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7▪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波羅蜜」這部經,怎麼親近法呢?就是「讀誦」,就是能夠閱讀它的文,而又能夠誦,能夠背下來。

  

  「爲他說,正憶念」,你能夠發歡喜心,爲別人講說般若的道理,而自己能正憶念。這個「正」,就是佛說的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叫做「正」,它裏邊有道理,你要常憶念,憶念這個道理,佛說這個道理,當然這個道理不能夠獨立,要依靠文句才能顯示出來,所以這個「憶念」應該有文和義,這兩方面,把它顯現在心裏面,顯現在心裏面,那當然這裏面也就有思惟的意思,思惟、觀察,這樣子。那麼這就是一個,我們初開始學習般若的一個次第,就是「聽、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還有「正憶念」,這就是我們學習般若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應該我們能做到。你若讀禅師的語錄,怎麼辦?我看很難有個下手處,你不知道怎麼樣辦?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告訴你能做到的,從你能做到的那地方開始學習,這就是顯示出來佛的慈悲,不令我們爲難,不令你爲難,告訴你從現在這個地方向前開始邁步,這是佛的慈悲、大智慧境界。

  

  「不離薩婆若心」,這又一回事了,前面是你學習般若波羅蜜,你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地方有問題,這地方有點事情,就是「不離薩婆若心」,這個「心」是願,「薩婆若心」就是希望成就佛智慧,你有這個願,你現在你「聽、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你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我想要得無上菩提,你有這樣的目的,你這個目的不要失掉。「不離薩婆若心」,你沒有遠離這件事,你有這個願,你一方面學習般若波羅蜜,一方面有願得無上菩提的願,這樣子。這裏面有解、有信,有解、有行、有願,當然,你現在在因地還沒有得果,但是這幾個字都有了,信、解、行、願,有這四樣,你能具足這四樣功德了。

  

  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無相不能得無相便,無作不能得無作便;谛了知受想行識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乃至谛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何以故?是諸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誰受惱者?

  

  「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這下面就說得五種果,得五種好處。這第一個呢,但是這下邊的文,得五種好處,但是有六段文。第一段文就是「魔不得便」。「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這是第一種好處。這個「魔」,不是一般的鬼神,是天上的,就是魔王,是欲界頂天,欲界最高的一層天,就是魔天。這個「魔」是怎麼回事情呢?他是破壞佛法的,障礙人修學聖道的,這個天,他就是願意做這件事。他爲什麼會這樣子呢?這個人就是有這個領袖欲,有統治的這種欲,一切一切的人都要歸我管,他的心情就是這樣意思。

  

  這個外道,佛法以外的這些宗教,他也可以有種種的道理,也可以有種種修行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四禅八定,也可以得種種神通,這些人也不是太順于這個魔的意思的,但是這些人不能夠遠離魔王的勢力,還是不能的,他不能離開了魔王的勢力,還是這個範圍內裏面轉的;就算是他生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終究又從天上掉下來,還要回到欲界來的,所以魔王對這件事也不太介意。唯有佛菩薩,那他心裏非常的不高興,因爲佛菩薩來到人間宣揚佛法、教化衆生,衆生若隨順佛教、來修學聖道,能夠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能超出叁界,入無余涅槃,永久也不會再回來了。所以佛菩薩若是在世間一直地教化衆生,把所有的衆生都遠離了叁界,入涅槃了,魔王就沒有統治的境界了,沒有人歸他管了,所以他很不高興這件事,所以就是不歡喜佛在這裏弘揚佛法,所以佛成道的時候,他就來障礙,當然他還是障礙不了的。

  

  「魔、若魔天」:這個「魔天」當然是欲界天,這個魔王,有個王,還有魔王的一些眷屬;這個「若」這個字,也當及字講,「魔及魔天」。「不能得其便」,說是我們佛教徒,你發出離心也好、你發無上菩提心也好,你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爲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的話,魔、若魔天不能來找你麻煩,「不能得其便」,不能有機會來找你麻煩的,不能,沒有這種力量。

