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天的光明雖然也是很大,但是不能和佛的光明對比。因爲諸天雖然有布施、持戒、禅定的功德,但是他們還是凡夫境界。佛是無量劫來,叁大阿僧祗劫修六波羅蜜,斷除一切煩惱、一切煩惱的種子,是無漏的光明,所以有漏的光明不能相比的。
那麼這一段是現瑞,就是佛的光明特別殊勝的意思。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叁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這是第二段「發言致問」。第一段是「明衆集」,諸天在這兒集會。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品的時候,也說到集會,那是有天上的人、也有人間的人,有凡夫、也有聖人,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大菩薩,那是全面的把它列出來。但是這裏只是列出諸天來,所以和此經開始的時候的列衆還有所不同的。現在這裏「發言致問」,就是諸天把他們心裏面的問題說出來,向須菩提尊者請求。分兩科,第一科是「請說」。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這個時候在諸天裏面,這個欲界的第二層天,由下向上數,第二層天釋提桓因,他發言,他「白大德須菩提」。須菩提尊者在佛陀的弟子裏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位,所以稱之爲「大德」。只要是阿羅漢都是大德,但是須菩提還是特別了一點,就是他的慈悲心很強。
「是叁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對他說什麼呢?這個釋提桓因說:「是叁千大千世界」之內,很多的「四天王天」,就是欲界的六天,乃至色界天的四禅天,四禅天以上的淨居天,「諸天」。「一切和合」,這麼多的天人都在這裏集會。在這裏集會做什麼呢?「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想要聽須菩提尊者爲我們宣說般若法門,請你慈悲開示;這是請法。
須菩提!菩薩摩诃薩雲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雲何菩薩摩诃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這下面正式的提出來問題,請問須菩提尊者。這一共提出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深入究竟住」,第二個是「問般若的體相」,第叁個是「問初方便行」。這叁個問題,「般若體」,這第二個問呢,就是問般若法門的相貌: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這是由語言文字表示般若法門的相貌,使令我們能夠覺悟這個法門。第叁個「問初方便行」,就是初開始依據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去修學聖道。這兩個問題,若是對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第一個問題,「深入究竟住」,就是由初開始修行般若波羅蜜,後來有成就了,叫做深入究竟住。這個「深入究竟住」這句話,就是由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入于離文字相的般若波羅蜜,就是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叫做「深入究竟住」。這句話,實在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說的話。什麼叫做……
「雲何應住?」「住」這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深入究竟住」。明白一點說,我們初開始來到佛教裏面的人,我們自己反省我們內心的活動,在什麼地方活動呢?我們的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就在色、聲、香、味、觸在這裏活動,就在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裏活動。那麼現在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你還繼續這樣子活動嗎?是不應該。不應該在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裏活動,應該到第一義谛那裏去,應該安住在離一切相,無相的第一義谛,在那裏寂靜住,應該這樣子住。不應該學習了佛法多少年了,還是和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樣,不應該這樣子。那麼這樣子,這是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才能成就的,不是說空話能辦到的。
所以第二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表示特別重要了。就是: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應該怎麼樣學習?我們釋迦牟尼佛和這些大菩薩、須菩提尊者,他不唱高調。我們能夠做得來,我們是個生死凡夫,是虛妄分別的,就是除了貪瞋癡還是貪瞋癡,這麼一個程度的人,我們要學習般若波羅蜜,應該怎麼學呢?就是從文字開始,從這語言文字開始,從這裏學習。就是佛、菩薩、須菩提尊者,就從語言文字,從這裏,我們能夠學得來的,從這樣的地方來講解般若波羅蜜。
天臺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裏面有一段文,那上面說:「衆生意鈍,玄覽則難,眼從色入,假文則易。」【原文爲:今人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我認爲智者大師這一段文,深深地符合了佛、菩薩的慈悲心,符合這個意思。我稍微解釋一下:「衆生意鈍」,就是我們平常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很愚鈍的,很遲鈍的,怎麼樣詳細解釋都還不容易明白。「衆生意鈍,玄覽則難」,玄妙的玄,覽,遊覽的覽,玄覽則難。「玄覽則難」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離一切文字相,不需要憑借什麼,就通達第一義谛了,「才動眉毛就犯了祖師規矩」,這是很困難的事情。「玄覽則難」,這不容易!那怎麼辦,我們這樣愚癡的衆生才能明白佛法呢?「眼從色入,假文則易」,我們的眼睛從有形相的青黃赤白,從這個白紙黑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這些文字,從這裏可以分別、可以學習,就容易契入了。我們的耳根要憑借音聲;我自己看也看不懂、讀也讀不懂,聽人講我就可能會明白。總而言之,就從我們現前的色聲香味觸,但是是表達佛法的這些色聲的境界,我們就容易契入。所以,「衆生意鈍、玄覽則難,眼從色入,假文則易」,假借這個文字,我們就容易悟入。
所以佛菩薩,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說法,還是用語言文字這樣說,我們有可能會明白。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得阿羅漢道,很多的人得無生法忍。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世的時候,還是這樣子,像法、末法也還是這樣子;但是今天我們佛教徒……,我們這樣說了,我們漢文佛教徒,有可能多數不願意學習佛法。佛法說的這些,語言文字的佛法,我們不願意學習,那幹什麼呢?我也不想做大法師,我到佛學院幹什麼呢?我就是念念佛也好,念念陀羅尼咒也好,就這樣修行就好了。雖然念佛也好,不學習經論,只是念佛也好,能求生到阿彌陀佛國,什麼事情都成功了,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世界的佛法,看出來是很衰微的,就算是我們肯學習經論,只是學習而已,沒有開始修行。
我們再明白一點說,我們佛教徒應該做兩件事:第一個要具足正知正見,我們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只要是你相信佛教了,你應該做這件事。你具足正知正見沒有?你是對于佛法有信心,你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可能別的人也承認這一點,但是你有正知正見沒有?
