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因緣起,便複滅。亦謂身,亦謂氣生滅。念便生,不念便死,意與身同等,是爲斷生死道。在是生死間(3),一切惡事皆從意來也。
今不爲前,前不爲今者,謂前所念已滅,今念非前念,亦謂前世(4)所作,今世所作,各自得福。亦謂今所行善,非前所行惡。亦謂今息非前息,前息非今息也。
爲生死分別者,爲意念生(5)即生,念滅即滅。故言生死,當分別萬物及身,過去、未來福爲索盡。何以故盡?以生便滅,滅便盡,以知盡當盡力求也。
觀上頭(6)無所從來者,謂人無所從來,意起爲人。亦謂人不自作來者,爲有所從來,人自作自得,是爲無所從來也。
生死當分別者,謂知分別五陰。亦謂知分別意生死,人意爲常,知無有常,亦爲分別也。
後觀(7)無處所者,爲念(8)現在,不見罪人,在生死會,當得無有脫于罪故,言後觀(9)無有處所。
未得道迹(10),不得中命盡,謂已得十五意(11),不得中死,要當得十五意,使墮(12)道,亦轉上至阿羅漢也。中得道(13),亦不得中命盡,爲息意身凡叁事。謂善惡意要當得道迹,亦複中壞,息死複生,善意起複滅,身亦不得中死也。
注釋
(1)「爲」,諸本作「爲受」。
(2)十二因緣: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最基本的「緣起」理論,是對衆土本原及其流轉叁世因果,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
(3)「間」,《資》、《碛》、《普》、《南》、《徑》、《清》作「聞」。
(4)「前世」,底本爲「前」,《資》、《碛》、《普》、《南》、《徑》、《麗》作「前世」,現據改。
(5)「念生」,底本爲「念」,諸本作「念生」,這裏取後者。
(6)上頭:相當「前際」,這裏指人生的開端、本源。
(7)「觀」,諸本作「視」。
(8)「念」,諸本作「今」。
(9)「觀」,原本作「視」,疑誤,故改爲「觀」。
(10)道迹:道是菩提的舊譯,迹爲軌迹。即菩提之道。
(11)十五意:是指見道苦法忍等「十五心」。此十五心爲在全部修習中屬于「見道」範圍。
(12)「使墮」,諸本作「便隨」。
(13)「道」,《資》、《碛》、《普》、《南》、《徑》、《清》作「道迹」。
譯文
什麼是淨?此處指一切貪欲是不淨,除去貪欲就是淨。
什麼是五陰的相狀?譬如火是陰,則薪就是它的相狀。
從息到淨,部屬于觀。意思是說,觀身、相隨、止、觀、還、淨,本爲無有。
內意專注于數息,外意專注于斷惡,此二因緣,即是二意。
問:爲什麼不先內外觀身體,反而先數息、相隨、止、觀、還、淨?
答:因爲意不淨,所以不見身(的本質);意若是已淨,便能普遍見到身內身外(的本質)。
循道所行有「十九行」,因爲人有十九種病,也有十九種藥。觀察身,念想身內充滿惡濁的液體,是製止貪淫的藥;念想慈、悲、喜、舍四種平等心理,是製止憤怒的藥;自計念此身體是從十二因緣而有,是爲製止愚癡的藥;安般守意則是製止念想太多的藥。
所謂「內外自觀身體」,什麼是「身」?什麼是「體」?骨肉爲身,與六情和合是體。什麼是六情?眼迎合色,耳受納聲,鼻追隨香,口欲求味,以細滑等觸覺爲身,衰頹的意是種子,栽植(而成萬物)就是癡,由此六情而爲有生之物。
此內外身體之所以一再解釋,是因爲人的貪求有大有小,有前有後。意思是說,對于貪欲的對象,應當分別觀察。觀察所見爲「念」,「念」因所見而觀察的叫做「知」。
所謂「身觀止」,坐禅時,(身不淨之)念生起,起念後,意不離散,所在皆行此「意」,所執著皆以(此念)識別,這就是「身觀止」。
所謂出息、入息念滅時,什麼叫念滅時?念想出氣、入氣盡了的時候,就是說,系念于息的意想滅。出息入息的意念滅的時候,譬如畫空,無有處所,不論「生死意」,還是「道意」都是如此。出息入息的意念熄滅時,也不說是息(滅),還是系息的意(滅)。說滅時,就是出息入息的意念熄滅時,開初從因緣生起,斷除根本稱爲「滅時」。
原典
何等爲淨?謂諸所貪欲爲不淨,除去貪欲是爲淨。
何等爲五陰相?譬喻火爲陰,薪爲相也。
從息至淨,是皆爲觀,謂觀身、相隨、止、觀、還、淨,本爲無有。
內意數息,外意斷惡因緣,是爲二意也。
問:何以故不先內外觀身體(1),反先數息、相隨、止、觀、還、淨?
