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那先比丘经 解说

  解说

  作为一部宣教作品《那先比丘经》,其主要目的是要人们信仰佛的说教,超度尘世的苦海。但是,由於宣教的对象是一个希腊国王,而且是以质疑解答的方式来宣讲之教义的,因而又带有问答对话的随意性特徵。从经典的全文来看,主要涉及九个大的方面内容:第一是自度思想,涉及到小乘佛教的宗教目的问题;第二是因缘和合的思想,涉及「我法」的本质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思想;第三是轮回问题;第四是灵魂问题;第五是宿命论思想;第六是六觉相配与感觉,思惟的来源问题,即原始佛教的境、行、果问题的延伸;第七是知识论的问题:第八是佛身观的问题:第九是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问题。

  除了这九个大的方面问题之外,《那先比丘经》还涉及到一些人生哲学问题,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如何面对挫折

  社会生活的智慧,如何用真理战胜强权等等问题,从而使这部佛教经典具有极强的现代意义。下面,我们将简要敍述《那先比丘经》的精义。

  那先比丘经的精义自度思想

  作为小乘佛教经典《那先比丘经》,其宗教的目的主要是自度思想,这种思想与大乘的超度众生思想是有极大差别的。该经在开始敍述那先身世时,便以浪漫的文学手法道出了这一目的,那先在前世学婆罗门道时就发誓:来生为了避免各种苦恼,而且也为了避免来生堕入地狱、饿鬼、畜生、贫穷中,所以愿意作沙门。在经文的对话部分,也十分明白地阐述了这一自度思想。当弥兰陀王问那先为何出家时,那先便说道,是要摆脱世间憨苦,不希望再经历来生的慰苦。并且把摆脱世间之苦看作是沙门辈的最大的善德。

  在论证如何达到自度目标的问题时,《那先此丘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要「一心」 ,或曰要有诚信之心,要获得智慧等(参见如何避免轮回的一段) ,这些思想对於当今社会的人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因缘和入口思想

  与原始佛教的因缘思想稍有不同的是,《那先比丘经》中的因缘和合思想偏重於知识论的分析与综合的一面,把原始佛教的因缘论思想由对世界的价值判断,即世界是苦,转向了对世界的知性判断,世间万法是由各部分的和谐相关构成的。如当弥兰陀王问谁是那先一段,那先没有直接回答,以什么是车反问王,最後才给出了答案。所谓那先,是合聚人体各个部分及其功能,人的社会性等,才是真实的那先这个人;而所谓「车」 ,也是合聚各种零件及其功能才是车。这一「因缘和合」思想,与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思想最终导致对人生是苦的「原始因缘论」是稍有不同的,倒是与後来龙树大乘的「缘起性空」的思想颇为接近,都带有一种价值中立的色彩。不同之处在於《那先比丘经》所坚持的是「缘起法有」的思想立场罢了。

  实际上,《那先比丘经》中这一「因缘和合」思想,是受弥兰陀王提问方式的影响的。後来大乘的「缘起论」思想,都带有认知的倾向,再转向实践倾向。可以说,《那先比丘经》在将原始佛教的「缘起」思想导向後来的大乘空有二宗的「缘起」思想方面,起到了具有历史转折点的作用。

  不过,在《那先比丘经》中,原始佛教的「缘起」思想还是占主要地位的。在论述人生为何是苦时,那先於基本上仍是按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思想来推论的,并且最终把「愚昧」即「无明」看作是一切苦之本。所不同的是,《那先比丘经》并没有完全按照「十二因缘」的顺序——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去进行论述的,而是随问而说法的。

  轮回问题

  在《那先比丘经》中,轮回问题讨论得比较详细。它大致包涵这三个大的方面问题:第一,什么样的人轮回,什么样的人不轮回

  导致轮回的原因何在

  第二,轮回过程中的神与形,业力与名色之身的关系问题:第三,如何避免轮回

  在那先看来,所有拥有尘世恩爱贪欲的人都要堕入轮回,再生为人,为人世间慰苦所折磨;没有恩爱贪欲的人便可超脱轮回之苦。尘世的「六情恩爱」便是轮回之根本因。

  在轮回过程中,旧有的名色之身不会新生,而是这一「名色之身」种下的善恶之业力,借助新的「名色之身」再生,犹如火借薪传一样。这一「业力」轮回的思想虽然很难说是有灵论,但其潜在前提则是隐含灵魂(或曰神识)不死的前提,否则轮回便无法展转。因此,轮回观必然涉及到「神形观」。

  在《那先比丘经》,神形关系不是截然分离的,带有一定的辩证色彩。神识如火,身躯如灯蕊,火借灯蕊灯油不断燃烧下去,人的神识也借人的身躯展转相续。这种展转相续的神识,既不是旧有的神识,但也不是与旧有的神识完全分开。这样,佛教的「神形观」与希腊和希伯莱文明中的神灵论便有了区别。我个人认为,这种「神形观」实际上承认了人生的可变性,在「业力」轮回的过程中,通过「今世」的种善因,可以慢慢地改变前世的宿恶,最後达到解脱。

