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恒爲成功之本」。世間知識的學習,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成,須要十六年,禅修是生命學的研究,解脫道的實踐,因此更須要循序漸進、細水長流的恒長耐心,否則無法成就道業。
其它,諸如知足、澹泊、懂順、感恩、謙卑、柔和、慈悲、智慧(叁法印)等德行、操守、修爲,皆應致力熏修培養,以助禅修。
十叁、如何保持動態生活中的「覺醒」?
「覺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結晶。初學坐禅,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必須努力于「密護根門」的修持。
什麼叫「密護根門」?就是《遺教經》所說的製伏五根及製心。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能引生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等認識作用的;意根是能認知一切法相的,爲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認識法。當認識作用産生時,必須要嚴密的守護,譬如守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主動作適當處理——拒絕或驅逐。一般人,在見色、聞聲時,總是執取境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製自心,爲情緒、煩惱所轉,而迷惑、造業,就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能嚴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能漸伏惡法,則禅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于密護根門修持時,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等,而是在見了聞了時,能不隨煩惱轉。譬如見美色而下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等。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輔助才得。若無正知、正念,當外境現前時,心容易隨境轉;好比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熟睡,沒有發覺,那就無法致密護根門之功。
什麼叫「正知」、「正念?」就是對于外來的境界,或內心想的事情,能正確認識是好是壞,叫正知。對于「正知」的這一念定心,能時時警覺、留意,就叫正念。習禅之人,在生活上「依正知而住」非常重要。
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任何的去來往返;不論是無意的睹見,或有意的瞻視;手臂支節的屈或伸;飲食、行、住、坐、臥、覺寤,語默動靜等,都要保持正知。在生活動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或不應該做;適當做或不適當做;做得好或不好等。
總之,在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念念分明,就不會迷失,而墮落錯誤過失之中。行者須耐煩勤修「數息」、「隨息」、或「念佛」法門,假以時日,日久功深,自然能開發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十四、欲望與習禅的關系?
欲望,可分爲惡欲與善欲,善欲又稱善法欲,這是順于戒、定、慧德行的,是積極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無邊福德智慧。惡欲則是無明惡見熏染所成的習氣。若不知約製、遠離,則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禅定,開發智慧,一定要遠離欲望及諸不善法,方能成辦。若是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這是顛倒妄想!
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隨俗說即是財、色、名、食、睡,這是誘惑人心,向外貪著追求的物欲。初學坐禅,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爲一時滿意的快感所惑亂,要看出他的過患相,視五欲爲僞善暴徒、糖衣毒藥、刀頭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爲離欲。
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爲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爲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爲:如緊系的繩索,縛得你皮破、肉輾、斷筋、斷骨,還不能舍離。所以想習禅入定者,非節淫欲,乃至離欲不可。
話說欲望如毒蛇猛獸,然初習禅者,仍不宜強勢驅離或壓製欲望,應透視欲望的本質(幻生幻滅),以智慧疏導情欲,讓心靈在適量欲望的滋養下,逐漸接受、適應離欲的生活修行。
十五、生活中的善惡習慣對禅修有何影響?
習慣分爲好習慣與壞習慣,好習慣有助于善心的增長,壞習慣則專門破壞定慧修持。生活中,應積極棄除的壞習慣,最主要是「五蓋」。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蓋,掉舉蓋,疑慮蓋。這都是覆蓋善法、染汙心性的,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
五蓋是怎麼形成的?欲貪,從染著五欲境相而生。瞋恚,從可瞋境而起。惛沈,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爲身、息不調所引發。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飛揚,爲散亂的細相,從想到親屬、事業、國土,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叁世——過去、現在、未來而産生的。疑,是不正疑慮,從緣想叁世而起,不能正確思惟叁世的諸行流轉,生滅無常,空無自性,而執著「我」(身體與精神)與「我所」(我所擁有的一切)爲真實的,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如何的……等這一類的疑惑 。
如何對治五蓋?欲除五蓋,必須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瞋恚;修「緣起想」來治疑慮;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散亂。此五蓋若能除遣,則定慧自然産生。
六、初學坐禅于坐中如何用功?