我曾經讀《大莊嚴論》,那上面有一件事:就是有一個優婆塞,一個在家的男居士。他這個人,這一天看見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放大光明的人來了。來了的時候,當然他是優婆塞, 一個在家居士,信佛的人,他看見這個境界,那當然心裏面歡喜、恭敬、禮拜、贊歎了。結果這位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就爲他宣說法語,說了一大段吧。說完了的時候,這個優婆塞居士說:你不是佛!你是魔,你是邪知邪見的人。那麼這個相好光明的人說:你怎麼知道呢?因爲你說的話不是佛法,所以你不是佛。若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你看見這個人,他說一段話,你敢說他不是佛嗎?我看不敢。憑什麼資格敢說他不是佛?就是優婆塞這個居士,他對于佛法有學習過,他本身有了正知正見了,他就能鑒別你是邪知邪見、你是正知正見,能鑒別這件事。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你的正知正見沒有成就,你能說那個人是魔嗎?你敢說嗎?不要說是能夠宣說一大段的法語,說是這個人不大說話,但是很多人說他有神通、說他有禅定,你就五體投地了啊!其實,有禅定未必是佛教徒;有神通,也不表示那是佛教徒。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能有這種智慧嗎?鑒別那個人不是佛教徒嗎?他是魔王,你也隨他去了啊!所以,我們知道正知正見的重要,才知道這件事。
那麼若是你認可這件事,正知正見是重要的,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努力地學習佛法,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應該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願意做這件事嗎?不!我不願意,我不高興。當然,佛教徒是很自由的。所以我們佛教徒,第一件事,你相信了佛教,你要做這件事,要正知正見。因爲我們佛教徒是要相信有善惡果報;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所以我們要做善,不要做惡,我們要這樣做。有正知正見,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意思,知道這件事。若是我們沒有學習佛法,你知道那是善,你知道這是惡嗎?未必!未必是這樣子。若是你還不知道,你自己造了罪,你還認爲是善;你做了功德了,認爲是有過失的,認爲是有罪過的,就是顛倒迷惑了,那你相信佛法,你在佛法裏能夠有成就嗎?當然,我這是淺白一點說,就是以善惡爲例,這樣說;當然是還有更深的意思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了佛法之後,要做這件事,要學習佛法,具足正知正見,應該這樣子。
第二件事呢,就是調心。我們具足了正知正見,我們要用正知正見的智慧來調整內心的煩惱。我們學習了佛法之後,我們心裏面希望將來的生命更好一點。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體,這個生命,就是老病死。不管你是什麼人,你做國王也好、一般的老百姓也好,你讀書很多也好、你讀書很少也好,大家都是一樣,要老病死。也可能沒有老就死了,也可能的;這是個苦惱的事。就算是我也不老、也不病、也沒有死,但是你每天煩煩惱惱的,就是苦苦惱惱,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你心情快樂嗎?都是不快樂的。
學習了佛法之後,就是希望改變自己的生命,我不要有這麼多的苦惱,我不要有老病死。我們剛才前面說到那個諸天,諸天的身體比我們好得多;我們人間的身體,這個生命體,一個最醜陋的境界,要預備廁所,這是一個很醜陋的事情,諸天沒有這回事。這欲界天也是有飲食的,有飲食但是他不排泄,他就比我們清淨得多。諸天不老、也不病,我們人間的人又老、又病,這可見就是有問題。一方面說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那麼病從口入,就是我們吃的飲食有問題,使令我們身體有病。另外一個原因,我們沒有智慧,虛妄分別,我們的貪心來了、瞋心來了、各式各樣的煩惱一來了,也容易令我們有病。這個病也是我們不歡喜的,但是你不能避免;雖然那個醫生就算把你的病治好了,過多久又有病了。雖然是不能永久的沒有病,但是還非要看醫生不可,這個醫院這件事還非要有不可。這都是苦惱境界。但是諸天沒有這回事,他們的身體不老還不病,身體還有光明,也有很大的神通境界,比我們人間好得多了。
但是我們人間的身體雖然是不那麼理想,我們因爲身體會引起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苦惱的境界。所以我們若是學習經論的話,就使令我們開智慧,才知道有更好的生命,我們應該努力地改善自己,得到一個更好的、沒有老病死的生命,你看多好呢?但是這件事,不是我們不學習佛法能辦到的,不是;你不學習佛法,你辦不到這件事。當然,我們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可以,但是你若念佛念得不相應呢,恐怕阿彌陀佛國你去不了;你去不了,你還是在這裏啊!在這裏就是老病死,有可能把人的身體都丟了,變成叁惡道的身體,不是更苦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天王品 1 (1999年于香港志蓮淨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