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恒为成功之本」。世间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成,须要十六年,禅修是生命学的研究,解脱道的实践,因此更须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恒长耐心,否则无法成就道业。
其它,诸如知足、澹泊、懂顺、感恩、谦卑、柔和、慈悲、智慧(三法印)等德行、操守、修为,皆应致力熏修培养,以助禅修。
十三、如何保持动态生活中的「觉醒」?
「觉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结晶。初学坐禅,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必须努力于「密护根门」的修持。
什么叫「密护根门」?就是《遗教经》所说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能引生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等认识作用的;意根是能认知一切法相的,为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见色、闻声——认识法。当认识作用产生时,必须要严密的守护,譬如守门人,见到鸡犬乱闯,小偷等进来,就主动作适当处理——拒绝或驱逐。一般人,在见色、闻声时,总是执取境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为情绪、烦恼所转,而迷惑、造业,就像牛的乱闯,踏坏苗稼。所以,在见色、闻声……等时,要密护根门。能严密的守护根门,才能止恶,能渐伏恶法,则禅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于密护根门修持时,并不是不见色、不闻声……等,而是在见了闻了时,能不随烦恼转。譬如见美色而下起淫意,见钱财而不作非分想等。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辅助才得。若无正知、正念,当外境现前时,心容易随境转;好比小偷进门,大箱小笼搬了走,还呼呼熟睡,没有发觉,那就无法致密护根门之功。
什么叫「正知」、「正念?」就是对于外来的境界,或内心想的事情,能正确认识是好是坏,叫正知。对于「正知」的这一念定心,能时时警觉、留意,就叫正念。习禅之人,在生活上「依正知而住」非常重要。
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任何的去来往返;不论是无意的睹见,或有意的瞻视;手臂支节的屈或伸;饮食、行、住、坐、卧、觉寤,语默动静等,都要保持正知。在生活动态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或不应该做;适当做或不适当做;做得好或不好等。
总之,在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念念分明,就不会迷失,而堕落错误过失之中。行者须耐烦勤修「数息」、「随息」、或「念佛」法门,假以时日,日久功深,自然能开发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十四、欲望与习禅的关系?
欲望,可分为恶欲与善欲,善欲又称善法欲,这是顺于戒、定、慧德行的,是积极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无边福德智慧。恶欲则是无明恶见熏染所成的习气。若不知约制、远离,则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禅定,开发智慧,一定要远离欲望及诸不善法,方能成办。若是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着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发神通,这是颠倒妄想!
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声、香、味、触,随俗说即是财、色、名、食、睡,这是诱惑人心,向外贪着追求的物欲。初学坐禅,要摄心向内,所以必须离弃他。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所惑乱,要看出他的过患相,视五欲为伪善暴徒、糖衣毒药、刀头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着;染着心不起,名为离欲。
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多少人为了男女情爱,引出无边罪恶,无边苦痛。经中形容为:如紧系的绳索,缚得你皮破、肉辗、断筋、断骨,还不能舍离。所以想习禅入定者,非节淫欲,乃至离欲不可。
话说欲望如毒蛇猛兽,然初习禅者,仍不宜强势驱离或压制欲望,应透视欲望的本质(幻生幻灭),以智慧疏导情欲,让心灵在适量欲望的滋养下,逐渐接受、适应离欲的生活修行。
十五、生活中的善恶习惯对禅修有何影响?
习惯分为好习惯与坏习惯,好习惯有助于善心的增长,坏习惯则专门破坏定慧修持。生活中,应积极弃除的坏习惯,最主要是「五盖」。五盖,是欲贪盖,瞋恚盖,惛沉盖,掉举盖,疑虑盖。这都是覆盖善法、染污心性的,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所以叫盖。
五盖是怎么形成的?欲贪,从染着五欲境相而生。瞋恚,从可瞋境而起。惛沉,心情昧劣下沉,与睡眠邻近,为身、息不调所引发。掉举与惛沉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飞扬,为散乱的细相,从想到亲属、事业、国土,及追忆起过去的事情,或乱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而产生的。疑,是不正疑虑,从缘想三世而起,不能正确思惟三世的诸行流转,生灭无常,空无自性,而执着「我」(身体与精神)与「我所」(我所拥有的一切)为真实的,推论过去世中的我是怎样,如何的……等这一类的疑惑 。
如何对治五盖?欲除五盖,必须修「不净想」来治欲贪;修「慈悲想」来治瞋恚;修「缘起想」来治疑虑;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沉睡眠;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散乱。此五盖若能除遣,则定慧自然产生。
六、初学坐禅于坐中如何用功?
说到习禅用功方法,不外乎调摄身、息、心。「调」是调伏、调柔,人心如拢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方能使心伏贴柔顺,随自己的意欲而行,所以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
调即调和之意,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得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
如何调摄身、息、心三事?如《小止观》中说,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产生紧张、积压的感觉。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调息,呼吸时,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似有似无,但这是渐习而成的功夫,不可过急,欲速则不达。调心,恒常不间断的使心系念缘中(心的所缘境,如数息),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三事有相互关系 ,然以心为主,在身、息正常安静调适中,达心息相依,则定境自生。
十七、初学坐禅以什么方法入门为佳?
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极为重视。
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修法。
1「数」息:以息为所缘,吸入时,以心引息而下达于脐下;呼出时,心又随息而上,自鼻中呼出。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数入息的不再数出息,数出息的不再数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数为止,再从一数起。数息,如念佛的揑念珠一样,使心在息——所缘上转,不致于忘失。初学者如中间忘记了,那就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稳的自然念数,亿念分明为止。
2「随」息:久久心静了,不会再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于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全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3「止」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之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
念息修止应注意那些事项?凡修息的,以细长为妙,但初学者不可勉强,以免伤气。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修习久了,如小腹充满,发热,或吸气时直达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气过时,幻觉有光色,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眩夸,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
十八、日常生活与习禅的关系?
禅的诞生,众所周知的,是来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很美妙、殊胜、庄严的事实,由于此一大事因缘:禅,开始了它生命的跃动!
习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当体,在处事临众中,以往的谄曲、喜怒、忧虑、矛盾等,已为「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现皆是「禅」的妙用——无住与随缘。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际关系上,无论上司或下属,都乐于与之相处,与客户的应对交谈,也会因「禅」的注入,变得幽默,具有内涵,而不再是诵念刻板无趣的「生意经」。在调度、操作上则更得心应手。在工作观念上,则能够从以往「人为何要辛勤工作」的疑问观念,而转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观念,能潇洒的面对一切顺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场,不像以往,家是一个重壳子,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厌倦,乃至压力,有股透不过气的感觉。禅能开阔心境,能调和出活泼、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诗情画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温馨、美满。这是说要用禅心去看这个「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给家人更多的体贴、谅解与关怀,以及纯挚的爱——一种无执、无染、无求的菩萨大爱。
禅,如何认识、体会?这须依于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十九、如何安排居家禅修生活?
现代是个瞬息万变,复杂纷乱的时代,由于生活竞争激烈,及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性灵。针对这样的时弊,「禅」是一剂最好的药方,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
初学坐禅,假使尚处在调身的阶段,由于身体粗糙、筋骨僵硬,每一上座,五分钟或十分钟,腿子即不听使唤,呈现酸、麻、胀、痛的觉受,再加上腰酸背痛,真是苦不堪言!如硬要久坐,可能会退失对坐…
《附录 禅修释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