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 禅修釋疑▪P4

  ..續本文上一頁禅的興趣和道心。因此初學坐禅應以「坐次多、時間短」爲原則。每天坐禅時段的安排,可作如下參考:

  1早上起床時:早晨精神狀況好,坐禅功效甚佳。盥洗、暖身運動,或上香、禮佛後即可進行坐禅。

  2晚上睡覺前:一天忙于事務,在睡前澄心靜慮,將白天紛亂的心念沈澱下來,可得睡眠安穩,不作惡夢的利益。睡前坐禅,很重要。

  3例假日休閑:早上與下午時段,可各安排二座,晚上則安排一座,每座以十分、廿分之時限,逐步訓練。坐禅是最好的休閑活動,不僅身心能得調適,更可開闊心胸,享受空無、寂靜的禅悅,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坐禅是最好的休閑生活。

  以上是提供給繁忙上班族的禅修參考,若家庭主婦則可視家事之多寡,作適當安排,大概是以早、午、晚爲基准,選在身心最佳狀態時,安排若幹坐次(太饑、太飽、太倦、事未完,皆不宜坐)。

  此外,初學坐禅,最好自訂功課表、功過表,要求自己,視坐禅爲每天例行工作,如叁餐、睡眠、盥洗等行事一樣。坐一支香,就在功課表上打勾,並用心寫日記,記錄坐禅過程的變化,觀察進展,檢討缺失,能善巧改進,則進步神速。

  總之,「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于正確的坐禅方法,耐煩練習,假以時日,一但坐出甯靜、輕安、喜悅、則自然獲得坐禅利益,建立坐禅信心。最怕一曝十寒,腿痛腰酸,就退卻不坐,果真如是,則必然一事無成。

  二十、居家習禅應注意哪些事項?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擁有私人臥房、書房,否則想坐禅時,就會覺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設立禅房或佛堂是絕對必要的。

  居家坐禅,獨修或與妻兒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時,應力求放下一切緣務,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時又閑事糾纏,能定下來坐支香,甚有福報。若全家人支持,則好:若有人持反對態度,就必須多溝通,取得共識,以免橫生枝節,于坐禅時遭受幹擾,譬如:啓門應輕聲、音量要放小,訪客與電話須代爲接待處理,坐中不得推動、靠進身體……等等,「甯靜」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緣。

  另外,坐禅的地方不宜潮濕、炎熱;空氣須流通,光線要適中,不宜太亮;不可于風口下打坐,坐墊不宜太柔軟,亦不可太硬(坊間有專售坐禅用),高低必要調整合適。衣著以寬松、舒適爲宜。若覺涼意,須適時添衣,護好膝蓋。坐禅前應先拜佛,或作簡單的軟身操,有助調身。亦可先誦段經文,但不宜大聲,最好金剛念(默念),具調息(調呼吸)功效。並對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悅輕松的心情。若使用鬧鍾,音聲不宜太響,以免自己受驚。下座後應作回向,培養憫念、與樂衆生的慈悲心;並稍做運動,活動筋骨,舒通氣血。坐禅完畢,步出禅房,應向護持家人致謝,以養成 「感恩」德操。

  二十一、坐禅時可以聽音樂嗎?

  柔和音樂能陶冶性情,消融瞋習,尤其坊間一些「禅曲」,其旋律彷若佛國仙境的梵樂,清幽美妙,聞之塵囂盡散。或有以念佛持咒音聲、梵呗贊佛曲調的,即所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梵音莊嚴清雅,可令聞者身心淨化,引發虔誠的宗教情操,也能達到信仰上的效果。

  禅修的方法很多,聽音樂是耳根與聲塵的接觸,如能讓自己身心清淨下來,並無不可。但禅修最好要有一個固定、專注的觀察目標——所緣境,如數呼吸、觀呼吸、觀佛相、念佛號、持咒語等禅定門的修持,亦可觀感受變化、觀心念變化、觀勝義(實相)等智慧門的修持。對于初學坐禅的所緣境,應注意幾點原則:

  l要簡單,不要複雜。

  2要固定,不要常換。

  3要能製伏煩惱的。

  4要能契入正理(叁法印)的。

  以上原則,只要能讓心清淨,能降伏自身的煩惱妄想,進一步以空性智慧斷除煩惱習氣,都可作爲禅修的所緣對象。禅修最好不要依賴外在的東西,如果這個東西一時無法取得怎麼辦呢?所以,平時生活,聽聽音樂無妨,如真要禅修,還是少用,可與不可應善自斟酌爲要,否則禅定中盡是音樂,成了幻境,反受其害。

  二十二、如何調飲食?

