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本來成佛。所以佛眼睛裏看一切衆生都是佛。所以佛教是絕對的平等。佛教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成就我們對于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通通明了,佛法求的是這個。所以他跟宗教不一樣,宗教裏面一定要有個宇宙主宰的神明,佛教裏面沒有。
我們供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供養他是紀念老師的意思,沒有把他當神明看待。我們供養菩薩,菩薩是我們早期的學長,他也是佛的學生,他是前面的學生,我們是後面的學生。我們跟觀音、勢至菩薩是同學的關系,他學的在我先,我學的在他後,他是我的老學長,是這個關系。當然老學長學問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們也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來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實際上是同學,同一個老師教的。一切菩薩跟我們是同學,佛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我們稱“佛”,稱爲“本師”,我們自稱爲“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只有在教育裏面才有師生關系。所以大家明白,不要迷惑了。
第五段講它的教學方針,這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佛教裏覺而不迷,徹底破除迷信,啓發正智,令能明辨,就是明了。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能夠明了與辨別宇宙人生一切萬法,那是真的、假的?你能夠辨別,那是正、邪?甚麼是“是”、“非”?甚麼是“善”、“惡”?甚麼是“利”、“害”?你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學佛,決定沒有顛倒。所以佛教非常非常之偉大,非常之難得可貴。
建理智,不是感情;大覺,不是迷惑;奮發,不是懈怠;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惠以真實之利,看了好多遍。佛陀教育給我們是真實的利益,圓滿大乘,解決衆生一切的苦難。連生死問題都能解決,其余的都是小問題了。最大的問題是怎樣超越六道輪回,怎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不滅,這是大問題。所以世間的小問題,雞毛蒜皮,那不足以道的。大問題都能解決,何況小問題呢?我們要真正懂得,真正肯修學,學了這一身本事,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獲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標。所以大家要真正曉得,佛教教學目的目標,沒有一個不響往來修學的。所以佛教超越宗教,因爲它是教育。
我過去在天主教的學院教過一個學期,他們的研究院學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學院跟他們上過課,我都勸他們皈依叁寶,好好的學佛。爲甚麼呢?學佛絕對不違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兒女。你今天皈依叁寶,到佛門裏面來學佛,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和你是上帝的兒女,沒有沖突嘛!你在家裏有父母,你在學校有老師,不能說我到學校念書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沒有這個道理,到這裏來是求學。如果你不肯到佛教裏面來求學,上帝雖然說這個兒女很好不錯,但是很可惜沒有受過教育。如果到佛門裏來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這個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上帝臉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變成宗教,那麼它就沖突了。好像我學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換句話,這個問題就解開了。
所以佛教跟任何宗教不沖突,跟任何國家、社會通通沒有沖突。它所求的是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目標。那我問你,你學宗教要不要求這個?你要求這 個你沒有智慧不行,你辨不到!所以一定要把佛教認識清楚,佛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所以現在有很多排斥佛教的,爲甚麼排斥呢?對佛教無知,不了解。看到外面拜拜,這種是宗教的迷信的佛教,所以說佛教是迷信。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爲甚麼呢?你到外面寺廟一看,真的是迷信。你們這些學了佛了,皈依了,甚至受了戒了,問你們迷不迷?迷啊!佛教是甚麼?不知道。修的是甚麼?也不曉得。學的是甚麼?也不曉得。你怎麼不迷呢?所以人家說我們迷信,我們沒法子回答人家,是迷信嘛!總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沒辨法接受。
那麼教學的目標,我們明白了,才曉得佛教是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美好。那麼教學的綱領是甚麼呢?這個很重要。抓到綱領,修學就容易了。大乘佛法以叁皈、四弘、六度爲教學最高指導綱領。這就是我們常講佛教修行。修的是甚麼?修行後面有個簡單的表—修正行爲。這兩個字的意義要搞清楚。
