒童菩薩,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名爲儒童菩薩;但是另外有個經論上也翻爲「善慧仙人」。這個釋迦菩薩在那個時期見然燈佛、聽然燈佛爲他說法,「即得不離檀那波羅蜜行;不離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他是第八地菩薩,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了。

  

  這個初地菩薩,初得無生法忍,但是他的身體也是肉身,也和我們也是,這個四大所成的身體,但是他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的身體要比我們健康,比我們端正,就是功德要比我們殊勝。但是到了第八地菩薩,就是法身菩薩的時候,不是肉身了,那是無量功德法所組成的身體。那個法身菩薩不是我們肉眼、天眼所能見的,但是法身菩薩,他也能示現肉身,那就是他的化身了。我們拜大悲忏,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實千手千眼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不是他的法身。

  

  釋迦牟尼佛往昔遇見然燈佛的時候,…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