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識,很歡喜做爲一個菩薩,爲一切衆生去修學一切一切的法門,包括世間的法門、出世間的法門,以便用它去攝化衆生,這樣子一邊廣度衆生、廣結善緣,一邊又能成就佛道;有了智慧,你去聽經聞法,才不會聽得一團迷惑,這個師父這麼講,那個師父那麼講,好像沖突矛盾,事實上,佛法本身並沒有矛盾,是我們聽的人理解力不夠,或講經的人善巧方便不夠,或者專門偏于持某一個法門的時候,往往讓我們産生沖突。
在此我要對今天的講座作一個結論:在我們信佛學佛的過程中,智慧是很重要的學分。有了智慧,你的布施才能成就,你的持戒才能圓滿,你的忍辱功夫才能修到家,你才能精進,你才能禅定成就;如果你沒有智慧,講不好聽點就變成盲修瞎練。有了智慧,才有包容心,有了智慧才能了解衆生根性是這麼千差萬別,就像我們的飲食,有些愛吃酸的,有人愛鹹的、辣的,有些人喜歡吃飯,有些人喜歡吃饅頭,有些人愛吃面條,各人喜好都不同,你不能因爲你喜歡吃稀飯就叫大家都吃稀飯,那不是很痛苦嗎?你喜歡吃苦瓜,別人可能要吃菜瓜,有人則要吃西瓜,你不能勉強別人一定要跟著你吃苦瓜,是不是?有智慧的人,應當有包容性。世間的宗教,我們都要肯定它的價值意義,即使對那些土地公啦、什麼神廟中的城隍啦,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有這種雅量,也要向他合一個掌,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阿彌陀佛!你要這樣跟他合掌打招呼,你不要覺得自己信佛學佛就了不起,以爲自己就是未來的佛,斜眼看這些土地公公算老幾,你這樣是不對的,不行喔!對那些神道教,那些教堂的神父、牧師,他們的人格也是很高尚的,他們也是宗教家,勸人爲善的,我們見到他,也是Hello!How are you?跟他打個招呼,握握手,沒有什麼關系。這個世間的衆生,個個因爲生活背景不同,曆史、教育不同,地理環境不同,還有思想方式不同,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在各個方位,用各個方法去引導衆生向善向光明,他們都值得我們贊歎。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這麼多的宗教當中,佛法的特色在哪裏?在我們的信仰當中,什麼是我們最值得最在意的東西?當然是智慧,無上菩提、無上智慧,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我們永遠要把握的核心點。沒有智慧則是非不辨、善惡不分;若沒有包容心也很麻煩,信佛到了最後會變成謗佛喔!有些人強調參公案就好了,那豈不是將所有書燒掉就好?有人以爲我們人生學這麼多佛理只是增加妄想分別心,幹脆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老實念佛念一句佛號就好了,這背後的意思豈不是所有藏經都是叫我們去分別而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當別人念佛時我們隨喜贊歎,別人能從參禅得到好處,你也要隨喜贊歎,因爲各人根性不同,所適應的方法也不同;就像我們吃飯,你吃苦瓜覺得很快樂,你就吃苦瓜,你喜歡吃花菜就吃花菜,你喜歡吃稀飯就吃稀飯,你喜歡吃饅頭就吃饅頭,不要互相勉強。信佛學佛的人應當有寬容的、包容的心,一定要有智慧。我們這次講座,了凡基金會郭秀蘭出了很多力,佛陀文教基金會,成就我們大家有這因緣,在這邊共修,我個人德學不足,浪費各位很多時間在這邊枯坐,將來有因緣的話,很願意再來這邊跟各位共同探討。我們再叁感謝的是佛陀文教基金會,提供這麼好的場所,讓我們來這邊共修。
肆、慧學十方便法
最後我以“十法行”來作爲大家修智慧方便的參考。
我們要修智慧,第一個可用書寫,也就是抄寫經典。第二個可用供養,去印證佛法來供養別人,教別人受持。第叁個是施他,布施給別人。第四個是谛聽,聽人家講。第五是披讀,恭恭敬敬拿起來,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念下去,也不要求什麼音調,不必像出家人念經的時候,用特別的音調,你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就是這樣念下來,這叫披讀。第六個是受持,就是要經常念這部經。第七是諷誦,就是把經文背起來,有人背過法華經,法華經很長,背法華經很不容易喔。第八是開演,就是去講給別人聽。上面所講的八項是聞慧的修行方法,包括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諷誦,這是修聞慧的方便。
第九是思惟,屬于思慧。第十個是修習,不是睡覺那個休息,是學習的習,修行的修,修習屬于修慧。當你想得到智慧的時候,你可以用這十個方法來修。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惟、修習;這十法行是增長你的聞慧、思慧、修慧的好方法。
在我們佛陀文教基金會,書寫、供養、施他,可以說是做得最多的地方,臺灣目前來講,一年所印贈的善書,據我了解,最多最多的就是佛陀文教基金會,功德無量。讓我們謝謝各位出力的菩薩們,謝謝文教基金會的林總幹事,負責梵呗的老師,還有攝影的工作人員,所有辛苦成就本次講座的工作人員,非常謝謝你們!
(一九九七年講于佛陀文教基金會)
《菩薩學處·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