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7▪P2

  ..续本文上一页若波罗蜜」这部经,怎么亲近法呢?就是「读诵」,就是能够阅读它的文,而又能够诵,能够背下来。

  

  「为他说,正忆念」,你能够发欢喜心,为别人讲说般若的道理,而自己能正忆念。这个「正」,就是佛说的般若波罗蜜,佛说般若波罗蜜叫做「正」,它里边有道理,你要常忆念,忆念这个道理,佛说这个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不能够独立,要依靠文句才能显示出来,所以这个「忆念」应该有文和义,这两方面,把它显现在心里面,显现在心里面,那当然这里面也就有思惟的意思,思惟、观察,这样子。那么这就是一个,我们初开始学习般若的一个次第,就是「听、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还有「正忆念」,这就是我们学习般若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应该我们能做到。你若读禅师的语录,怎么办?我看很难有个下手处,你不知道怎么样办?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告诉你能做到的,从你能做到的那地方开始学习,这就是显示出来佛的慈悲,不令我们为难,不令你为难,告诉你从现在这个地方向前开始迈步,这是佛的慈悲、大智慧境界。

  

  「不离萨婆若心」,这又一回事了,前面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有问题,这地方有点事情,就是「不离萨婆若心」,这个「心」是愿,「萨婆若心」就是希望成就佛智慧,你有这个愿,你现在你「听、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你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我想要得无上菩提,你有这样的目的,你这个目的不要失掉。「不离萨婆若心」,你没有远离这件事,你有这个愿,你一方面学习般若波罗蜜,一方面有愿得无上菩提的愿,这样子。这里面有解、有信,有解、有行、有愿,当然,你现在在因地还没有得果,但是这几个字都有了,信、解、行、愿,有这四样,你能具足这四样功德了。

  

  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无相不能得无相便,无作不能得无作便;谛了知受想行识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乃至谛了知一切种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何以故?是诸法自性不可得,无事可得便,谁受恼者?

  

  「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这下面就说得五种果,得五种好处。这第一个呢,但是这下边的文,得五种好处,但是有六段文。第一段文就是「魔不得便」。「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这是第一种好处。这个「魔」,不是一般的鬼神,是天上的,就是魔王,是欲界顶天,欲界最高的一层天,就是魔天。这个「魔」是怎么回事情呢?他是破坏佛法的,障碍人修学圣道的,这个天,他就是愿意做这件事。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个人就是有这个领袖欲,有统治的这种欲,一切一切的人都要归我管,他的心情就是这样意思。

  

  这个外道,佛法以外的这些宗教,他也可以有种种的道理,也可以有种种修行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四禅八定,也可以得种种神通,这些人也不是太顺于这个魔的意思的,但是这些人不能够远离魔王的势力,还是不能的,他不能离开了魔王的势力,还是这个范围内里面转的;就算是他生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终究又从天上掉下来,还要回到欲界来的,所以魔王对这件事也不太介意。唯有佛菩萨,那他心里非常的不高兴,因为佛菩萨来到人间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众生若随顺佛教、来修学圣道,能够解脱欲界、色界、无色界,能超出三界,入无余涅槃,永久也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佛菩萨若是在世间一直地教化众生,把所有的众生都远离了三界,入涅槃了,魔王就没有统治的境界了,没有人归他管了,所以他很不高兴这件事,所以就是不欢喜佛在这里弘扬佛法,所以佛成道的时候,他就来障碍,当然他还是障碍不了的。

  

  「魔、若魔天」:这个「魔天」当然是欲界天,这个魔王,有个王,还有魔王的一些眷属;这个「若」这个字,也当及字讲,「魔及魔天」。「不能得其便」,说是我们佛教徒,你发出离心也好、你发无上菩提心也好,你若能学习般若波罗蜜,「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的话,魔、若魔天不能来找你麻烦,「不能得其便」,不能有机会来找你麻烦的,不能,没有这种力量。

  

  这个魔王就是佛菩萨来教化众生,魔王有种种的障碍,我们相信了佛法、修学圣道的时候,魔也会来找麻烦。魔来找麻烦呢,他自己倒不现出来,他不现出来他的面目和你见面,他不,他就找其他的事情来找你麻烦,譬如说找一个人来毁辱你、来骂你;或者是叫你有病,总而言之就是叫你生烦恼、叫你不能学习佛法,就是这些事情,或者是现出一些恐怖的事情,或者是现出来一种可爱的事情,总而言之就是叫你生贪心、叫你生瞋心、叫你生恐怖心,叫你不能修行,就是来障碍这些事情。这个事情呢,现在总说一句,魔王想要找机会来捣乱,不可能的。

  

  「何以故?」什么原因是不能呢?「是善男子善女人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因为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你能够正忆念,就是观色受想行识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这句话,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你能这样观察呢,「谛了知色」是「空」的,这个「谛」就是很认真地、很深刻地这样观察,这叫做「谛」,不是马马虎虎的,马马虎虎不可以,你能观察这个色是空的、观察受想行识是空的,这样观察呢,你的心就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识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心无所住了,你能达到这种境界,魔王就没有机会来捣乱,就不能了。

  

  这上面说「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因为魔王现的境界也是空,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菩萨本身也是毕竟空,毕竟空里面没有彼此对立的形相的,魔王也不可得,自己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谁也不能向谁捣乱的,所以空不能得空的方便。譬如说这个火,火不能灭火,水才能灭火,这个火不能灭火,火与火是一个面目的;你现在观察魔王,观察魔所现的境界都是毕竟空的,观察自己也是毕竟空的,你常能够不远离这个正忆念的话,他就没有机会捣乱了;你本身贪瞋痴也不活动,没有烦恼的活动。

  

  当然这件事呢,初开始的时候,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魔王有可能会认为你这个人在那里静坐的时候打妄想,他不值得来捣乱,他可能不管这个事情;就是你有点工夫了,假设你能够三十分钟一念不生,你静坐的时候,三十分钟一念不生,没有妄想,然后你再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那时候他就有点事情了,他有点怕了,哎呀!这个人要得解脱了!他就有点怕你,就可能会捣乱。会捣乱的时候,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你一方面静坐,修止观,一方面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金刚经》也是可以,常读经。常读经,经上佛菩萨的大智慧,一段一段,他说得非常圆满,你就容易从这里面得到智慧,得到智慧呢,这个魔王不能得便。如果你只是观一切法空,你若不读经,你的智慧还不容易圆满,有的时候,有些人来对你很恭敬、有的人来毁辱你,你可能:我这么有修行,应该恭敬我嘛!怎么可以毁辱我呢?你可能有这些作意,可能这样想;但是你若常常读经,你就不这样想了,恭敬和毁辱是无差别相。禅师说:「不与万法为伴侣」,这话真是说得不得了,这是禅师说的话,也就是修止观的人说的话。所以这个「空不能得空便」,你这样观一切法都是空了,空与空就没有这个捣乱的这件事的。

  

  「无相不能得无相便」,这空中是离一切相的,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空中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空中恭敬不可得、空中毁辱也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离一切相的,彼也是离一切相、此也是离一切相的,所以「无相不能得无相便」。

  

  「无作不能得无作便」,这个「作」是指心动说的,「无作」就是心不动了,心里面无分别,在一切境界上心不分别;在无分别的时候,魔王也不能够来向你捣乱,也没有机会给他捣乱的,所以叫做「无作不能得无作便」。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7》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