報:用意不淨故,不見身,意已淨,便悉見身內外。
道行(2)有十九行(3),用人有十九病(4)。故,亦有十九藥。觀身念惡露(5),是(6)止貪淫藥;念四等心(7),是爲止瞋恚藥;自計本何因緣有,是爲止愚癡藥;安般守意,是爲多念藥也。
內外自觀身體,何等爲身?何等爲體?骨肉爲身,六情合爲體也。何等爲六情?謂眼合色,耳受聲,鼻向香,口欲味,細滑爲身。衰意(8)爲種,栽(9)爲癡(10),爲有生物也。
內外身體所以重出者何?謂人貪求有大小,有前後,謂所欲得當分別觀。觀者見爲念,念因見,觀者爲知也。
身觀止者,坐念起,起念意不離,在所行意,所著爲識,是爲身觀止也。
出息入息念滅時。何等爲念滅時?謂念出入氣盡時,意息滅。出息入息念滅時,譬如畫空中無有處(11),生死意、道意俱爾也。出息入息念滅時,亦不說息意息(12)。說滅時,出息入息念滅時,初從(13)因緣生,斷本爲滅時也。
注釋
(1)內外觀身體:指觀身不淨的不淨觀,屬四念住之一,與安般禅並爲二甘露門。
(2)「道行」,《資》、《碛》、《普》、《南》、《徑》、《清》作「道所」。
(3)十九行:指觀身,即不淨觀;念四等心,即慈、悲、喜、舍的慈悲觀;本何因緣有,即因緣觀中的十二有支;安般守意,即數息觀,此處將 吸、呼二息作二行,總爲十九行,亦即下文之十九藥。
(4)十九病:見《修行地道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所謂貪淫、瞋恚、愚癡、淫怒、淫癡、癡恚、淫怒愚癡、口清意淫、言柔心剛、口慧心 癡、言美而懷叁毒、言粗心和、惡口心剛、言粗心癡、口粗而懷叁毒、癡心淫、癡懷怒、心口俱癡、口癡心懷叁毒。」
(5)惡露:指人體種種排泄物和腺體。佛教一般認爲,人身有叁十六種不淨物,大都屬于「惡露」。
(6)「是」,《大正》作「是爲」。
(7)四等心:即四無量禅,十二門禅之一。以慈、悲、喜、舍的觀念觀察無量衆生。
(8)衰意:據康僧會序,即是邪念、溢蕩的心,是孳有萬億的種子。
(9)「栽」,《碛》、《普》作「裁」,《南》作「載」,不從。
(10)癡:即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播種、栽植,令種子得以孳長的原因。此處是用衰意與癡,解釋六情中的意與法。
(11)「處」,《資》、《碛》、《普》、《南》、《徑》、《清》作「是處」。
(12)「息」,《資》、《碛》、《普》、《南》、《徑》、《清》作「自」。
(13)「初從」,諸本作「物從」。
譯文
所謂「內外痛癢見觀」(即觀受陰),爲見痛癢等感受産生的原由,便觀此痛癢,這就是見觀。所謂內外痛癢,外在的美好物爲外癢,外在的粗惡物爲外痛;內在的可意感爲內癢,內在的不可意感爲內痛。在內的是內法;在外的外因緣是外法。也可以說,眼是內,色是外;耳是內,聲是外;鼻是內,香是外;口是內,味是外;心是內,念是外。見到美好細滑之物,意欲享得,此爲癢;見到粗惡之物,意所不用,此爲痛。痛、癢都屬于罪過範圍。
所謂「痛癢觀止」,意思是說,如果人感到臂痛苦,「意」不以痛苦;反而念想其它一切人身的痛苦。如此以「意」不執著于自己的痛苦,即是「止」。痛,既可以念想,也不可以念想。念想痛苦而無所執著;自愛己身,也當觀他人之身;以「意」愛于他人之身,也當自觀己身,也屬于「止」。
