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入所知相分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

  原典

  於此悟人唯識性中,何所悟人

  如何悟入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徽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爲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徧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

  雲何悟入圓成實性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人閱成實性。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法①義略廣性,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②,善達法界,生如來家③,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道。

  注釋

  ①法:本頌出現兩個法,第一個法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的名字。第二個法是一經、一偈、一句的能诠教法。

  ②極喜地:菩薩十地的第一地,又稱爲歡喜地、喜地,初證聖果,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

  ③生如來家:真如法界爲如來之所住,所以稱爲如來家。生如來家是佛子,悟入佛的知見,能夠繼承諸佛自覺覺他的家業,所以稱爲生如來家,紹隆佛種。

  譯文

  而且,由於什麼義利而入唯識性呢

  由緣總法的出世止觀妙智,由此根本智以後所得的後得智,這後得智就是種種相識智。要斷除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法的種于性,還要斷除種子的能生因,爲了增長能觸法身的種子,爲了轉阿賴耶識的染依,得法身的淨依,爲了證得一切佛法,爲了證得一切智智而入唯識性。而且,後得智在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了別相中,後得智能夠正確見到如幻如化等唯識性,沒有顛倒而轉,所以菩薩就像幻術師一樣,對於所幻化的事情,對於了別的各種相中及爲諸衆生說因果法,永遠沒有顛倒錯誤。

  在這修行悟入唯識性的時候,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所依止。應當怎樣知道呢

  應當知道,由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的階段,有明得叁摩地,這就是暖順抉擇分的依止。於上品無義忍的階段,有明增叁摩地,這是頂順抉擇分的依止。

  又由四種如實遍智,已經悟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發入真義一分的四如實智所依的叁摩地,是谛順忍的依止。從此不間斷地伏除唯識想,有無間隔的叁摩地,是世第一法的依止。應當知道,上述四種叁摩地,是現觀邊。

  這樣的菩薩已經入於地,已達見道,已經悟入唯識,於修道中怎樣修行呢

  在所說的安立十地中,總攝這一切經,在定心中皆明了現前,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經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多次的修行,而得轉依。爲了證得叁種佛身,精進勤加修行。

  原典

  複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①,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又後得智②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決擇分③依止。雲何應知

  應知由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④,是煖⑤順決擇分依止。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叁摩地,是頂⑥順決擇分依止。

  複由四種如實徧智,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人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⑦依止。從此無閑伏唯識想,有無閒叁摩地,是世第一法⑧依止。應知如是諸叁摩地,是現觀邊⑨。

  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中雲何修行

  於如所說安立十地⑩,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綠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⑾那庾多⑿劫⒀數修習故,而得轉依⒁。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

  注釋

  ①佛法:佛所說的教法,共八萬四千法藏。

  ②後得智:全稱後得無分別智,又稱爲俗智、權智等。將根本無分別智證得的佛教真理具體運用於分析各類具體現象的智能,因爲在根本智以後産生,所以稱爲後得智。

  ③四種順決擇分:決擇分是叁分(順福分、順解脫分、順決擇分)之一,順決擇分是暖、頂、忍、世第一法的有漏善根,「決擇」是見四谛理的無漏勝慧,「分」爲部分,這四種善根的功德,能順益勝慧的一部分見道決擇智,使之出生,所以稱爲順決擇分。

  ④明得叁摩地:即明得定,菩薩在四加行位中暖位所得之禅定,「明」是無漏智慧,是初得無漏慧前相的禅定,所以稱爲明得定。

  ⑤暖:四加行位的第一位,即專觀四谛十六行相之位,將士見道的無漏慧,先生相似之解。如火將發,先有暖相。

  ⑥頂:四善根中的頂位,四善根中的暖、頂是動善,忍、世第一法是不動善,頂位是動善中的最極,猶如人之頭頂,所以稱爲頂法。

  ⑦忍:四善根的第叁位,即忍位,於四谛理忍可決定而不動。

  ⑧世第一法:四善根的第四位,是有漏智的最極,在世俗法中名列第一,所以稱爲世第一法。

  ⑨現觀邊:即見道現觀後邊所得的世俗智。《大昆婆沙論》卷叁十六稱:「現觀苦邊 、集邊、滅邊,得此智故,名現觀邊;有說此是諸瑜伽師,觀聖谛時,傍修得故,名現觀邊。尊者妙音說曰:此智近現觀故,名現觀邊,如近村物,名曰村邊:」

