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7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甚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诃薩得薩婆若,于色不取不舍故,于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舍故。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甚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诃薩得薩婆若,于色不取不舍故,于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舍故」,這是第叁段「領解重歎」。第一段,須菩提說般若;第二段,就是佛認可;現在是第叁段「領解重歎」,就是諸天聽佛的認可,心裏面感覺到很歡喜,所以又再加以贊歎。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就對佛說,「世尊!甚希有!」就是須菩提說般若,佛又說般若,這太希有了!世間上沒有這件事,唯有佛法裏邊有這件事。這件事有什麼好處呢?「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诃薩得薩婆若」,須菩提爲我們宣說的般若法門,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努力地學習,就會「能令諸菩薩摩诃薩得薩婆若」,這個諸菩薩肯這樣學習,就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會得到這麼廣大莊嚴的功德。這個「薩婆若」,翻到中國話是「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就是能成就佛的智慧。

  

  「于色不取不舍故」,這個成就佛的智慧,有什麼相貌呢?怎麼知道是成就佛的智慧了呢?「于色不取不舍故」,我們凡夫的人,對于一切的行相,美妙的就是愛,有愛著,就是「取」;這個醜陋的就棄舍,就不歡喜了。但是成就了佛智慧的人,觀察一切的色相,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裏面,沒有美、也沒有醜的分別,所以「不取也不舍」,他心裏面是平靜、無分別的境界,所以就超越了凡夫的這種淺薄的境界,這是聖人的境界。當然這樣的大智慧,到佛才是圓滿的;初得聖道的人也是這樣子,但是沒有佛那樣的圓滿。

  

  「于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這個「受」,有苦受、有樂受,苦惱的要棄舍,我感覺到滿意的,當然就追求了;這個「想」,就是智慧,這個智慧低劣的境界、智慧高深的境界,那麼這也是有取舍;這個「行」,就是或者做惡事、或者做善事,或者做世間的事、或者做出世間的功德,也是有勝、有劣的不同,也是有取、有舍的不同;「識」,就是了別,就是在受想行上有種種的分別,也是有高、有低,有勝、有劣,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但是成就聖道的人,觀察它是自性空的,心裏面就不取也不舍,這是一種解釋。

  

  其次呢,佛菩薩來度化衆生的時候,他也要有形相,也現出來身相的境界,也要有眼耳鼻舌身意、也要有色受想行識,然後我們才能同他接觸,我們才能看見他,他說話,我們才能聽見;如果說是佛的大智慧離一切相的時候,這種境界,我們沒有辦法見聞的,我們不見也不聞,那就不能度化我們了;所以佛菩薩來度化我們,也現出來各式各樣的形相,也會現出來的。但是這些事情上,現出這些形相上,就可以和衆生接觸了,才能教化衆生、才能利益衆生的,所以佛菩薩這些聖人,也不棄舍一切的色受想行識,也會現出來一切的色受想行識,但是佛菩薩、聖人都不取著,也不取著這一切的色受想行識,也不棄舍,因爲也能度化衆生,對于衆生有利益,所以「不舍」,但是也不取著。

  

  有一個人想要見文殊菩薩,想要見文殊菩薩,那麼當然這是佛教徒,見文殊菩薩,今天也想要見文殊菩薩、明天也想要見,今天也想,明天也想,老是見不到。有一天來了一個出家人,年紀很大了,穿的衣服很髒,好像很多年沒有洗臉了,這個鼻涕……就是很汙穢了。來了一個出家人,因爲這個人佛教徒,看見出家人總有一點恭敬心;但是看見這個邋遢、不清淨,心裏不歡喜,也勉強的招呼他,也請他吃一餐飯,那麼這個老比丘就走了;心裏面還想要見文殊菩薩。

  

  後來有一天做個夢,說是今天來的那個老比丘就是文殊菩薩,你不認識他啊!這就是這個佛菩薩來教化衆生的時候,他就是來考驗你,考驗你的智慧是高、是低?如果你能夠見諸法實相的話,見一切法不取不舍,這就見到文殊菩薩了,是這樣意思的。

  

  《金剛經》上:「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上面說:「于色不取不舍故、于受想行識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種智」,也是不取不舍,這是聖人的境界,我們應該這樣學習,學習成功了,就是這樣了。這是諸天領解了佛前一段文說的認可的話,現在在這裏再加以贊歎。

  

  爾時,佛觀四衆和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诃薩,並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諸天,皆會坐。普觀已,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

  