此「內外痛癢」之所以一再解釋,是因爲人見物色,而愛有厚有薄,其意不能平等觀待,有多有少的差別。重新分別觀察之道,在于內觀有癡,外觀以自證(平等之理)。
身、心的痛癢各有不同。受到寒熱、刀杖等痛楚之極,此爲「身痛」;獲得美飯、車騎、好衣等令身便利,此爲「身癢」。所謂「心痛」,指自身既已憂苦,又憂苦他人及萬事,此爲「心痛」;內心所得喜好和感受種種歡喜,此爲「心癢」。
原典
內外痛癢見觀者(1),爲見痛癢所從起,便觀,是爲見觀也。內外痛癢者,謂外好物爲外癢,外惡物爲外痛;內可意爲內癢(2),內不可意爲內痛。在內爲內法,在外(3)外因緣爲外法。亦謂目爲內,色爲外;耳爲內,聲爲外;鼻爲內,香爲外;口爲內,味爲外;心爲內,念爲外。見好細滑意欲得,是爲癢;見粗惡意不用,是爲痛。俱墮罪也。
痛癢觀止者,若人臂(4)痛,意不作痛,反念他一切身痛,如是以意不在痛爲止。痛亦可念,亦不可念。念痛無所著,自愛身當觀他人身,意愛他人身,當自觀身,亦爲止也。
內外痛癢所以重出者何?謂人見(5)色,愛有其薄厚,意(6)不等觀,多與少異故。重分別觀道,當內觀有癡,當外觀以自證也。
身心痛癢各自異,得寒熱、刀杖痛極,是爲身痛;得美飯、載車、好衣,身諸所便,是爲身癢。心痛者,身自憂,複憂他人及萬事,是爲心痛;心得所好及諸歡喜,是爲心癢也。
注釋
(1)內外痛癢見觀者:即觀受是苦,屬四念住之一。痛、癢是苦、樂的古譯。
(2)「內癢」,《碛》、《南》作「痛癢」。
(3)「外」,諸本無此字。
(4)「臂」,《資》、《碛》、《普》、《南》、《徑》、《清》無此字。
(5)「見」,《資》作「俱」。
(6)「有其薄厚意」,諸本作「有薄厚其意」。
譯文
所謂「意相觀」,有兩種因緣,在內斷除惡念的途徑,一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境的欲樂,二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衰敗道意的塵境,應當加以製止斷滅。所謂「觀」,指自觀其身。身本身並不知道是粗是細,由于受得,始能覺察,這就是「意意相觀」。此意意相觀,息也是意,數也是意,數息同時觀息,就是意意相觀。
所謂「意觀止」,意思是說,淫欲生起,製其不爲;即欲瞋恚,製其不怒;即欲行癡,製其不作;即欲貪婪,製其不求。凡諸惡事,一切不趨向,此爲「觀止」,也可以說,已經認知叁十七品經,經常念想而不脫離,此即是「止」。
所謂出息入息盡、定便觀,其中盡,指罪盡,定指以息止住意(的散亂)。「定觀」的意思是觀止而還于「淨」。「盡止」的意思是,我能說此道理,更能見此道理,曉此道理,普遍貫徹,這就是「盡止」。
由「盡止」所起之「意」,如果用于布施福及一切善法,則此意已起便滅,還是要再作意念?一向習于罪行不可計數,過去、現在,意不與道相隨,他人也是如此。既已知覺,應當斷除;已經斷除,就是內外意意觀止。
所謂內外法法,內法指身,外法指他人。又,有持戒法,有不持戒法,也是內外法法。