說到習禅用功方法,不外乎調攝身、息、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攏悷的劣馬,不堪駕禦;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方能使心伏貼柔順,隨自己的意欲而行,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
調即調和之意,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得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
如何調攝身、息、心叁事?如《小止觀》中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産生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調息,呼吸時,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似有似無,但這是漸習而成的功夫,不可過急,欲速則不達。調心,恒常不間斷的使心系念緣中(心的所緣境,如數息),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叁事有相互關系 ,然以心爲主,在身、息正常安靜調適中,達心息相依,則定境自生。
十七、初學坐禅以什麼方法入門爲佳?
以「念息」爲入門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門。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緣身心而出入變化的,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密切關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學,對修息極爲重視。
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種:數、隨、止、觀、還、淨;前叁法是「禅定門」,後叁法則是依定起觀的「智慧門」的修法。
1「數」息:以息爲所緣,吸入時,以心引息而下達于臍下;呼出時,心又隨息而上,自鼻中呼出。這樣的一呼一吸爲一息,數入息的不再數出息,數出息的不再數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數下去,到十數爲止,再從一數起。數息,如念佛的揑念珠一樣,使心在息——所緣上轉,不致于忘失。初學者如中間忘記了,那就從一數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穩的自然念數,億念分明爲止。
2「隨」息:久久心靜了,不會再忘失,就不必再數,只要心隨于息,心息相依,隨息而上下,覺息遍全身等。這樣,連記數的散亂也離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3「止」息:久久修息漸成,心與息,如形影之不離。忽而心息不動,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
念息修止應注意那些事項?凡修息的,以細長爲妙,但初學者不可勉強,以免傷氣。又息須均勻,切勿忽長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攝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體上著想。修習久了,如小腹充滿,發熱,或吸氣時直達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氣過時,幻覺有光色,音聲等——這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切勿驚奇眩誇,落入氣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十八、日常生活與習禅的關系?
禅的誕生,衆所周知的,是來自「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很美妙、殊勝、莊嚴的事實,由于此一大事因緣:禅,開始了它生命的躍動!
習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當體,在處事臨衆中,以往的谄曲、喜怒、憂慮、矛盾等,已爲「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現皆是「禅」的妙用——無住與隨緣。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際關系上,無論上司或下屬,都樂于與之相處,與客戶的應對交談,也會因「禅」的注入,變得幽默,具有內涵,而不再是誦念刻板無趣的「生意經」。在調度、操作上則更得心應手。在工作觀念上,則能夠從以往「人爲何要辛勤工作」的疑問觀念,而轉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觀念,能潇灑的面對一切順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場,不像以往,家是一個重殼子,每日周而複始的生活,使人覺得單調、乏味、厭倦,乃至壓力,有股透不過氣的感覺。禅能開闊心境,能調和出活潑、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詩情畫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溫馨、美滿。這是說要用禅心去看這個「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給家人更多的體貼、諒解與關懷,以及純摯的愛——一種無執、無染、無求的菩薩大愛。
禅,如何認識、體會?這須依于善知識的引導,從每日叁十分到一小時的坐禅靜慮學起。若能持之以恒,待因緣成熟,即可感發禅悟,體會禅趣,豐富人生。
十九、如何安排居家禅修生活?
現代是個瞬息萬變,複雜紛亂的時代,由于生活競爭激烈,及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迷失了自己的性靈。針對這樣的時弊,「禅」是一劑最好的藥方,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來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
初學坐禅,假使尚處在調身的階段,由于身體粗糙、筋骨僵硬,每一上座,五分鍾或十分鍾,腿子即不聽使喚,呈現酸、麻、脹、痛的覺受,再加上腰酸背痛,真是苦不堪言!如硬要久坐,可能會退失對坐…
《附錄 禅修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