  「爾時,佛觀四衆和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诃薩,並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諸天,皆會坐。普觀已,佛告釋提桓因言」,前邊一共有叁大段。叁大段,一個舍利弗般若是一段,須菩提般若是一段,然後釋提桓因這一段,就是信解般若這是一段,這叁段的般若說完了。這下邊就再說明學習般若波羅蜜所成就的功德。本來前邊也說到成就的功德了,但是這個功德是出世間的功德,就是得聖道的功德,你能夠,小乘佛法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大乘佛法得初地、二地、叁地乃至第十地,這是出世間的聖德,這是最高深的境界,當然也是我們佛教徒所重視的。但是下面的文呢,所說的成就的功德,是另一種功德,另一種功德是什麼功德呢?就是我們生活上有困難的這些事情。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困難,如果你學習般若波羅蜜,就能夠解除這一切困難,得到一些吉祥的事情,是這一類的功德。

  

  佛法是說得很高深,當然,這是佛法在世間流傳的目的,但是世間上的衆生有很多的災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災難,這是一個現實上的問題,也不能不解決,也不能不解決的,所以這下面呢,就是說這一方面的事情。

  

  這下面分二大段:第一段,我們若能學習受持、讀誦,學習這般若波羅蜜呢,就能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這是一段。第二段呢,就是我隨喜別人的功德,別人肯受持、讀誦、正憶念、修止觀,學習「行是般若波羅蜜不遠離」,我發歡喜心,你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心裏面歡喜,我們佛教徒常用的語句,就是「隨喜」,我隨喜你的功德,你自己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但是你能隨喜,你的功德也無量無邊,這是第二段的意思。

  

  第一段裏邊又分叁科,第一科就是這一品,這個〈叁歎品〉一直到最後,說出來五種功德,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會得到五種功德,說這件事。這個地方又分成二科,第一科說是我們能夠受持般若得現在世的功德,不是將來,你現在能得到這種功德,這一科。這一科裏分叁科,第一科「佛普觀大衆而告天主」,這是第一科。

  

  「爾時,佛觀四衆」,這個時候,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來觀察當時法會的四衆弟子,這個「和合」就是集會的意思。「四衆」,是那四衆呢?是「比丘、比丘尼」,這是出家的二衆;「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在家的二衆;「及諸菩薩摩诃薩」,這表示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們可能也有凡夫菩薩、也有聖位的菩薩。前面的這個四衆呢,可能是發出離心的聲聞人的四衆;「菩薩摩诃薩」也是四衆,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發了無上菩提心了,那麼就稱之爲菩薩,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那他決定是有出離心了,不然他不出家,不需要出家,這是一部分。

  

  另外,還有「四天王天」的人,「乃至阿迦尼咤諸天」,這個「四天王天」就是欲界天,後邊有詳細說的;「乃至阿迦尼咤諸天」,這是色究竟天,就是色界天最高的一層天,叫「阿迦尼咤天」。那麼有欲界天,也有色界天。「皆會坐」,都來到這裏,來到法會,在這裏坐。「普觀已」,釋迦牟尼佛的大悲眼,普遍地觀察當時法會的大衆以後,「佛告釋提桓因言」,佛就開示這個釋提桓因,就說了。

  

  佛的大悲心普觀法會的四衆,當然,假設佛現在對我們大家注意看一看,我們心裏會感覺什麼?我相信會感覺到歡喜,哎呀!佛注意我了!應該會發歡喜心,是這樣意思。

  

  前面主要是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說法,現在這裏,佛就告訴釋提桓因,釋提桓因是個在家人,他不是出家人,對他說:「憍屍迦!」「釋提桓因」翻到中國話,就是天主,叁十叁天裏面的主人,所以稱爲天主。「憍屍迦」這個話呢,翻到中國話是「繭兒」,這個繭,作繭自縛這個繭,是他前一生在人間的名字,是前一生人間的名字。

  

  若菩薩摩诃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于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

  

  「若菩薩摩诃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于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這是第二科。前邊是「佛普觀大衆而告天王」,現在是第二科「名受持般若爲因」,爲什麼有功德了呢?因爲你受持般若了,以此爲因的關系。佛說假設這位菩薩摩诃薩發了無上菩提心了,或者是發出離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是諸天子、諸天女,或者人間的人,或者天上的人,「于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就是對于這個「般若波羅蜜」,這指什麼般若波羅蜜?就是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有實相般若,那是佛菩薩的清淨智慧的境界;現在是說我們凡夫的,我們可以見聞的,我們這個白紙黑字,我們可以閱、可以讀、可以思惟的,是這個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若是你肯發心去聽,聽人家來講解,你肯來聽;「受持」,這表示你信受,這個「受」,你有信心,而所聽聞的道理不忘掉,這個「持」是不忘掉的意思,「受」,是你領受了,領受在心裏面,領受在心裏面沒有忘掉,叫做「持」。「親近」,就是常常地接近這個「般…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