  飲食之所以爲修持行法,是藉調和飲食資助行道。古德雲:「*輪未轉食輪先轉。」足見飲食對修行者的重要。如果吃得太飽,則會呼吸急喘、肚脹,甚至導致百脈不能暢通,影響攝持心念,無法安心坐禅辦道;如果吃得太少,則會身體虛弱,心意恍惚,精神無法集中,這兩種飲食方法都不是善調之相。

  古德言:「蘿菠青菜無上清齋,黃荠野藿珍馐妙味。」吃素誠大善行,習禅者最好能戒「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因五辛中含多量刺激性物質。如吃不潔食物,使人心識昏迷;吃不相宜食物,則會引發潛伏疾病,使身體四大不調。因此飲食調理得當,是初學坐禅者必須謹慎注意的。

  此外,熟食使人生淫欲心,生吃則使人增瞋恚心,皆會蒙蔽智能增長愚癡,故不宜。剛開始由清淡入手,「味覺」逐漸淡化,即可漸除過分欲望。食不宜過量,七、八分飽即可,少量多餐亦甚佳。飲食須定時、定量,使胃腸能調適改變,食後應適當經行跑香,幫助蠕動。

  習禅者,若欲禅修有成,在飲食上應多選擇自然健康食品,如五谷類、蔬果類、幹果類,新鮮蔬果藏有大量能量,屬于悅性食物,很適合人體吸收,對身心健康有直接和明顯的幫助。只要善巧調配,營養即能足夠。

  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一般人對飲食的要求,不但要美味,還講究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暴飲暴食,不喜歡的就挑剔揀擇,甚至未食即棄。而禅修者應重視從飲食中培養淡泊無欲、簡樸惜福的生活態度,飲食只不過是維持生命和醫治餓病的藥物,須常思來處不易,以感恩心受食。吃飯前,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以增長恭敬、慈悲之心。另有五觀:

  l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佛門的「食存五觀」是正念受食的殊勝口訣,能常系念作意修持,則道業日增。

  二十叁、如何調睡眠?

  睡眠爲無明之相,覆蓋心性,令心昏昧不清,不可放縱。「休息是爲走更遠的路」,適當的睡眠很重要,參禅打坐必須要有體力作後盾,廢寢忘食有時會導致不良後果,功夫得力除外。

  不可貪睡,貪睡則心神闇敝,增長愚癡,亦不宜刻意少睡,少睡則容易昏沈,無力坐禅。《佛遺教經》說:「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阿那律尊者聽佛陀說法時打瞌睡,被佛陀喝斥:「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心生慚愧,于是從此不睡,精進不懈,導致雙眼失明,後來佛陀教以金剛照明叁昧,而得天眼通,爲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佛言:「修行如調琴,琴弦太緊了,容易斷掉;琴弦太松了,彈不出聲音;要能不緊不松,才能彈出優美的曲調。」習禅者每日五或六小時睡眠是正常的;晝時若覺疲累,中午小睡叁十分或四十分,也是應該的。

  平時工作、讀書之余,雙眼閉目養神五分鍾、十分鍾是良好習慣。有人以爲可以靠坐禅來提神養氣,消除疲勞,這是對老參而言。對于初學者,常是一上座,沒多久即出現昏沈現象,長久下去,易得禅病,影響身體姿勢,有礙健康。應該在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再行坐禅,功夫才能得力。

  佛陀教我們睡眠時,也應提起正念,所謂「勤修寤瑜伽」——睡前洗洗腳,睡時;「吉祥臥」右脅而臥,把左足疊在右足上,也叫做獅子臥法,非常有益于身心。睡眠時,應作光明想;修習純熟了,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這就不會過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覺,也不會作夢;即使作夢也不起煩惱,能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將要睡熟時,要保持警覺;要求在睡夢中,仍然功夫不失。這樣的睡眠習慣了,對身心的修養,最爲有效。而且不會亂夢顛倒,也不會懶惰而貪睡眠的佚樂。所以,睡眠也是一種修持。

  二十四、發心立願與習禅的關系?

  發心立願,是禅修初學者的首要急務。如同一個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標,志向目標確立,再精進做去,則大事自成。比如《勤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即是在闡明發心立願的重要。

  平時我們成家立業,要擬定理想、目標,凡做事、舉辦活動,也要訂宗旨、擬辦法等,這就是「願」;願是一股動力,一種真誠的發心,有了願,就能産生力量,推動一個人,無怨無悔的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成功的事業家依此,建立起自己的功德事業。諸佛菩薩也是因發願,依願行持,而得以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譬如: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

  藥師佛發十二大願

  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願

  普賢菩薩發十大願

  觀音菩薩發叁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之願……

  禅修者應學習菩薩的發心,依個人的能力、條件,在四弘誓願的總願中,別立個人的別願。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務別人。我會寫文章,可以著書立說,弘揚佛法。我會講話,可以說法度入迷津。我有錢財,可以布施,扶窮濟貧。我會看病,可以醫治病患。我會畫畫,可以繪畫,淨化人心……等,只要心懷慈悲濟世,任何能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力個個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衆生遠離痛苦的束縛 。

  因此,禅修者在初發心時,應先檢察有否發起利濟衆生的悲願。是爲衆生而修行,還是爲個人的名聞利養、爲得到別人的恭敬稱贊、爲嫉妒別人比自己強、爲了鞏固勢力控製別人、爲了神通……等而修。古德雲:「因地不真、果遭纡曲。」行者若知謹慎,…

《附錄 禅修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