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事,就有哪一种业。
所以,“业”是因,但“业力”就变成果了。果上讲是“业力”,因上讲是“造业”。“造业”久了就变成业力,“业”后面加上“力”就不得了,就变成一个肯定的轮回。造业而产生业力。今天,我们是业力来的众生,不是愿力来的佛菩萨。
所以,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们就是凡夫俗子。俗云:“没有志气的人,常常发愿;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我父亲常对我母亲发誓:“从今以后,要“离烟”。”也就是戒烟。把烟蒂捻息,没想到到了三更半夜,瘾又起来了,忍不住把丢在地上的烟蒂,又拿起来吸几口,过过瘾。隔天,吃饱饭又想抽烟了,烟蒂又拿起来吸两口;然后又丢掉,发誓不抽了。人没有志气,就常常发愿。抽烟的业造成后,变成一种力量,不能克制自己。想想,我们在临命终时有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我现在比张老师还出名。有一次,我到了某个地方,有一位女孩,来到我面前,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她看看四周围没人了,就开始哭著说:“讲到就想哭,我在一家公司上班,主管待我很好,我也爱他,我知道主管有家室、有孩子了。我非常爱他,主管也表示要纳我为妾,但元配夫人,每天哭闹,闹得彼此生活上很不安宁,我感到矛盾又痛苦。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也了解这种感情是畸型的,这样下去,没有结果,不会快乐;但是,我就无法控制地落入情网。请师父开示,要如何跟他了断?”
我说:“若以因缘来讲,你会跟他吃穿,也算是一种命运,你偏偏就要跟个有妇之夫。但这也不能全然怪你,因为人有先天性的执著,也就是因缘;你与他宿世以来,不知道有什么因缘,所以,不要一直苛责自己。事情已摆在眼前,再苛责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意思是要与他在一起,或是要斩断这份业缘离开他呢?”
她说:“我就是作不了主张,自己感到六神无主,才来请教师父。”
我说:“要不要离开他,决定在于你。否则就顺其自然吧!但你要考虑到别人的家庭,破坏别人的家庭是不好的。”
她说:“今天不是我去缠他,是他也不让我离开他,想要我回去享受齐人之福。”
我说:“这种情况如果要能相安无事,台湾找不到几个。”
说真的,我比张老师还累,生、死都要找我,不会生也找我,感情纠纷也要找我,无尪、无某都找到我身上来。这些事情都是“业”,一旦业力牵引,什么也没办法;内心知道错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俗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受到“业力”的支配,就是不自由,不能超越时间与空间,不能突破当下这份错觉,突破不了当下痛苦的陷阱。所以,人在极端的痛苦之下过了他的一生。
既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又陷入情感的纠缠牵扯中,无法自拔;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有什么办法呢?
我说:“不然,你听我的话决心离开他。”
她说:“师父,我就是离不开他,我非常痛苦。”
我说:“问了半天,原来这就是你的答案。你既然放不下、离不开,不然就......。”
她说:“想和他在一起,但元配夫人不同意、不谅解我。”
我说:“那么,自己看著办好了,真是伤透脑筋!”所以说,人在世间,都活在矛盾之中。
因此,人依著业力因缘,在所选择、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自己只管好好地做;要是业力依然现前,无法改变,就必须知道这是前世的因缘与业力所造成的。真的逃不过,该接受的还是得接受。
据说:以前有一位法师,修持得很好,后来,一位在家女众去拜佛,对这位法师产生好感。这位法师知道了,跑到深山里躲起来;这位女众晚上作梦,竟然知道师父住的地方,于是顺著梦境的示意去找,真的让她找到了。后来法师还俗与她结婚了。这种事情,有时是如何逃都逃不掉的。这是宿世以来就要当夫妻的业力,这位法师这辈子因福德不够,还是不能好好地修行。
因此同样的,这位女孩与老板的感情纠缠不清,她自己也知道;只能说是一种恶缘,是一种孽缘,就是业力所致吧!“时也、运也、命也,非我之所不能也!”总之,是“业力”在牵引著。
(廿二)
而学佛、念佛的人,所修的就叫作净业。净业的意思就是无所著;念佛必须对目前能有的环境好好把握,而且要放下所有顺境或逆境,如此,才叫作修清净业。