  ⑩十地:梵文Dasabhumi的意譯,菩薩十地是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㈠歡喜地,㈡離垢地,曰發光地,㈣焰慧地,㈤難勝地,㈥現前地,㈦遠行地,㈧不動地,㈨善慧地,㈩法雲地。

  ⑾俱胝:梵文Koti的音譯,另譯俱致、拘致等,意譯爲億。

  ⑿那庾多:梵文Ayuta的音譯,意譯爲萬。

  ⒀劫:梵文Kalpa的音譯,劫波之略,意爲極爲久遠的時節,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佛教洽用之。一般分爲大劫、中劫、小劫,世上人的壽命有增有減,每一增(人壽自十歲開始,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及一減(人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名爲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爲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通稱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二十中劫。

  ⒁轉依:法相宗所說的全部修行的最高目標,意謂轉舍我執、法執二障,轉得涅槃、菩提二果。

   譯文

  聲聞現觀和菩薩現觀,有什麼差別呢

  菩薩現觀和聲聞現觀是不同的,應當知道,有十一種差別:一、由所緣差別。因爲以大乘法爲所緣;二、由資持差別。因爲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叁、由通達差別。因爲能夠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四、由涅槃差別。因爲攝受無住大涅槃;五、由地差別。因爲依於十地而出離;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的緣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因爲成熟有情加行沒有休息;九、由生差別。因爲生如來家:十、由受住差別。因爲常於諸佛的大集會中統攝受生;十一、由果差別。因爲十力、無畏、不共沸法無量功德果成滿。這裏有二個偈頌:

  名、事互相因待,對其屬性應當進行尋思,對於二者的自性差別,也應當進行推求,知道它只是心量,只是名言假立。

  然後以如實智觀察本無義,悟入只有虛妄分別的叁類。彼義既然是無相,此依他起也沒有生起的可能,這就是悟入叁性的次第。

  又有開示的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菩薩在禅定位,觀名、義等影像相只是心。義相既然已經滅除,審谛觀察名、義等,只是自想。如是安住於內心,了知其聽取的義想是沒有的,然後能取的心也沒有了,就能接觸到無所得的法界。

  又有關於現觀的五個偈頌,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對於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菩薩必須善巧具備,積聚到無邊無際。對於一切事物,進行思量推度,善能決了,所以能夠了解這義只是名言類。假若能夠了知各種境義只是名言,就可以安住波義相顯現唯是心性的正理,便能夠現證真正的法界,所以就能把所取、能取的二相镯除乾淨。體知到離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東西,就能體會到能取的心也沒有。有智慧的菩薩了達逼計所執和依他起二者都是無,就平等安住於二相皆無的真法界當中。慧者就是具有無分別智的人,其智力能夠周遏平等地永遠隨順真如法界而行,就能夠滅除所知依,這如榛梗一樣,是過失熏習的總聚。如服大良藥,消除衆毒一樣。佛說的大乘妙法,是善巧成立的,安立智慧並植根於法界中,了知念趣只是分別,就勇猛速疾地歸到功德海的彼岸。

  原典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加:一、由所綠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緣故: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叁、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十、由受住差別。常於諾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別。十力①、無畏②、不共佛法③無量功德果成滿故。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④。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

  複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⑤說: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複有別五現觀伽他⑥,如《大乘經莊嚴論》⑦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镯除。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慧者無分別智力,周徧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銷衆毒。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廠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注釋

  ①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種智力:知覺處非處智力、知叁世業報智力、知諸禅——脫叁昧智力、知衆土上下根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②無畏:此指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③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佛法,佛具有的十八種功德,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㈠身無失,㈡口無失,㈢念無失,㈣無異想,㈤無不定心,㈥無不知已舍,㈦欲無滅,㈧精進無減,㈨念無減,㈩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由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④唯有分別叁:即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叁種虛妄分別。

  ⑤分別瑜伽論:唯識宗依據的十一論之一,沒有漢譯。

  ⑥伽他:梵文Gatha的音譯,意譯爲偈,即佛經中的詩體。

  ⑦大乘經莊嚴論:即《大乘莊嚴經論》,唯識宗依據的十一論之一,十叁卷,古印度無著著,唐·波羅頗蜜多羅譯。

  

  

《攝大乘論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