  不过,在《那先比丘经》的汉译本中,「神」与意念又似乎是同义词,与轮回主体之「神识」又稍有不同,这是必须注意的。

  就如何避免轮回的问题,那先提出了「一心」念正法、念善,运用智慧及其他有效的辅助方法。并且把「一心」看作超度世间之苦的根本方法,是诸善中的第一善。人能一心,诸善皆随;人能一心,可得超度之道。因此,各位修学佛道之人,都应当归於一心。

  人之所以要「一心」 ,是因为只有「一心」才能产生智慧,才能认识人生的无常,才能体悟无常之苦。人生之苦的根源是「无明」 ,即是愚昧,它使人不能体悟人生之本质,因而要用智慧之光照亮人心的黑暗。智慧是人生的第一法宝;而这第一法宝是在「一心」之後获得的。

  除了「一心」和智慧的法宝外,还有诚信、孝顺、精进、念善等。但这些都是辅助手段,根本的方法是「一心制意」,从而体现了佛教人生哲学的特点,它不祈求外在的上帝,而是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控制,消除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一非神论宗教在今日的社会中,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灵魂论

  《那先比丘经》是否定人的身体内有一个完整的、精细的、能够全知的抽象的「人」,即灵魂在其中的。当弥兰陀王问那先「世间的人有没有灵魂」这一问题时,那先回答说「没有」 。因为我们并不能把人身中的某一器官及其功能称之为「灵魂」的。人身体中的「命」也不是灵魂。因为「命」并不能抛开具体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而知觉色声嗅味硬软冶热等外界世界存在的性状。人的知觉是通过「六觉」展转相成的,并没有一个超越「六觉」之外的「灵魂」在主宰著。一心制意,即是要端正、专一人的思惟,使之不被「六觉」感知的「六尘」所迷惑。希腊文明中具有「实体」特徵的「灵魂观」 ,在《那先比丘经》中是找不到的。随形而生的「神」(或曰神识)并不是一个具有全知全能特性的「灵魂」,而毋宁说是「业力」的载体(或曰是业力的化身),是人作用於世界的「痕迹」抽象化的结果。

  宿命论的观点

  轮回的思想必然导致宿命论的观点,这种宿命论思想主要强调人生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否定人生的偶然性和虚无性。人生在世,之所以有穷通富贵寿天高矮美丑之别,就在於每个人各有所「本」。这种「本」便是前世宿命,也即是前世所作的善恶「业力」 。人的结局,是随著自己的善恶「业力」而定的,来生的命运便受今世的善恶之行影响,所以,人生要有备。备什么

  备善之因,从而为来生服务。即使今生今世在遭受苦难,也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从自己的前世找出原因,竭力在今世作善事,消除前世孽障,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便是《那先比丘经》中宿命论思想的大致意思。

  很显然,这一宿命论思想是充分体现了「说一切有部」学说的特徵,把「因」看作是实在的,而且突出强调了「同类因」的思想,即过去的善恶之因对现在或未来的影响,现在的善恶之因对未来的影响。如果人生真的如佛教所说,那么,这种「宿命论」与其说是消极的决定论,不如说是积极的改造论。不过,我们若把轮回的主体——小我的神识转换人类的慧命相续,则佛教的轮回观和宿命论思想,就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并能对当代社会的人类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六觉相配与感觉、思惟的来源问题

  由於神识的轮回而产生新的身躯生命,这一有形躯的生命便有眼、耳、鼻、舌、身、心六种感觉、知觉器官,从而形成相应的六识。人们正因为六识的作用而生恩爱苦乐。在别本《那先比丘经》中卷,那先向弥兰陀王详细地讲解了六觉使人内喜、外喜、内愁、外愁以及不喜不愁的种种表现情状,这似乎是原始佛教中没有的内容,大概是受了希腊分析精神的影响而出现的新变化。

  值得重视的是,《那先比丘经》在阐述人的感觉与知觉的关系问题时,否定了希腊文明中「灵魂论」思想。它认为人的意念(或曰神识)是合诸眼耳鼻舌身心的感觉而产生的理性知觉,是从生命本身而产生的,是展转相成而无恒定的主宰者,是人在生命过程中稍稍习学而便能相互协调的,无须每种感觉都必须与神识打招呼然後才能配合。因此,在六觉相配的问题上,早期佛教的认识与解释是优於希腊文明的「灵魂论」的。

  就什么样的东西能引起人的思考,《那先比丘经》作了比较繁琐的阐述,认为有十六种事能引起人的思考。这种思想既有反映论的成分,又有心理学的成分,如人因为有所经历而思考便是反映论的,人因为追忆或因为哲学思惟活动而思考便是心理学的。总而言之,引起人们动念——即思考的原因来之於两方面,一是外在客观事物刺激,一是内在的心理活动。这一关於思惟活动的诱因分析思想,显然也是原始佛教未加详细论述的,是佛教在西北印度传播过程中受希腊分析思想影响的具体体现。

  知识论问题

  与其他早期佛教经典稍…

《那先比丘经 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