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先比丘經 解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不同,《那先比丘經》還涉及到了佛教的知識論問題。這一知識論問題主要集中何以知的方法論上,同時也涉及了一些有關自然知識的問題。

  就何以知的方法而言,《那先比丘經》主要突出的是類推方法和間接證引法。當彌蘭陀王問那先,人們是怎麼知道湼盤後的快樂的,在一個人還沒有湼盤之前

  那先回答道:「是通湼盤了的人展轉相告而知的。」當彌蘭陀王問那先:「既然那先及那先之師均未見過效,何以斷定佛是存在過

  是真的有佛

  」那先回答說:「存在過的東西並非要認識的主體親眼所見,它的真實性是通過曆史文獻的流轉而讓後人知曉的。個人的經驗是相當有限的。人們雖然沒有斬截手足,但知道斬截的疼痛,爲什麼呢

  就是從其痛苦之狀類推而得知的。盡管這種類推有時冒著犯錯誤的危險,但這一間接知識畢竟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那先比丘經》中知識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文明的智慧,並且在某一個側面構成了與希臘文明重實證思想的區別。

  在涉及自然知識的問題上,《那先比丘經》解釋了海水何以爲鹹的問題,以及地在水上,水在風上的自然現象,這一方面暴露了印度文明的弱點。不過,那先的解釋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仍屬於智慧的,因爲在實證科學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無法對自然現象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

  佛身觀的問題

  在《那先比丘經》中,佛身觀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涵義,即佛的真實性問題;佛的種種示現從何而來的問題;佛是否爲最尊,是否有無邊的法力

  佛是如何救贖世人的

  佛是否是真實的

  那先對此作了肯定的回答,認爲佛是真實存在過的,只是因爲他湼盤而去,不知所在了。

  佛的種種示現從何而來的呢

  那先的回答是,從生活中修證出來的,而並不是來自父母的直接遺傳。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正如蓮花生於汙泥濁水而不像汙尼蜀水一樣,佛的種種形相無須像其父母。他雖生於濁惡的世間,長於濁惡的世間,卻可以超越濁惡之上,升華爲世間所無的獨特聖人,爲衆人所崇拜、所摹仿。這實際上隱喻了佛教作爲一種宗教,是人間苦難的升華這一道理。

  在《那先比丘經》中,佛已被奉爲人間至尊,具有無邊的法力,而且是全知全能的。這大約是宗教發展的一種需要。在經文的開始,佛就被敍述成人間的至尊。在問答過程中,那先一再通過譬喻方式說明佛是人間至尊,乃至爲人天中至尊。他的一切獨特之處,皆是無師自通的。他有無邊的法力,能知一切事的來源,未來去向,甚至人中昕想,他能辨別各種合爲一體事物中的原初構成成分,如海水,他就能辨別出是來之於何泉何河。而且也知道萬事萬物的開始及其結局,並能給出相應的方法。

  佛救濟世人的方法是:因人因病發藥,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拯救所有的人。他是通過經、戒來慢慢地教導衆人。因此,在方法論上,是可以歸入「靈活論者」的範圍,體現佛教人生哲學隨機指點的實踐性的特徵。

  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問題

  由於《那先比丘經》涉及到兩大文明系統的思惟方式的對話,因而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極易發生分歧。如關於地獄世界的物質和人的存在形式問題,彌蘭陀王對地獄世界中火燒大石,頃刻消盡,和人在地獄中,萬劫不死的現象感到迷惑。而那先則認爲這是因兩個世界有不同的參照系統。地獄中的人不死,是因爲其罪惡沒有消盡,所以千萬劫不死。大石之所以在地獄之中頃刻燒盡,正如有些動物如雌鼈、雌蟹吃下沙石可以消化一樣,它們有自己特殊的消化系統。這裏又體現了佛教的「靈活論」思惟特點,把現實世界與宗教的超越世界分開,從而化解了希臘文明邏輯思惟追求普遍性、一致性的淩厲攻勢。

  在關於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時速相對性問題上,《那先比丘經》實際上天才地提出了「光速時間參照系」下兩物運動的時差性問題,從而再次化解了彌蘭陀王的實證性的提問。如那先解釋得阿羅漢道之人飛上第七梵天與一個人死後到廚賓,是同時到達的,正如兩只鳥從高矮不同的樹上起飛,其投影同時到地一樣。因爲在光速的參照系裏,樹的高矮之差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得道之人的行爲屬超越世界的行動,不能以現實世界的實證方式去理解,但可以通過現實世界中思惟速度去類比。

