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入因果分第五
译文
这已经讲完了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呢
即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何由六度而入唯识呢
六度又如何成为彼入果呢
修六度的这些菩萨,不贪著财位,不犯戒,遇苦不会动摇,对於修行不懈怠,於此等散动因中,不再使它现行的时候,心专注一境,便能如理简择各种事物,使之悟入唯识。菩萨依六度悟入唯识以後,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统摄的波罗蜜多。即使离开六度现起加行,由於对圣教获得殊胜理解,还由於对波罗蜜多起爱重、随喜、欣乐各种作意,菩萨便能以恒常无问相应不离的方便,修习六度,迅速达到圆满。这裏有三个偈颂:
白法已经积集圆满,并得利疾忍。菩萨以自乘的甚深广大教。
周遍觉知一切事物只是虚妄分别心的显现,得到无分别智,希求胜解净信,所以意乐是清净的。
由於以前的加行和此法流,所以得见十方诸佛,了知自己和菩提很接近了,是不难证得的。
由於这三个偈颂,总的显明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即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自体、瑞相、胜利。应当知道,偈颂各句按照这种次第显示说明。
原典
如是已说人所知相,彼人因果云何可见
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人唯识
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人果
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於苦无动,於修无懈,於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诺法,得人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人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於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於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闲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①,及得利疾忍,菩萨於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恃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由此二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白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注释
①白法:白净之法,总指一切善法。一般来说,有二种白法:惭与愧。
译文
由於什么因缘,波罗蜜多的数目只有六种呢
因为成立对治所治的六障。从证得佛法的所依,菩萨在随顺化导成熟诸有情。为了对治不发起出离生死趣向解脱心,所以成立布施、持戒二种波罗蜜多。凡夫不肯发趣出世的原因,是贪著财位和眷恋家室。为了对治虽已发趣而又退还的原因,所以要立忍辱、精进波罗蜜多。这退还的原因,主要是处於生死中的有情众生,违把菩萨身心,使之产生各种痛苦,以及由长时修习善品加行,听生疲怠。为了对治虽已发趣不再退还而失坏正道的原因,所以立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失坏的原因,有的是散动,有的是邪恶的智慧。这样成立对治所治障,只立六种。由於修前四波罗蜜多的不散动因,次一个慧波罗蜜多,就是因不散动而获得成就。这因不散动的定力为依止,就能如实等觉各种事物的真实含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这样证得各种佛法的所依处,所以只立六种。由於布施波罗蜜多,能够正确摄受各种有情众生。由於持戒波罗蜜多,能够对各类有情众生不毁害。由於忍辱波罗蜜多,虽然遭到毁害,但能忍受。由於精进波罗蜜多,能够帮助其他人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这就是由於摄受利益有情的四种因缘,使诸有情众生於成熟解脱的出世大事,有所堪任。从此以後,心还没有得定者,使之得定:心已得定者,使其得到解脱;当开悟的时候,使之成熟起来。如此,从这随顺成熟一切有情众生方面,也只有六种,应当这样了知。
原典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
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苦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於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意。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劲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於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於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於开悟①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切有悄,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注释
①开悟:意谓开智悟理,即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乃佛教修行之目的所在。
译文
这六度的体相如何显现呢
由六种最胜来显示:一、由所依最胜,因为以菩提心为所依;二、由事最胜,因为具足现行:三、由处最胜,因为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四、由方便善巧最胜,因为以无分别智所摄受:五、由回向最胜,因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六、由清净最胜,因为是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是以布施作为波罗蜜多呢
还是以波罗蜜多作为布施呢
有的布施并不是波罗蜜多,应当作四句分别。就像对於布施那样,对於其余的波罗蜜多,也作四句分别,可以例知。
由於什么因缘,这六波罗蜜多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呢
因为前一个波罗蜜多随顺产生後一个波罗蜜多。
原典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
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①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②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
设波罗蜜多是拖耶
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③。如於其施,如是於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
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後波罗蜜多故。
注释
①菩提心:菩提另译为道,求真道之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又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为菩提心。
②迴向: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向於众生,又向於佛道。
③应作四句:即㈠布施非波罗蜜多,㈡是波罗蜜多非布施,㈢是布施亦是波罗蜜多,㈣非布施亦非波罗蜜多,
译文
而且,各个波罗蜜多的训释名言,云何可见呢
在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小乘)中,施等善根都很微劣,菩萨所修的善根最为殊胜,因为能到大乘果的彼岸,所以通称波罗蜜多。而且,布施能够破裂悭吝、贫穷,并能引得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所以称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并能取得善趣、等持,所以称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并能使自己使他人安住於安隐境地,所以称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并能出生无量善法,使其增长,所以称为精进。又能消除所有的散动,并能引得内心安住,所以称为静虑。又能遣除一切见趣、各种邪恶慧,并能真实品别知法,所以称为慧。
原典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
於诸世闲、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警,及能善住自他安隐①,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②、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清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造一切儿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注释
①安隐:又称为安稳,意谓身安心稳。
②懈怠:梵文Kausid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勤相对,意谓於佛教善行不努力。
译文
如何应知修习此等波罗蜜多呢
应当知道,这种修习简略来说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前四修如前所说,关於哎所作事修问题,即诸如来任运地广行佛事没有休息,於其圆满波罗蜜多,再次修习六度。而且,作意修是修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随喜、欣喜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假若诸菩萨,从最初发心,乃至经过若千无数大劫,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能顿舍一切身命,以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盛满七宝,奉献布施给如来,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菩萨的布施意乐仍然没有厌足。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四威仪当中,经常缺乏一切资生众具,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永恒现行,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这样的菩萨对所有的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意乐,仍然没有感到厌足,这就称为菩萨的广大意乐。
诸菩萨即於此中的无厌意乐,一直到安坐於妙菩提座;水远没有间息,这就称为菩萨长时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众生,由於这样作,深刻产生欢喜,是那蒙益有情之欢喜所不及的,这就称为菩萨欢喜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只看到众生对於自己有大恩德,从来不见自己对於那有情有恩,这就称为菩萨荷恩意乐。
诸菩萨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以恳切的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可爱殊胜的异熟果,这就称为菩萨大志意乐。
菩萨又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和各类有情众生,共求无上正等菩提,这就称为菩萨纯善意乐。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
《摄大乘论 彼入因果分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