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百頌》(1)▪P6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

  徹底了悟空性的菩薩成佛之後,他展現的悲心不會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頭。他不會想:“這個衆生向我祈求,我必須幫助他。”或“這個衆生沒有祈願。”他的慈悲和空性是無所不在且含攝一切的。如此這般的慈悲是離於偏愛分別、執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陽,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水面之上,無論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濁。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光輝,離於概念,超越形述。

  這是佛陀利益衆生的事業能夠如此無邊無際的原因。如果你了解這一點,你將明白,即便是吹拂一個發燒病人臉龐的涼爽微風,也都是諸佛的加持和慈悲。

  40、

  對敵人生起的嗔恨,是由業行所造成的輪回幻覺,

  聽瑞的人們啊,

  轉化你充滿嗔恨和敵意的心。

  當我們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如同西藏人承受中國人加諸於其上的錯誤行爲,必然是我們在前幾世對其他人所造作之錯誤行爲所導致的結果。如果我們以更多的暴力製暴,只會製造更多痛苦。

  如果某個人偷盜你的重要物品,你不應該感到煩惱或沮喪,也不應該感到憤怒或懊悔。你不應該挾怨報複。在你的心中,把被盜取的物品供養給小偷,並祈願你的寬容忍耐,可以清淨你過去生世的所有過錯。愛是針對仇恨唯一恰當且正確的回應。

  有一個關於佛陀前世的故事,顯示了忍辱如何能夠臻至圓滿的境地。有一天,一個國王偕同王妃和廷臣在森林漫步。當他發現,王妃們趁他在樹蔭下打盹之際,繼續在附近漫遊閑晃,並來到附近一塊空地,圍坐在一個聖者腳邊的時候,國王怒火中燃燒。這個獨居的隱士是:“忍辱仙人”(Kshantivadin)。國王聽說聖者是一個忍辱仙人,於是在盛怒中,挑戰聖者著名的忍辱工夫。國王首先斬下聖者的雙臂,然後再斬下他的頭。然而對於這種突襲,聖者只對國王生起愛與慈悲,並祈願在來世成佛之後,國王及其王妃將成爲他的第一批弟子。

  

  41、

  大禮拜和繞行可以清淨身的業障,

  聽瑞的人們啊,

  放棄所有世俗的身體勞動。

  如果你從早到晚地工作、耕田、爲自己建造豪宅或環遊世界,那麼你的努力或許會帶來金錢的回報,以及其他短暫的滿足,卻不會爲你帶來長久的安樂,也不會幫助你在追求證悟的道路上有所進展。

  另一方面,如果你所有身體的活動結合佛法,那麼即使小如從事大禮拜或繞行寺院等舉動,都將具有深奧的意義。佛陀曾說,只要懷著虔敬心做一個大禮拜,就足以使我們投生成爲一個偉大的國王,而且投生的次數將如我們從事大禮拜的身體之下--從地表到宇宙的黃金地基--的塵土數量那般繁多,甚至我們的功德資糧將不會耗盡。

  42、

  持頌咒語和皈依可以清淨語的業障,

  聽瑞的人們啊,

  放棄所有庸俗的對話。

  俗諺說:“嘴巴是一只惡作劇的箱子,是所有禍端之源。”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從人們口中說出的只有饒舌、謊言、誹謗和嚴酷刺耳的話語。人們對於惡毒的閑話似乎永不餍足,而且不斷推測發生戰爭及其他壞消息的可能性,這更激起了他們的負面情緒。

  相反的,只要念誦一些起祈願文、一些咒字或叁寶的名號“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Namo Buddhaya,Namo Dharmaya, Namo Sanghaya),就能挽救我們遠離巨大的痛苦,成就巨大的利益。任何人聽到諸佛的名號,蓮師的名號或咒音,將能從叁大恐懼中解脫:身爲聲聞乘弟子的恐懼--害怕落入輪回的下叁道;身爲大乘弟子的恐懼--擔憂陷入自我本位的動機與發心;以及身爲金剛乘弟子的恐懼--擔心執著於現象的真實存在。

  修持佛法的行者尤其不應該沈溺於漫無目的的饒舌。他們應該總是念誦祈願文,或大聲朗讀闡釋相對和究竟實相的深奧經典。

  43、

  強烈的虔誠心可以清淨心的串習,

  聽瑞的人們啊,

  禅觀你頂上的上師。

  如果你的心持續執迷於財物,你只會讓自己投生成爲飽受饑渴折磨的餓鬼。如果你執迷於家人和你所愛的人,你只會增強在死亡時,所要承受的離別之苦。

  然而,持續不斷的虔誠心,會帶給你長久的甯靜和滿足。即使只是憶念上師的名號,就足以完全轉化你的見解。即使只是片刻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之上,就能夠消除迷妄之障。如此的虔誠心是一個環,能使上師的慈悲之鈎鈎住這個環,把你從輪回的泥沼中拉出。

  雖然證悟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然而要使它顯現出來似乎相當困難。但如果你對上師生起強烈的虔誠心,並把你的凡俗之心和上師的證悟自性融合爲一,你將能夠獲致證悟。觀想慈愛的上師,真的是一個比其他任何法門更深奧的心靈修持。

