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獄。但是叁天前,因爲你發願超度她。她在叁天前,就升到天上去了,就離開地獄,升到天上去。”這超度法!這是事實!她並沒有請法師誦經、拜忏,沒有!自己念佛,念到一日一夜,念到一心不亂。以這個功德回向,她的母親就離開地獄,而生忉利天。
這裏面是什麼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個人修行證果不容易!她爲什麼在一日一夜的時候,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你們大家想想,那是她母親的功勞!她母親要不墮地獄,要不受這個苦難,她念佛也沒有這個懇切的心;雖然念,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念佛,念了不少年,爲什麼連個功夫成片都達不到?別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達不到,那就是我們沒有這個壓力在。如果自己的親人,非常親愛的親人,墮到阿鼻地獄受這個苦難,我今天一心一意要去救他,佛教給我這個方法,我全心全力在修,修成了。所以,她之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是她母親給她做的增上緣;她母親不墮地獄,她決定不會有這個成就。所以,你想想!追究她的根源,她母親幫她的忙,她也幫母親的忙。她作了菩薩,菩薩的母親,鬼神對她要格外的看待,這就是經上講的:“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自己回向給他的家親眷屬,他得一分,他這一分的榮耀從那裏來?女兒作了菩薩,她是菩薩之母。所以,這些鬼神對她特別恭敬看待,不能當作一般罪人來對待。所以,在地獄裏,請她到天上去享福,彼此都有功德,這才是正理。我們想想,合情、合理,這不是假的。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你要想超度你的家親眷屬,你自己一定要認真修行,積功累德。你真有心超度,你就要真心去修行;你修行有成就,他才能得度;你修行沒有成就,他也得不到福。譬如你在世間,你要想讓你的父母,讓你的家親眷屬,在社會上得到一切大衆的尊敬,你一定要成就你的學問,成就你的德行。使社會上一聽,“這是某某人的父母,某某人的眷屬”,大家對他特別尊重、特別關心、特別照顧,這就是加持!這就是自然的感應,道理在此地,這真正是幫助他、救助他。這個道理,大家不難體會,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聯想到《地藏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你會恍然大悟,知道超度的確是有功德的,確確實實是能幫助造作罪業的亡者。
光目女這段公案,她的修行功夫就差一點,沒有婆羅門女那麼殊勝,她也是念佛,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她念到功夫成片。怎麼曉得呢?因爲婆羅門女那個境界是定中境界,她那個境界是夢中境界。定中境界比夢中境界,要殊勝太多。她是得夢中境界,也算是有成就。要照我們現在念佛法門裏面講,光目女的功夫是功夫成片,婆羅門女是事一心不亂。你自己修持沒有真實的功夫,這種真實功夫,是從你家親眷屬墮落在惡道,你一心想救拔他,所以你才拼命用功修學,是這麼個道理。你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你沒有成就,他就沒有成就。這是原理,一定要懂。
這是佛在經典裏面,把超度的原理與事實,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們再想,近代發生的這些事情,倓虛老法師在他的自傳,他那個自傳叫《影塵回憶錄》,是老和尚自己敘說他一生的經曆,由他的學生大光法師筆記,記錄下來。這個書在臺灣流通得很廣,諸位都可以能夠得到。你看他裏面講了有一段超度的故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出家;倓老出家很晚,四十多歲才出家;但是他在出家之前就學佛,而且很用功。那個時候在天津,沒出家之前在天津,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一塊在一起研究《楞嚴經》,所以那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有個朋友,他們合夥開了一個中藥鋪,他的朋友姓劉,也是在一起“八載寒窗讀《楞嚴》”,對于《楞嚴經》有心得、有領悟,這我們說他有一點功夫!就憑這一點點功夫,那比起光目女、婆羅門女,差太遠了;但是就這麼一點點功夫,他就能産生效果。
他說劉居士有一天中午,在店裏看店,中午客人很少,沒有人來買藥,生意很清淡,他就在櫃臺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時候,就作了一個夢,但是這個夢非常清楚。在打瞌睡的時候,夢中見到兩個人來,他一看這兩個人,在夢中的事情,是他的冤家債主,兩個人是欠他的錢,欠他債務,向他討債,逼著他討債,這兩個人因爲沒有辦法還債,就上吊自殺。以後他爲這個事情,時常感覺得難過,他要不向他討債,這兩個人不會上吊。所以爲這個事情很愧疚,常常感到難過。現在看到這兩個人來,他曉得這兩個人上吊死了,這下來,大概是來找麻煩的,所以也很害怕。
但是看到這兩個人面很善,不像是很惡,不像是要來害他的樣子。所以,他就問他:“你們來幹什麼?”這兩個人就說:“我想來求你超度。”他聽說是求超度,他的心就安了,不來找麻煩了,不是來報複的。于是他就問他:“那要怎麼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好!我答應你。”結果看到這兩個人(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這兩個走了以後沒多久,又來了兩個。這兩個人是他死了的太太跟小孩,也走到他面前,也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就問:“怎麼超度你?”也是跟上面一樣:“你答應就行了。”也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記載在《影塵回憶錄》上。