  

  這個魔王就是佛菩薩來教化衆生,魔王有種種的障礙,我們相信了佛法、修學聖道的時候,魔也會來找麻煩。魔來找麻煩呢,他自己倒不現出來,他不現出來他的面目和你見面,他不,他就找其他的事情來找你麻煩,譬如說找一個人來毀辱你、來罵你;或者是叫你有病,總而言之就是叫你生煩惱、叫你不能學習佛法,就是這些事情,或者是現出一些恐怖的事情,或者是現出來一種可愛的事情,總而言之就是叫你生貪心、叫你生瞋心、叫你生恐怖心,叫你不能修行,就是來障礙這些事情。這個事情呢,現在總說一句,魔王想要找機會來搗亂,不可能的。

  

  「何以故?」什麼原因是不能呢?「是善男子善女人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因爲你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你能夠正憶念,就是觀色受想行識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句話,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你能這樣觀察呢,「谛了知色」是「空」的,這個「谛」就是很認真地、很深刻地這樣觀察,這叫做「谛」,不是馬馬虎虎的,馬馬虎虎不可以,你能觀察這個色是空的、觀察受想行識是空的,這樣觀察呢,你的心就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識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心無所住了,你能達到這種境界,魔王就沒有機會來搗亂,就不能了。

  

  這上面說「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因爲魔王現的境界也是空,它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菩薩本身也是畢竟空,畢竟空裏面沒有彼此對立的形相的,魔王也不可得,自己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誰也不能向誰搗亂的,所以空不能得空的方便。譬如說這個火,火不能滅火,水才能滅火,這個火不能滅火,火與火是一個面目的;你現在觀察魔王,觀察魔所現的境界都是畢竟空的,觀察自己也是畢竟空的,你常能夠不遠離這個正憶念的話,他就沒有機會搗亂了;你本身貪瞋癡也不活動,沒有煩惱的活動。

  

  當然這件事呢,初開始的時候,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魔王有可能會認爲你這個人在那裏靜坐的時候打妄想,他不值得來搗亂,他可能不管這個事情;就是你有點工夫了,假設你能夠叁十分鍾一念不生,你靜坐的時候,叁十分鍾一念不生,沒有妄想,然後你再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那時候他就有點事情了,他有點怕了,哎呀!這個人要得解脫了!他就有點怕你,就可能會搗亂。會搗亂的時候,所以我們用功修行的人,學習般若波羅蜜的人,你一方面靜坐,修止觀,一方面讀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讀《金剛經》也是可以,常讀經。常讀經,經上佛菩薩的大智慧,一段一段,他說得非常圓滿,你就容易從這裏面得到智慧,得到智慧呢,這個魔王不能得便。如果你只是觀一切法空,你若不讀經,你的智慧還不容易圓滿,有的時候,有些人來對你很恭敬、有的人來毀辱你,你可能:我這麼有修行,應該恭敬我嘛!怎麼可以毀辱我呢?你可能有這些作意,可能這樣想;但是你若常常讀經,你就不這樣想了,恭敬和毀辱是無差別相。禅師說:「不與萬法爲伴侶」,這話真是說得不得了,這是禅師說的話,也就是修止觀的人說的話。所以這個「空不能得空便」,你這樣觀一切法都是空了,空與空就沒有這個搗亂的這件事的。

  

  「無相不能得無相便」,這空中是離一切相的,空裏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空中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空中恭敬不可得、空中毀辱也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離一切相的,彼也是離一切相、此也是離一切相的,所以「無相不能得無相便」。

  

  「無作不能得無作便」,這個「作」是指心動說的,「無作」就是心不動了,心裏面無分別,在一切境界上心不分別;在無分別的時候,魔王也不能夠來向你搗亂,也沒有機會給他搗亂的,所以叫做「無作不能得無作便」。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叁歎品、現滅诤品 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