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事,就有哪一種業。
所以,“業”是因,但“業力”就變成果了。果上講是“業力”,因上講是“造業”。“造業”久了就變成業力,“業”後面加上“力”就不得了,就變成一個肯定的輪回。造業而産生業力。今天,我們是業力來的衆生,不是願力來的佛菩薩。
所以,沒有辦法控製自己,我們就是凡夫俗子。俗雲:“沒有志氣的人,常常發願;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我父親常對我母親發誓:“從今以後,要“離煙”。”也就是戒煙。把煙蒂撚息,沒想到到了叁更半夜,瘾又起來了,忍不住把丟在地上的煙蒂,又拿起來吸幾口,過過瘾。隔天,吃飽飯又想抽煙了,煙蒂又拿起來吸兩口;然後又丟掉,發誓不抽了。人沒有志氣,就常常發願。抽煙的業造成後,變成一種力量,不能克製自己。想想,我們在臨命終時有沒有辦法控製自己?
我現在比張老師還出名。有一次,我到了某個地方,有一位女孩,來到我面前,我問她有什麼問題?她看看四周圍沒人了,就開始哭著說:“講到就想哭,我在一家公司上班,主管待我很好,我也愛他,我知道主管有家室、有孩子了。我非常愛他,主管也表示要納我爲妾,但元配夫人,每天哭鬧,鬧得彼此生活上很不安甯,我感到矛盾又痛苦。不知道什麼原因,我也了解這種感情是畸型的,這樣下去,沒有結果,不會快樂;但是,我就無法控製地落入情網。請師父開示,要如何跟他了斷?”
我說:“若以因緣來講,你會跟他吃穿,也算是一種命運,你偏偏就要跟個有婦之夫。但這也不能全然怪你,因爲人有先天性的執著,也就是因緣;你與他宿世以來,不知道有什麼因緣,所以,不要一直苛責自己。事情已擺在眼前,再苛責自己也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按照你的意思是要與他在一起,或是要斬斷這份業緣離開他呢?”
她說:“我就是作不了主張,自己感到六神無主,才來請教師父。”
我說:“要不要離開他,決定在于你。否則就順其自然吧!但你要考慮到別人的家庭,破壞別人的家庭是不好的。”
她說:“今天不是我去纏他,是他也不讓我離開他,想要我回去享受齊人之福。”
我說:“這種情況如果要能相安無事,臺灣找不到幾個。”
說真的,我比張老師還累,生、死都要找我,不會生也找我,感情糾紛也要找我,無尪、無某都找到我身上來。這些事情都是“業”,一旦業力牽引,什麼也沒辦法;內心知道錯誤,就是沒有辦法控製。俗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是受到“業力”的支配,就是不自由,不能超越時間與空間,不能突破當下這份錯覺,突破不了當下痛苦的陷阱。所以,人在極端的痛苦之下過了他的一生。
既然知道自己的行爲不對,又陷入情感的糾纏牽扯中,無法自拔;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有什麼辦法呢?
我說:“不然,你聽我的話決心離開他。”
她說:“師父,我就是離不開他,我非常痛苦。”
我說:“問了半天,原來這就是你的答案。你既然放不下、離不開,不然就......。”
她說:“想和他在一起,但元配夫人不同意、不諒解我。”
我說:“那麼,自己看著辦好了,真是傷透腦筋!”所以說,人在世間,都活在矛盾之中。
因此,人依著業力因緣,在所選擇、所處的環境當中,我們自己只管好好地做;要是業力依然現前,無法改變,就必須知道這是前世的因緣與業力所造成的。真的逃不過,該接受的還是得接受。
據說:以前有一位法師,修持得很好,後來,一位在家女衆去拜佛,對這位法師産生好感。這位法師知道了,跑到深山裏躲起來;這位女衆晚上作夢,竟然知道師父住的地方,于是順著夢境的示意去找,真的讓她找到了。後來法師還俗與她結婚了。這種事情,有時是如何逃都逃不掉的。這是宿世以來就要當夫妻的業力,這位法師這輩子因福德不夠,還是不能好好地修行。
因此同樣的,這位女孩與老板的感情糾纏不清,她自己也知道;只能說是一種惡緣,是一種孽緣,就是業力所致吧!“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所不能也!”總之,是“業力”在牽引著。
(廿二)
而學佛、念佛的人,所修的就叫作淨業。淨業的意思就是無所著;念佛必須對目前能有的環境好好把握,而且要放下所有順境或逆境,如此,才叫作修清淨業。
假如說:一個修行人受到順境或逆境的影響,煩惱還舍不下,就不能說是修淨業。我們之所以說“淨土法門”,就是要不執一切相;不著相就有定功,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不會顛倒。因此,阿彌陀經中說的“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二千六百多字的阿彌陀經中,這八個字最爲重要。