  可以這樣說,那先之所以能對彌蘭陀王之問應對不窮,在很大程度上是憑借這種「二分世界」的思惟模式,同時又巧妙地利用現實生活的經驗現象加以譬喻。佛教在傳播過程中逐漸由對世界的價值判斷,開始重視建立起自己的宗教理論,重視對超越世界——彼岸世界特點的強調,重視通過認知方式去弘揚其價值論內容。

  《那先比丘經》除了這九個大的方面內容之外,對原始佛教的無常思想、無我思想、湼盤思想作了進一步的闡釋。把萬物及人皆當過去的「無常」歸之於「空」 ,這顯然與後來大乘的「空觀」有關。對「無我」思想作了更深入細致的阖釋,反反複複地論證涅槃後的快樂,論證人再次爲人的痛苦,從而破除「我執」。特別是「我亦不求死,我亦不求生」,但須時可,時至便去的「隨順自然」的「無執」態度,十分類似後來中國禅宗「自然生命觀」。經文中肯定湼盤之後不複再有苦惱的思想,也成爲後來佛教涅槃思想主要觀點之一。另外,在該經中還隱約涉及到戒與論的矛盾。

  那先比丘經的現代意義

  《那先比丘經》是一部文學色彩很強的作品,其文字中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雖然它距今有兩千多年,但仍有一定的現代意義。這可以從其經文的故事情節和經文中論及的一些義理兩個大的方面來分述。

  故事情節中涵蘊的人生哲理

  重視生《叩的承諾和百折不回地去實現人生志向,是《那先比丘經》故事情節向我們展示的人生哲理。

  在經文的上卷前半部,作者以浪漫的文學手法介紹了那先的身世。在他第一次投生在婆羅門之家後,便發誓來生要追求一種超度人世間諸苦的最高法則。後來的那先真的踐履了自己的生命承諾,出家作沙門,不僅求得個人的解脫,而且還要引導衆人解脫,像清水珠澄清濁水一樣,澄清世人濁惡的人心。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人不可能有前世。但若把文學、宗教的浪漫看作是一種隱喻,則重視生命的承諾,確立人生的意義正是現代人生哲學所苦苦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追求的目標。人生意義固然是社會賦予的,但每個個人如何從諸漫著西方的個體主義思想,反社會意義傾向,虛無主義心態已嚴重地使人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意義感。我覺得,重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使命感,重視人對社會意義的選擇而不是否定,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思想性工作。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感,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耐性,成功的渴望使現代人心理特別焦慮與不安,承受不了挫折以及因此而産生的僥幸心理,機遇心理,使得現代人顯得特別浮躁與煩惱。醫治現代人心理疾病的良方之一便是一心製意,培養耐心,敢於另辟蹊徑,追求人生的成功。在經文的上卷前部分,比較生動地敍述了那先成功之前艱難探索過程。當他從舅父處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後,來到想戰寺時,自以爲得了阿羅漢道就意味著成功,不意大羅漢頻陂曰把他比作白米中的黑米,應該剔去,使他大爲憂傷。當他犯戒說經後,又被逐出了想戰寺,這無疑使他遭受了更大的打擊。可他還是挺住了,自己一個人走進深山,晝夜精進,念道不懈,終於證得阿羅漢道。此時的那先再次回到想戰寺,請求諸比丘僧們原諒他以前過失。諸比丘僧們雖然默認了,但那先並末因此而住入想戰寺。他不僅要度己,也還要度人,於是轉入郡縣街巷之中,說經勸善。受其教益者之中,有得第一層次的證果——須陀洹道,第二層次的證果——斯陀含道,第叁層次的證果——阿那含道,第四層次的證果——阿羅漢道等人,聲名響徹四天,最終成爲與天王對話,並向他們說經的一代宗師。

  也許,人生不可能都有輝煌的成就。但只要有作爲,就得耐住性子,經受磨難,並且不蹈前人已成之迹,敢辟新路,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爲他人作出有益之事,立己立人,成己成人,達己達人,方可實現人生價值,成爲受人尊敬之人。

