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了知受想行識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乃至谛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都是一樣,這個所觀的境界有差別,但是能觀的智慧無差別,一切都是因緣生法,一切法都是空、無相、無作。「何以故?」什麼原因這樣子呢?「是諸法自性不可得故」,這一切因緣生法,都是沒有自己獨立的體性的,獨立的體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你在不可得那個地方,就離一切相了,離一切相了,心就無分別了,所以「無事可得便」。
如果我們不觀一切法空,你去執著這個相的時候,你就心隨境轉,這個人恭敬我,我就生貪著心、這個人毀辱我,我就生瞋心,你就有種種的……。當然煩惱有粗細,有粗顯的煩惱、有微細的煩惱,這個粗顯的煩惱,你容易警覺;而微細的煩惱,有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但是你常常靜坐、也常要讀經,你也會感覺到,也就應該覺知到這件事。所以「是諸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事、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事,沒有可愛的事、也沒有可恨的事,那麼就沒有機會搗亂了,是這樣意思。「誰受惱者?」那一個人會受到魔王的惱亂呢?不可得!自己也不可得。「誰受惱者?」
這個地方表示這個修行人有一點程度了,你的用功,你用功有可能會最低限度,可能一小時一念不生,可能一坐兩個鍾頭一念不生,而能修般若波羅蜜的正憶念,也可能更多的時間,或者五個鍾頭、八個鍾頭、或者二十四小時。我頭幾天說過,初開始修行是難的,若是你一坐能坐八個鍾頭,心裏面一念不生,這時候容易了,這不是難事,就感覺到容易了。這個時候,就有可能這些向你搗亂的事情,說是天上的人來搗亂,我看這是一個平常人,那個人就是魔王派他來的,你可知道?所以這個地方,是指已經有修行的人了,有修行的人,魔王向你搗亂的時候,「不得便」,因爲你心裏面一直能保持清淨,你一直有這樣的觀,有這樣的觀察,心清淨,魔王沒有辦法,沒有機會叫你生貪心、叫你生瞋心,沒有這個機會,就是「不得便」,不得到機會令你生煩惱,所以叫「不得便」。
我們從這一段文,我們來觀察,我說我們佛教徒,我自從我信佛以來,我學這個法門、我學那個法門,學了很多的法門,你自己反省一下,我這個貪心動不動?我的瞋心動不動?你反省一下。但是這裏面現在說呢,你學習般若波羅蜜能達到這個境界,能不動心,心能不動,能達到這個境界。達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這上面是說魔王向你搗亂,魔王向你搗亂,現出來的境界,當然都不是一般的境界,也可能現出個普通的境界,但是引你煩惱;如果普通境界,你不生煩惱,他就現出更高、更微妙的境界向你搗亂,也有可能的。這是說學習般若波羅蜜可以和魔王對抗,有這種力量。
你學習其他的法門,怎麼樣?我看不容易。我說這個其他的法門,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成分的這些法門,有沒有這個作用?我看不容易。只有般若波羅蜜能觀一切法空、無相、無作,有這個作用。而這件事呢,如果你肯做,不是難,不是很難的事情,和打妄想一樣,你坐在那裏打妄想,現在轉變一個境界,轉變這個思想的內容,我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按照般若波羅蜜的道理來作思惟、觀察,就是這樣子嘛!初開始就是這樣子嘛!
我剛才說了,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法門,不是令我們爲難的,就是你現在,只要你會打妄想,你就能做這件事,不是難事。但是你這件事,如果你今天也修,明天也修的話,你將來就見到效果了,沒有徒勞,不會徒勞的,你其他的法門,不行,沒有般若波羅蜜成分的法門,不行。但是那些法門也是佛菩薩說的,是給我們作前方便的,給我們作前方便,我實在修不來嘛,所以佛就給一個淨土法門,到阿彌陀佛國去修去,還是這麼意思。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以無所得故。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這是第二段,第二段是「人非人不得便」。佛又招呼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前面佛是說「菩薩摩诃薩」,現在說善男子、善女人,這有什麼意思呢?當然也可以做深淺的解釋,就是那一位佛教徒,那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善男子、善女人,那個菩薩摩诃薩,他對于佛法的學習,達到了一個程度,他心裏面能作如是觀,能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空、無相、無作,觀察一切法都是這樣子。他能止、能觀,能做這樣。現在這底下說「善男子、善女人」,有可能那個程度是低一點,也可能有這個味道,但是又不必這樣說。也可以說,前面說那個「菩薩摩诃薩」是誰?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並不是另外有一個菩薩摩诃薩,菩薩摩诃薩也就是這個善男子、這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就是菩薩摩诃薩,也可以這麼講。