  44、

  肌肉和骨骼雖然一起生成,但最後肯定要分離,

  聽瑞的人們啊,

  不要認爲你將長生不死。

  在最後,這個由肌肉和骨骼構成的身體,注定要被埋葬、被焚化、被丟棄於河流之中、被禿鷹分食,甚或任其腐爛。爲什麼要如此執著於身體?然而,如果你用這個身體來修持佛法,它將成爲一個非常珍貴的工具。在身體衰退崩解之前,你應該善用身體,盡可能地在修行的道路上向前邁進。切勿把身體的潛能浪費在無用的事業之上,甚至更糟糕的是,浪費在積聚惡業之上。

  45、

  獲取最殊勝的國土--不變之本然狀態,

  聽瑞的人們啊,

  在這片土地之上,沒有任何過渡或變遷。

  你購買土地、清理整頓土地,在其上建造房屋和從事耕種,認爲這麼做將替你帶來快樂和滿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真的值得去擁有的唯一一片土地,即是本然離戲(primordial simplicity)的堡壘,也就是萬事萬物究竟且不變的本質。獨自禅修是攻占這座堡壘的方法;在這條道路上,你將通過不同的次第,最後抵達“大圓滿”的境界。一旦你攻占了這座堡壘,你可以在今生、死後及來生安住於其中。但是你要准備就緒,以千軍萬馬的勇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46、

  享受最殊勝的財富--本然心性的寶藏,

  聽瑞的人們啊,

  這是永不耗竭的寶藏。

  你或許可以用很大的努力和決心來積聚大量的金錢和財物,但你認爲你能夠永遠保有這些財富嗎?然而,有其他種類的財寶,是一旦被使用就會倍增的,例如智能、慈悲、信心、慷慨布施和精進。這些珍寶大量存在於本然心性之中。不會受到任何輪回過患的損害。

  47、

  品嘗最殊勝的佳肴--禅定的細膩滋味,

  聽瑞的人們啊,

  它可以消除饑餓的痛苦。

  你吃的食物或許美味可口或清淡無味,或少量或豐盛,但是到最後,它們全都會變成排泄物。密勒日巴尊者及其他偉大的瑜珈士可以數個月不進食,並且不感到饑餓。他們知道如何用禅思和禅修來滋養自己。

  用平靜和深刻的洞察力來滋養自己,你將能夠在今生或來世享受甯靜的滋味。你將遠離無明的饑荒,並且自然而然地想要從事禅修。

  48、

  飲用最殊勝的飲品--觀照的甘露,

  聽瑞的人們啊,

  它源源不絕,永不間斷。

  不若一般的飲料,觀照的甘露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而且能夠立時解渴。密勒日巴尊者說:“如果你要飲水,那麼飲用觀照和覺察之茶。”

  如果你想要逐漸克服你的缺點,發展正面的品質,那麼你必須時時覺察心的狀態,觀照行爲的重要性,以及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無論在行、住、坐、臥之時,時時刻刻保持全心的觀照是重要的。它將帶給你力量,並有信心去面對死亡。當你在中陰階段遭遇駭人的幻象時,你將能夠立即憶念你的上師和叁寶;而這些念頭將使你離於恐懼。覺察心將幫助你通過死亡和投生的過程,並在因果業報法則的推動之下,你將繼續在修行的道路上前進。

  所有和行爲和修持,都應該以“觀照”爲指引。無論你做什麼,都應該以叁個重點爲圭臬:從事任何行爲之時,皆以利益一切衆生爲發心;用圓滿的專注來從事一項行爲,執著於做者、受者和所做的概念;最後,把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證悟成佛。

  在夜間,檢視你在白天的行爲和念頭,忏悔你的過失和欠考慮的輕率行爲,並加以補救,是好的做法。告訴自己,你已遇見一位上師,領受了他的教導,你不應該做出如此的行徑。如果你做出正面的行爲,你要把功德回向衆生,並誓願在隔天從事更多的善行。

  49、

  仰賴最殊勝的友伴--本然明覺的智慧,

  聽瑞的人們啊,

  它絕對不會與你分離。

  你遲早必須和你最摯愛的朋友分離。然而有一個朋友,將永遠不會離你而去,即使你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它即是佛性,是純然的明覺。你將透過聽聞心靈上師的法教,而開始發現它的存在。隨著你培養出穩定的心靈甯靜,以及對實相的深刻洞見,你和這個友人之間的情誼也加深了。最後你將發現,它總是在你的身側,也將長伴你左右。這是你所能夠培養的最真實的友誼。

  50、

  尋求最殊勝的子嗣--孺童般純然的明覺(pure awareness),

  聽瑞的人們啊,

  這樣的子嗣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

  當一個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出生的時候,父母欣喜若狂。他們家的人丁興旺了,香火延續了。當他們年老時,將會有一個人照料他們及他們的財産。然而,父母對子女所生起的強烈執著,最後爲他們所帶來的痛苦折磨往往多過喜樂。尤其如果發生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父母將很難不陷入絕望之中。

  尤有甚者,許多父母可能爲了獲得財物而造作了許多惡業。他們也將鼓勵孩子做同樣的事情。事實上,從因果業報的角度來看,他們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傷害了彼此。父母鼓勵孩子去享用不義之財,而孩子照做,便延續了惡業;這也使得父母嘗受苦果。

  去尋求最殊勝、本俱的孩子--純然的明覺--來做你的子嗣,不是更好嗎?受到迷妄的蒙蔽,你已看不見這個孩子。但如果你擁…

《《修行百頌》(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百頌》(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