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入因果分第五
譯文
這已經講完了入所知相,彼入因果雲何可見呢
即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如何由六度而入唯識呢
六度又如何成爲彼入果呢
修六度的這些菩薩,不貪著財位,不犯戒,遇苦不會動搖,對於修行不懈怠,於此等散動因中,不再使它現行的時候,心專注一境,便能如理簡擇各種事物,使之悟入唯識。菩薩依六度悟入唯識以後,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統攝的波羅蜜多。即使離開六度現起加行,由於對聖教獲得殊勝理解,還由於對波羅蜜多起愛重、隨喜、欣樂各種作意,菩薩便能以恒常無問相應不離的方便,修習六度,迅速達到圓滿。這裏有叁個偈頌:
白法已經積集圓滿,並得利疾忍。菩薩以自乘的甚深廣大教。
周遍覺知一切事物只是虛妄分別心的顯現,得到無分別智,希求勝解淨信,所以意樂是清淨的。
由於以前的加行和此法流,所以得見十方諸佛,了知自己和菩提很接近了,是不難證得的。
由於這叁個偈頌,總的顯明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即資糧、堪忍、所緣、作意、自體、瑞相、勝利。應當知道,偈頌各句按照這種次第顯示說明。
原典
如是已說人所知相,彼人因果雲何可見
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人唯識
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人果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屍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諾法,得人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多人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是故於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閑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此中有叁頌:
已圓滿白法①,及得利疾忍,菩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
等覺唯分別,得無分別智。恃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
前及此法流,皆得見諸佛,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
由此二頌,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意故,白體故,瑞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示。
注釋
①白法:白淨之法,總指一切善法。一般來說,有二種白法:慚與愧。
譯文
由於什麼因緣,波羅蜜多的數目只有六種呢
因爲成立對治所治的六障。從證得佛法的所依,菩薩在隨順化導成熟諸有情。爲了對治不發起出離生死趣向解脫心,所以成立布施、持戒二種波羅蜜多。凡夫不肯發趣出世的原因,是貪著財位和眷戀家室。爲了對治雖已發趣而又退還的原因,所以要立忍辱、精進波羅蜜多。這退還的原因,主要是處於生死中的有情衆生,違把菩薩身心,使之産生各種痛苦,以及由長時修習善品加行,聽生疲怠。爲了對治雖已發趣不再退還而失壞正道的原因,所以立禅定、智慧波羅蜜多。失壞的原因,有的是散動,有的是邪惡的智慧。這樣成立對治所治障,只立六種。由於修前四波羅蜜多的不散動因,次一個慧波羅蜜多,就是因不散動而獲得成就。這因不散動的定力爲依止,就能如實等覺各種事物的真實含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
這樣證得各種佛法的所依處,所以只立六種。由於布施波羅蜜多,能夠正確攝受各種有情衆生。由於持戒波羅蜜多,能夠對各類有情衆生不毀害。由於忍辱波羅蜜多,雖然遭到毀害,但能忍受。由於精進波羅蜜多,能夠幫助其他人經營他所應作的事業。這就是由於攝受利益有情的四種因緣,使諸有情衆生於成熟解脫的出世大事,有所堪任。從此以後,心還沒有得定者,使之得定:心已得定者,使其得到解脫;當開悟的時候,使之成熟起來。如此,從這隨順成熟一切有情衆生方面,也只有六種,應當這樣了知。
原典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苦室家。爲欲對治雖已發趣複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爲欲對治雖已發趣不複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意。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勁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
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於開悟①時彼得成熟。如是隨順成熟—切有悄,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注釋
①開悟:意謂開智悟理,即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乃佛教修行之目的所在。
譯文
這六度的體相如何顯現呢
由六種最勝來顯示:一、由所依最勝,因爲以菩提心爲所依;二、由事最勝,因爲具足現行:叁、由處最勝,因爲以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四、由方便善巧最勝,因爲以無分別智所攝受:五、由回向最勝,因爲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六、由清淨最勝,因爲是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是以布施作爲波羅蜜多呢
還是以波羅蜜多作爲布施呢
有的布施並不是波羅蜜多,應當作四句分別。就像對於布施那樣,對於其余的波羅蜜多,也作四句分別,可以例知。
由於什麼因緣,這六波羅蜜多按照這種次第而說呢
因爲前一個波羅蜜多隨順産生後一個波羅蜜多。
原典
此六種相雲何可見
由六種最勝故: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①爲所依故;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叁、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回向②最勝,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羅蜜多耶
設波羅蜜多是拖耶
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③。如於其施,如是於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
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注釋
①菩提心:菩提另譯爲道,求真道之心稱爲菩提心。菩提又譯爲覺,求正覺之心稱爲菩提心。
②迴向: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向於衆生,又向於佛道。
③應作四句:即㈠布施非波羅蜜多,㈡是波羅蜜多非布施,㈢是布施亦是波羅蜜多,㈣非布施亦非波羅蜜多,
譯文
而且,各個波羅蜜多的訓釋名言,雲何可見呢
在世間(凡夫)、聲聞、獨覺(小乘)中,施等善根都很微劣,菩薩所修的善根最爲殊勝,因爲能到大乘果的彼岸,所以通稱波羅蜜多。而且,布施能夠破裂悭吝、貧窮,並能引得廣大財位的福德資糧,所以稱爲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並能取得善趣、等持,所以稱爲戒。又能滅盡忿怒、怨仇,並能使自己使他人安住於安隱境地,所以稱爲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並能出生無量善法,使其增長,所以稱爲精進。又能消除所有的散動,並能引得內心安住,所以稱爲靜慮。又能遣除一切見趣、各種邪惡慧,並能真實品別知法,所以稱爲慧。
原典
複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
於諸世閑、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又能破裂悭恪、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警,及能善住自他安隱①,故名爲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②、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清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造一切兒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注釋
①安隱:又稱爲安穩,意謂身安心穩。
②懈怠:梵文Kausidya的意譯,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宗的隨煩惱之一,與勤相對,意謂於佛教善行不努力。
譯文
如何應知修習此等波羅蜜多呢
應當知道,這種修習簡略來說有五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叁、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前四修如前所說,關於哎所作事修問題,即諸如來任運地廣行佛事沒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再次修習六度。而且,作意修是修六種意樂所統攝的愛重、隨喜、欣喜作意: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叁、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假若諸菩薩,從最初發心,乃至經過若千無數大劫,才能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一刹那,假使能頓舍一切身命,以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盛滿七寶,奉獻布施給如來,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菩薩的布施意樂仍然沒有厭足。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一刹那,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在四威儀當中,經常缺乏一切資生衆具,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永恒現行,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這樣的菩薩對所有的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意樂,仍然沒有感到厭足,這就稱爲菩薩的廣大意樂。
諸菩薩即於此中的無厭意樂,一直到安坐於妙菩提座;水遠沒有間息,這就稱爲菩薩長時意樂。
諸菩薩以其六度,饒益有情衆生,由於這樣作,深刻産生歡喜,是那蒙益有情之歡喜所不及的,這就稱爲菩薩歡喜意樂。
諸菩薩以其六度饒益有情,只看到衆生對於自己有大恩德,從來不見自己對於那有情有恩,這就稱爲菩薩荷恩意樂。
諸菩薩以此六度所積集的善根,以懇切的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使他們得到可愛殊勝的異熟果,這就稱爲菩薩大志意樂。
菩薩又以此六度所積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和各類有情衆生,共求無上正等菩提,這就稱爲菩薩純善意樂。這就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統攝的愛重…
《攝大乘論 彼入因果分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