「人非人不能得其便」,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他學習般若波羅蜜,「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人不能得便,「人」是什麼?「人」就是土匪,土匪不能夠惱亂你,或者是官、或者政府的人,政府的人來找你麻煩,你還沒有報稅,或者你犯法了,或是怎麼的這些事情,都是人,土匪也是人,一般政府的人也是人,其實有可能就是你周圍的人,常常的觸惱你。
那麼現在說,善男子、善女人,人不能得便。「非人」就是鬼神了,鬼神也不能得便。這個「非人不能得便」這個地方有點事情,也是有這種鬼神沒有理由的向你搗亂,也可能這樣;也可能有點問題,就是你以前和他有一些沖突,利害的沖突,他吃虧了,他的恨在那裏,雖然事情已過去了,這個恨還沒過去,看你要修行的時候,他就來障礙你,也有這種情形。現在你若修學般若波羅蜜呢,「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不能得便,也得不到機會。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以無所得故」,這上面說出一個理由,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他也有慈悲喜舍的這種心,前面的「菩薩摩诃薩」當然是有慈悲心,這個也是,他學習般若波羅蜜呢,他對于世間上的人,他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慈悲喜舍」在我們佛教徒來說,非常重要,非常的重要。譬如說人與人之間說話,你忽然間罵他一句,這就是沒有慈悲心嘛,你叫他苦惱,就是不慈悲嘛;說是對方來觸惱你,但是你是佛教徒,對他要慈悲,不要因爲我的行動令他苦惱、令他不安樂,他怎麼樣是他的事,我應該保持我的佛教徒的態度,我應該對他慈悲。這個「慈」,《瑜伽師地論》上解釋得很詳細,我們也簡單說一說,但是我今天想要講個故事的,但是時間又是這麼多了,我把這個講完,我們講故事。
「善修慈悲喜舍心」,這個是把我們慈悲喜舍的對象分叁類:第一類的人,他是無苦無樂,也沒有苦惱,沒有苦惱的事情,但是也沒有什麼快樂的事情,那麼這樣的人,當然他希望有些如意的事情,那麼你就對他發慈、發這個慈愍心,就是可以幫助他得安樂,那就叫做「慈」;但是這件事呢,只是心理上的事情,另外一個呢,就是事實上要做這件事。說是這個菩薩他自己修止觀的時候,對于沒有苦惱,也沒有快樂的人,他要求快樂,我幫助他,使令他安樂自在,你發這個心,就叫做「慈」。
這個「悲」呢,就是有的人很苦惱,有很多的困難,很多的苦惱,對于這種人,我就想辦法幫助他解除一切苦惱,那麼這就是「悲」。這個「喜」是什麼呢?就是有快樂的人,這個人有很多很多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的,那麼你對于這樣的人,你發歡喜心,對他發歡喜心,就叫做「喜」。這樣說呢,這個「喜」是已經有快樂的人、「悲」是有苦惱的人、這個「慈」的對象呢,是不苦不樂的人,這叁種人,對這叁種人,你要發「慈、悲、喜」,發這叁種心。
「舍」這個字,這是佛教徒的態度,很重要,這個「舍」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想,他也無苦也無樂,無苦無樂的人,這個有苦惱的人,他憤怒多,有憤怒;有快樂的人,就有愛著心特別多;那麼無苦無樂的人,當然這個愛著心和憤怒就少,那麼這個佛教徒就要發這個舍心,要用佛法來開導這叁種人,教他們不貪、也不瞋、也不愚癡,用佛法來開導他,教他們舍棄貪瞋癡的煩惱。佛教徒,你要利用佛法利益一切衆生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現前生活所需的一切事情;但是你內心最高、最終的那個目標,是要願意一切衆生轉凡成聖、得無上菩提的,是這樣。不是說現在有病痛,給你看醫生,病痛好了,就完了。佛菩薩的慈悲心不是這樣子,因爲這個不決定的嘛,他過幾天又有病了;說這個人生活困難,我幫助他解決問題了,解決問題了,這個事靠不住的,不知道那一年這個人又困難了,這些是眼前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最究竟安樂自在的,非要斷除一切煩惱,得聖道以後,才是永久自在了;所以佛菩薩這個慈悲心,不是只是眼前的解決一點困難,叫做「慈悲」。所以,佛菩薩叫「大慈大悲」,是這樣意思的。所以這個「舍」,這是佛法中,佛教徒的一個很高尚的境界的。
說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什麼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故,他常能夠對一切人都發慈、發這個悲、喜、舍,有這種行動。行動的時候呢,「以無所得故」,他還是不執著的,觀察慈悲喜舍的對象,乃至慈悲喜舍本身,都是畢竟空的,他還有這種智慧,他這樣子來教化衆生的。這樣子呢,就是解除了一切的問題,這個「人非人」都受到感動了,不能夠來觸惱他的,也是一樣不能觸惱他。
當然這上面是說「人非人不能得其便」,就是不能假藉一個機會,引起他的煩惱,他心裏面不煩惱,不管是什麼境界,菩薩對于一切衆生有慈悲喜舍的行動…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