  以上這些人生啓示,大約是《那先比丘經》所特有的。

  經文義理中所涵蘊的現代意義

  在《那先比丘經》中的諸要義中,「業力輪回思想」 ,宗教徒的人格價值,「一心」製意,排除煩惱的心理學方法,無疑具有現代意義。

  如果我們把《那先比丘經》中的輪回主體由個人換成人類的「大我」,則其中所闡述的「業力輪回思想」對現代人是頗具深刻的啓示意義的。人類生活的連續性使我們每代人無法割斷與曆史的關系,也使我們對未來具有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前代人種下的善惡業力,我們這代人都承擔著。工業化的曆史進程的確給我們帶來了繁榮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産品,但是,巨大的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汙染以及核戰爭危險,人口壓力等,也使我們這代人承受著巨大的傷害。作爲具有智慧的人類來說,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再讓這種惡因繼續地播種下去,應該自覺地在現實生活消除各種孽障,使未來社會中的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這是從人類的角度看。

  從一個國家、民族、企業甚至是個人的角度來看,努力注意種植「善因」,不要在出了問題時「臨時抱佛腳」 ,這也是十分重要的策略問題。一個國家、民族在日常國際事務中不願善結邦鄰,不注重國際間友好合作,不從事國際性人道救援活動,則一旦該國家、該民族有難之時,將會陷入極其被動狀態之中。

  現代社會中的大企業更應注重廣種善因的活動,它在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功後,應該在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各項社會福利事業活動中廣種善因,從而爲進一步的,持續性的發展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廣種善因並不一定要爲來生服務,實際上對此生便有福利。一個人在單位內,在社區內樂於助人,廣結良緣,這樣的人一定會在困難的時候得到衆人的支助。

  多種善因,喜結良緣,有備無患,大約是《那先比丘經》反反複複闡述的「業力輪回思想」給予現代人的深刻啓示吧!

  就宗教徒的人格價值問題,《那先比丘經》也作了具有啓示力的闡述。那先把佛弟子得度死生之道心看作是使濁水變清的「清水珠」,他們可以使人退卻諸惡、誠信向善,心靈澄明。而且,高尚的佛弟子猶如世俗的領頭雁、人生向導,使人從塵世的頃惱中解脫出來。現代社會「神聖」的匮缺,崇高人格的貶值,已經使表面的多元化社會陷入了深深的意義危機之中,人生哲學的知識論與人生價值實踐的分離,使社會中的僞君子越來越多。如何像一些真正的佛教徒那樣,以自身的崇高人格力量感化世人,成爲世俗大衆的楷模,則是當今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那先比丘經》中對佛教徒的人格價值的重視,對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無疑具有啓示作用。

  就如何排除煩惱的方法而言,《那先比丘經》提出的「一心製意」方法,也是具有現代意義。作爲具有意識的人類來說,解決人生的矛盾不僅要從改造客觀世界的一方人手,也要從改造主觀的內在意識人手。就生活中的個人而言,要消除自己心理矛盾,恐怕更主要的是從改變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因爲外在於個人的社會是一個個人無法操縱的龐大對象,讓它適合個人的需要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面對社會的不平等,面對外在世界諸多的誘惑,個人要想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就必須收斂心意,使之專注於某一對象(或曰某一目標),排除各種幹擾,從而取得人生的精進。我們沒有任何能力控製世界,讓它下去幹擾你;但我們卻十分有能力地去控製我自己的心意,使之下馳騁於外物,不被外物奴役,不與外在世界相刃相靡。認識到這一點,便可以說具有了人生的智慧,然後再用這一智慧去護持「一心」,最後在專一的人生目標實踐過程中,達到擺脫世俗中紛纭複雜的諸種煩惱的幹擾,把自己從無謂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在我看來,佛教的涅槃境界,彼岸世界並下是一個神話虛無的理想王國,而是每個生活中的個人在生命展開的過程中所選定的意義世界。一個人真正地專注於自己的意義世界,就是進入了自己人生的涅槃境界。這一境界便是九死無悔的極樂世界。這也是我與佛教結緣以來的點滴體悟。這種對意義世界的專注不同於對塵世任何表相的執著,而是在體認人間即煩惱,離有無而悟「中道」之「空」以後的無執無礙。這一「無執無礙」用語言的假名來表述,亦是一「意義世界」 ,此世界便是我等所要證悟的彼岸世界、湼盤境界。

  

  

《那先比丘經 解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