這就說明,超度必須你自己有修學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憑什麼超度別人?他這個功夫就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人家有這個功夫,有這個道力,就能超度家親眷屬,能超度這些有緣人,你要沒有這個功夫,不行!我們可以把《影塵回憶錄》裏頭這些故事,跟《地藏經》合起來看,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更肯定。
至于現代,佛門裏面大規模的這種超度的佛事,在過去沒有。我在學佛早期,對這個問題也有疑問,我曾經拿這個事情,請教道安法師。早年,我跟道安法師處得很好,道安法師在臺北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請我擔任總主講,我們相處不少年,最初在松山寺,以後移在善導寺隔壁佛教會樓上的大講堂。學生最多的時候,北部地區,北面從基隆,南面從新竹,我們每一星期天上一次課。學生最多的時候,大概有八百多人,這是佛教會一樁盛事。道安法師是負責人,是講座裏面的主席,我在裏面擔任講座,他給我的名義是總主講。當時還有印海法師、智谕法師,我們這幾個人來負責教學。
我向老法師請教,我說:“這個超度是怎麼來的?”他想了一想,他說大概這個超度的起源是唐明皇。在那個時候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了動亂之後,朝廷在每一個大戰場,建立一個寺廟,叫開元寺。開元年間建的,都叫開元寺。建這個寺廟,目的就是追悼死難的軍民。所以,那個超度的法會就等于我們現在追悼會的意思一樣,請這些高僧大德誦經、拜忏、回向、追悼,是個紀念的意思,國家來提倡。國家這麼提倡,到以後民間慢慢的,也就有這個事情,也就是請法師大德誦經、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由這個演變下來的。由此可知,開元以前沒有這個事情,這個記載得很少;開元以後,確實。發展到現在,完全變質了。
怎麼說變質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帶做的事情,一年也不過一、二次,很少!主要是講經說法、領衆修行,所以寺廟叫道場。佛教在世間是度人的,不是度鬼的;是度活人的,不是度死人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從前寺院、叢林裏面,一般的活動 —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二時是從印度的時間單位,跟我們現在時間單位不一樣。古印度人將一晝夜分成六個時辰 —晝叁時、夜叁時;白天這個叁時辰,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夜晚。總共分六個時辰。在中國古代,我們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十二個時辰,比印度就小了,我們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用這個分法,十二個時辰。
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單位,是采取西洋的,西洋人把時間單位分得更小,一晝夜分爲二十四個時辰,我們稱它作小時。西方人不會講小時,我們稱作小時,爲什麼?比我們中國原來的時辰小,二個小時才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時辰。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二個時辰,才是印度的一個時辰。你就曉得,古時候寺院叢林二時講經、上課,就是現在的八小時。寺院是學校,住在裏面都是常住的,出家人常住,居士也是常住。居士那時候到寺廟裏,叫討經單;討經單就是我要聽這一部經。一部經要講相當長的時間,小部的經大概也要一個星期、二個星期;通常一部經都是叁個月到半年。如果講一部大經,像講一部《華嚴經》,一天八個小時,要講一年;我想學這一部經,聽這一部經,我一定要到這個地方住一年,所以叫討經單,就是報名。核准同意之後,你就可以在那裏住一年。
在寺院裏面,在家人當然也有一點供養,生活費用的供養。同時,常住的工作,像掃地、整理環境,也會分一點工作給你做,你在這個地方安心的修學。所以,那個地方是學校,真的是道場!一天除了八個鍾點聽課、研究、討論之外,還要修行。修行用什麼方法?方法很多,總不外乎二大類,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禅,所以有禅堂,有念佛堂。禅堂裏面,叫你去打坐,早晚在那裏打坐,大概也是八個小時。你不入禅堂參禅,你就到念佛堂念佛,也是八個小時。你們想想看,一天在學術上,我們講解門八個鍾點,行門八個鍾點。剩下八個小時,是你休息的時間,這裏面還包括吃飯,包括所有的活動。所以,那個道場裏面熏修,人沒有妄想,沒有時間打妄想,所以它的效果卓著。
這樣的道場住上叁個月之後,人的氣質就變化了,爲什麼?沒有時間打妄想,沒有時間生煩惱,不是在研究討論、在聽經,就是老實念佛,或者禅堂靜坐,能收到效果。但是現在一般寺院道場沒有了。解門沒有了,很少講經的。行門也沒有了,頂多聽說,每一年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禅七,點綴點綴。以什麼爲主?以超度死人爲主,完全顛倒!從前寺院是度活…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 (淨空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