要知道,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假使執著虛妄的世間,一切就顛倒了;如果能放下,一切順逆、善惡都無所著,才算是真正在修“淨土法門”。不是說拿著念珠念佛就能放下的。要不然你就必須像老太婆的功夫一樣,老老實實在一句佛號上。
回到“業力”來說。“業力現前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所以,業力該來的一定會來,躲也躲不掉。
以前有一位禅師,已經開悟了,有一天眼晴卻無由地腫起來,一個小沙彌嘲笑他:“師父,您不是道行高深,眼睛爲何腫那麼大呢?”師父說:“修行是修本性,眼睛腫痛是皮肉,有什麼關系?”小沙彌說;“您道行高深,怎麼不自己解厄呢?”師父說:“這種事情是不能解厄的,這是一種果報,業力成爲果報是不能改變的。”
果報假如能解,釋迦牟尼佛就可以把即將死去的徒弟目犍連、舍利弗、迦留陀夷統統救活了,他們也不會都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先去世。這位迦留陀夷去化緣時,看到一對奸淫男女。這位女人就告訴男的,被這位尊者看到偷情之事,恐怕他會告訴她的先生。于是男的拿一支刀從背後追趕而上,把這位尊者剁成五塊,抛棄在城門東側的糞池中。證了阿羅漢果仍然遭分屍之禍。
目犍連也是被執杖外道以瓦石擊死。對聖者來說,該還的果報仍然逃不掉。當然,對他們來說,這樣死去也沒什麼妨礙;他們已經神通自在,只是示現一場戲罷了。
但這留給我們一個啓示,果報是逃不掉的。不同的是:聖者遭果報時,依然展現出那種自在、自然,不像凡人遭果報時,所表現的不滿、怨歎與苦惱無量。
證入聖果的人,遭果報都不會痛苦了;不像一般人,少許逆境就無法忍受。所以,鼓勵各位趕快念佛、修行。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廿叁)
現在,我們要談談,臨命終該注意哪些重要的事情。
人死了,首先第一件事情,不是更衣,而是趕快安慰這些將離我們而去的人。死者若放不下時,必須安慰他們:“這個世間太痛苦了,放心地走,安息吧!沒有完成的事情,我會爲你安排。”如果,死者的眼睛張大不合,可以試探地問,比如說:“是不是煩惱我的婚事?不用擔心......”眼睛還是不合,再問:“是否隔壁張太太的會仔錢還未收,你放心,我會去收回來。”講到這裏,眼睛只合了一眼......就再詢再問。總之,以安慰的口吻要亡者放下最重要。安慰才是重點,不是更衣。
咒語:“佛母准提神咒”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贊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此爲龍樹菩薩開咒偈也。初句皈依法寶,二句皈依佛寶,叁句皈依僧寶,四句願求加護。梵語蘇悉帝,此雲善圓成,謂善能圓滿一切願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頭面頂禮是能禮之人。七俱胝是所禮之佛。梵語俱胝,此雲百億,謂准提佛母與七百億佛圍繞也。梵語准提,或雲尊那,或雲尊彌,翻施爲,謂宏誓住理,大智斷惑,具諸因行施爲故。又翻成就,謂從空出假,成就寂滅故。皈依、惟願,即意業。頭面頂禮即身業。稱贊即口業。若誦咒者,叁業相應,一心蓥淨,而我智願與聖之智願相應,則准提慈悲心全攝我之身心,故曰垂加護。母者,法爲諸佛所師,實智爲母、權智爲父,可見七俱胝佛,皆以准提叁昧而證菩提,一切衆生亦當持之。准提經:如來在祇園,爲四衆八部圍繞,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惡業衆生,入准提叁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佛言:持此咒滿九十萬遍,能滅十惡五逆四重諸罪,乃至俗家不揀淨穢,但志心誦,即增福壽消諸災病。誦滿四十九日,菩薩令二聖常隨其人。或求智慧、或拒諸難、或求神通、或求無上菩提,但依法立壇,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曆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咒語:“藥師灌頂真言”
藥師灌頂真言
光中說咒已,遍地震動。又放光明,一切衆生諸苦皆除,若有諸病,但當一心咒于淨水一百八遍,飲之,諸病悉除。終身受持,無病延年。命終生淨琉璃世界。灌頂者,咒從佛頂光說故。衆生若能叁業相應,淨心持誦者,佛光即來灌行人頂門。
(待續)
《死亡的藝術 (慧律法師講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