甚麼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爲。行爲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佛法用叁條,身、口、意,通通包括了。身體的一切造作,身的行爲。口裏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爲。心裏面的念頭,思想、見解、念頭是你心裏的行爲。行爲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聽到修行,以爲一定是吃長素,是每天敲木魚念經,這個叫修行?這誤會了,都搞錯了。真正修行在那裏呢?起心動念。我念頭起來了,曉得我念頭錯了,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念頭,我是利己損人?我這念頭起來是貪、嗔、癡、慢?這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那裏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 說錯了,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們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
每天拜佛、念佛那是樣子、形式。形式對真正修行人來講那不重要。不重要爲甚麼要有形式呢?形式跟唱戲表演一樣,作秀的。做給那些人看的?做給那些還沒有學佛的人看的。那些學佛的人那麼虔誠,到底佛教是甚麼?你們這樣的拜,磕頭,你就可以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了,他就恍然明白了。用這種方式引誘他好奇,引誘他來問,他來問,你才能教他。他不來問你,你教他沒有用處。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師道非常之尊嚴。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這個人怎麼來呢?就是一個傳一個,讓他來。我們表演,做這個樣子,引誘他。他來了,來了之後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給他。所以要知道我們唱贊莊嚴,都像唱戲一樣,唱給看戲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這個意義。即然我們扮演那個唱戲的人,也要認真,要唱得很像樣子,不能隨便,要像那個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所以佛教教育用義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在幾千年前,這個教學已經做到了高度的藝術化。所以我們真的明了,那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用這個方法來招生,引誘人來發問,來向佛法來請教。所以真正自己修行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利益一切衆生是重形式,那形式就很重要了。既然曉得修行的定義了,修行要有標准。否則我修正行爲,我這個行爲是邪、正?善、惡?要是沒有標准,那用甚麼來修?怎麼知道我的行爲是惡是善呢?怎麼曉得我的行爲是正是邪呢?這就要把修行的綱領教給你,用這個標准來一衡量,就曉得我們的行爲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符合這個標准的就是善,就是正。違背這個標准的就是惡,就是邪。
第一個標准,絕對的標准,就是叁皈依。這叁皈依跟諸位講過,我們在錄音室也錄了錄音帶。這個題講了五十分鍾,講得很詳細,希望大家一定要多聽,要記住。爲甚麼呢?這是我們修正行爲的標准。標准不清楚,你怎麼個修法?沒法子修。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叁皈就是佛、法、僧叁寶,這個叁寶講的自性叁寶。自性叁寶,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而不是皈依外面的叁寶。外面叁寶,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諸位一定要曉得,佛的意思是覺而不迷。前面講,佛是覺的意思,覺就不迷。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甚麼佛呢?我自性的覺悟,印度梵文叫做佛。實在講是皈依自性覺,我們中國話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梵文叫皈依佛。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
第叁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甚麼叫“染汙”呢?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一接觸,合自己的意思就起了歡喜心了,你的心被歡喜染汙了;不合自己意思,心裏起了嗔恚心了,你被嗔恚染汙了。心地本來是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那就是染汙。所以你要常常保持心地清淨,不要被感情,不要被煩惱染汙。所以染汙就是感情和煩惱,你不要被這個東西染汙了,保持你心地清淨,這叫皈依僧。
皈依僧不是皈依一個出家人。你靠出家人,靠不住,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們皈依常說,我皈依某個法師。那個法師還有無常,那一天還是要死的。死了之後,你怎麼辨呢?死了之後,我皈依沒有地方,再去找一個皈依的。哪有這個道理的?這個搞錯了。
皈依是皈依自性叁寶,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的叁寶與我們修行當然有關系,但是關系不深、不親,是一層疏遠的關系。甚麼叫疏遠的關系呢?因爲它能夠提醒我,我們無量劫以來,就是迷惑、邪染,無量劫以來就是搞這個。所以才搞六道輪回,天天造六道輪回之業。現在我們既然學佛了,學了佛,就要依佛的教訓來做,把我們身心行爲要修正過來,像佛一樣。覺、正、淨做到了極處,就成佛了。
覺、正、淨叁個字圓滿了,就成佛了。還沒有圓滿,現在還在做,做得不圓滿叫做菩薩。菩薩還是學生,圓滿就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佛是甚麼?佛是覺、正、淨這叁條圓滿了。菩薩還沒有圓滿,圓滿叫成佛,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
剛才講了,住持叁寶,跟我們是疏的關系,不是親的關系。親的關系是自性覺、正、淨,這是我們真的皈依處。疏的關系,它提醒我們家裏供佛像,供菩薩像,家裏供養經典,你家裏…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