內法的意思是,運行智慧不離叁十七品經,其余一切,意想不隨,行道得道,此爲內法;外法指墮落于生死流轉,意思是說,由于有生死諸行,便得在生死流轉中不得解脫。此等一切應當斷除的均已斷除,就是內外法觀止。
所謂法觀止,一切人都把自身看作是身;真實思惟觀察,自身非我身。爲什麼?如人有眼有色,眼非身,色也非身。爲什麼?如人已死,即使有眼,也無所見,有色也無所反映。身就是如此。然而,但有識也非身,爲什麼?因爲識無形狀,也沒有輕微的停止。同所考察的眼一樣,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達到這種認識,就是法觀止,也可以說,不意念惡爲「止」,意念惡爲「不止」。爲什麼?因爲「止」與「不止」是隨「意」而行。
原典
意相觀者,有兩因緣,在內斷惡念道,一者謂五樂、六衰,當製斷之。觀者自觀身,身不知粗細,以得乃覺,是爲意意相觀。意意相觀,息亦是意,數亦是意,數時觀息爲意,意相觀也。
意觀(2)止者,欲淫,製不爲;欲瞋恚,製不怒;欲癡,製不作;欲貪,製不求。諸惡事一切不向,是爲觀止,亦謂以知叁十七品經,常念不離,爲止也。
出息入息盡、定便觀者,盡謂罪盡,定謂息止意,定觀者謂觀止(3)還淨也。盡止者,謂我能說是,更見是(4)曉是,遍更是,是爲盡止也。
所起息(5),若布施作福(6)一切善法,已起便滅(7),更意念耶?向習罪行亦無數,故世(8)今世意不如是相隨,他人亦爾,已(9)知覺當斷已(10)斷,爲內外意意觀止也。
內外法法者,內法謂身,外法謂他人。有持戒法,有不持戒法,是爲內外法法(11)也。
內法謂行黠不離叁十七品經,一切余事意不墮中,行道得道,是爲內法;外法謂墮生死,謂(12)生死行,便得生死不脫。一切當斷已斷,爲內外法觀止也。
法觀止者,一切人皆自身爲身,谛校計非我身。何以故?有眼有色,眼亦非身,色亦非身,何以故?人已死(13)有眼無所見,亦有色無所應,身如是。但有識亦非身,何以故?識無有形,亦無所輕止。如是計眼、耳、鼻、舌(14)、身、意亦爾。得是計爲法觀止,亦謂不念惡爲止,念惡爲不止。何以故?意行故也。
注釋
(1)「一者謂五樂、六哀」,疑爲「一者謂五樂,二者六衰」。
(2)「意觀」,底本作「觀」,諸本作「意觀」,據諸本改。
(3)「觀止」,底本作「止」,諸本作「觀止」,據諸本改。
(4)「更見是」,《麗》無。
(5)「所起息」,疑爲「所起意」之誤。
(6)「作福」,底本爲「作禮」,諸本作「作福」,據諸本改。
(7)「已起便滅」,底本爲「以起便滅」,《頻伽》作「已起便滅」,據改。
(8)「世」,《南》、《徑》、《清》作「更」。
(9)(10)「已」,底本均爲「以」,《頻伽》作「已」,據改。
(11)「法法」,《碛》、《普》、《南》、《徑》 、 《清》作「法」。
(12)「謂」 ,《碛》、《普》、《南》、《徑》、《清》作「隨」。
(13)「人已死」,底本爲「人以死」,《頻伽》作「人已死」,據改。
(14)「舌」 ,底本爲「口」 ,《麗》作「舌」 ,據改。
《安般守意經 卷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