假如说:一个修行人受到顺境或逆境的影响,烦恼还舍不下,就不能说是修净业。我们之所以说“净土法门”,就是要不执一切相;不著相就有定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就不会颠倒。因此,阿弥陀经中说的“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二千六百多字的阿弥陀经中,这八个字最为重要。
要知道,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假使执著虚妄的世间,一切就颠倒了;如果能放下,一切顺逆、善恶都无所著,才算是真正在修“净土法门”。不是说拿著念珠念佛就能放下的。要不然你就必须像老太婆的功夫一样,老老实实在一句佛号上。
回到“业力”来说。“业力现前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业力该来的一定会来,躲也躲不掉。
以前有一位禅师,已经开悟了,有一天眼晴却无由地肿起来,一个小沙弥嘲笑他:“师父,您不是道行高深,眼睛为何肿那么大呢?”师父说:“修行是修本性,眼睛肿痛是皮肉,有什么关系?”小沙弥说;“您道行高深,怎么不自己解厄呢?”师父说:“这种事情是不能解厄的,这是一种果报,业力成为果报是不能改变的。”
果报假如能解,释迦牟尼佛就可以把即将死去的徒弟目犍连、舍利弗、迦留陀夷统统救活了,他们也不会都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先去世。这位迦留陀夷去化缘时,看到一对奸淫男女。这位女人就告诉男的,被这位尊者看到偷情之事,恐怕他会告诉她的先生。于是男的拿一支刀从背后追赶而上,把这位尊者剁成五块,抛弃在城门东侧的粪池中。证了阿罗汉果仍然遭分尸之祸。
目犍连也是被执杖外道以瓦石击死。对圣者来说,该还的果报仍然逃不掉。当然,对他们来说,这样死去也没什么妨碍;他们已经神通自在,只是示现一场戏罢了。
但这留给我们一个启示,果报是逃不掉的。不同的是:圣者遭果报时,依然展现出那种自在、自然,不像凡人遭果报时,所表现的不满、怨叹与苦恼无量。
证入圣果的人,遭果报都不会痛苦了;不像一般人,少许逆境就无法忍受。所以,鼓励各位赶快念佛、修行。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廿三)
现在,我们要谈谈,临命终该注意哪些重要的事情。
人死了,首先第一件事情,不是更衣,而是赶快安慰这些将离我们而去的人。死者若放不下时,必须安慰他们:“这个世间太痛苦了,放心地走,安息吧!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会为你安排。”如果,死者的眼睛张大不合,可以试探地问,比如说:“是不是烦恼我的婚事?不用担心......”眼睛还是不合,再问:“是否隔壁张太太的会仔钱还未收,你放心,我会去收回来。”讲到这里,眼睛只合了一眼......就再询再问。总之,以安慰的口吻要亡者放下最重要。安慰才是重点,不是更衣。
咒语:“佛母准提神咒”
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此为龙树菩萨开咒偈也。初句皈依法宝,二句皈依佛宝,三句皈依僧宝,四句愿求加护。梵语苏悉帝,此云善圆成,谓善能圆满一切愿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头面顶礼是能礼之人。七俱胝是所礼之佛。梵语俱胝,此云百亿,谓准提佛母与七百亿佛围绕也。梵语准提,或云尊那,或云尊弥,翻施为,谓宏誓住理,大智断惑,具诸因行施为故。又翻成就,谓从空出假,成就寂灭故。皈依、惟愿,即意业。头面顶礼即身业。称赞即口业。若诵咒者,三业相应,一心蓥净,而我智愿与圣之智愿相应,则准提慈悲心全摄我之身心,故曰垂加护。母者,法为诸佛所师,实智为母、权智为父,可见七俱胝佛,皆以准提三昧而证菩提,一切众生亦当持之。准提经:如来在祇园,为四众八部围绕,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恶业众生,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佛言:持此咒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乃至俗家不拣净秽,但志心诵,即增福寿消诸灾病。诵满四十九日,菩萨令二圣常随其人。或求智慧、或拒诸难、或求神通、或求无上菩提,但依法立坛,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咒语:“药师灌顶真言”
药师灌顶真言
光中说咒已,遍地震动。又放光明,一切众生诸苦皆除,若有诸病,但当一心咒于净水一百八遍,饮之,诸病悉除。终身受持,无病延年。命终生净琉璃世界。灌顶者,咒从佛顶光说故。众生若能三业相应,净心持诵者,佛光即来灌行人顶门。
(待续)
《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