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寶俱足了。菩薩是僧寶,諸位要曉得菩薩就是僧寶。你見到佛像,一看到佛像,我們就想到自性覺,就想到覺而不迷,所以佛像對我們的功德就很大。沒有佛像就忘掉了。常常看到佛像,常常提醒自己覺而不迷。常常看到一本經書,不管你念不念,看到經書就想到我要正知正見,我不能有邪知邪見,要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菩薩、阿羅漢,通通是僧。菩薩僧、羅漢僧、凡夫僧,都是僧。看到僧衆,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所以住持叁寶,它有提醒我們自己的作用。如果我們見不到住持叁寶的形像,這叁皈依會忘掉,所以住持叁寶就有很大的功德。它的功德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正、淨,提醒我們不迷、不邪、不染,所以它有這麼大的好處。
底下說顯、密諸宗。佛教裏面有顯教,有密教。密教就是密宗。顯教、密教裏又分許許多多的宗派,每一個宗派裏又分許多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佛教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有方法、有門道。宗派再多,方法再多,門徑再多,你問他修甚麼?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決定修覺、正、淨,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顯教、密教都好,不管那個法門,通通修的是覺、正、淨。不過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用的方法不一樣。
譬如我們淨土宗用的方法是一向專念,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用這一個方法達成覺、正、淨。禅宗用參究的方法,用參話頭的方法,用觀心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律宗用持戒的方法。像天臺用止觀的方法。所以說各種方法不一樣,但是你要曉得通通修的是覺正淨。這就是所謂“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所以通通是修行的方便。整個佛法,從初發心到成佛道,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個法門覺、正、淨是絕對的修行的標准。其次講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第一個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叁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裏面講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觀無量壽經上講的深心、大悲心、回向發願心。那麼在孔老夫子儒家裏面所講的直心,就是誠意。深心跟大悲心,儒家的講法是正心。他們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所講的跟佛法也是不謀而和,可以互相印證。儒家講的少,佛法講的多。拿佛經來解釋儒家的經典,非常非常的圓滿。儒佛確實是圓融無礙。那麼直心呢?就是四弘誓願裏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深心呢?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大悲心、回向發願心,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但是這個四弘誓願,我想你們每位都曾經發過。發是發了,口皮上發了,心裏沒有發。爲甚麼呢?“衆生無邊誓願度”。那個衆生,我最討厭他了,我才不度他。你要度你看得順眼的、喜歡的衆生。看不順眼的、不喜歡的衆生,你就不度他。這個下面沒有注明—“衆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喜歡的我就不度他”,沒有這個注解。所以你要生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平等度脫,不能有分別。只在甚麼地方分別呢?根機成熟沒成熟。換句話說,他願不願意接受。如果他願意接受佛法,他是我的冤家對頭,我也要幫助他。他不願意接受,他是我的父母親屬,我對他也是無可奈何,沒有辨法,他不肯接受。所以只看根性熟不熟,沒有恩怨。所謂怨親平等,所以學佛的人要在這地方下功夫。四弘誓願下面講十大願王。給諸位說,通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成就。這一次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詳細了。
第叁段講六度。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上的守則,就是我們日常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甚麼樣的原則來修學?佛告訴我們,第一個要布施。布施是甚麼呢?布施是放下,放下萬緣。放下不是叫你甚麼事都不要做了,那個問題嚴重了。不是這個意思。是叫你心裏面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你的憂慮放下,把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放下,這個是最重要的,這個非常重要。妄想執著,把這些放下。所以現在大家誤會了,認爲布施趕緊身上帶點錢去奉獻,以爲這個就是布施了。這個布施沒有用處,這個不是菩薩布施。實在對你講,只是種一點癡福而已,不管用。對你行爲修正上並沒有幫助。
譬如有些人到佛門裏面來捐錢,他爲甚麼來捐錢?聽說佛門舍一得萬報,這一本萬利,這生意太好了。到佛門裏來布施,他是貪心來的。佛教他把貪心舍掉,他是貪心來的。我爲甚麼要捐錢?我今天捐一塊錢,明天佛就保佑我得一萬塊,一本萬利。到了第二天沒有一萬塊,啊呀!這佛不靈,又要罵罵佛,佛不靈了。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錯掉了。你沒搞清楚,佛不是這樣教你。教你布施,頭一條把你的妄想執著布施掉,把它舍掉,布施是舍,從這地方舍起。這裏面經義非常之多。時間短,都不能夠講,以後在講經裏面都會講到。
第二是持戒。持戒呢就是守法,是佛的教誡。佛對于學生的教誡,我們要遵守。最低的限度,我們要守的五戒十善,這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是基本的戒條,必定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社會的風俗、社會的道德,這通通是在戒律內容之內,我們都要遵守。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入境要隨俗,一定要遵守這一個地區他們的法律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叫做持戒。所以持戒,不要搞得很狹義了。甚麼佛教裏頭,甚麼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那你就搞得太小太小了。你圈子愈畫愈小,這有甚麼用處呢?沒有用處。當然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這不是佛的本意,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叁忍辱。忍辱就是要忍耐,無論做甚麼事情要有耐心。天下事再簡單的,也沒有說是一天兩天就成就的。何況佛法這麼深的一門學問,它的目標是整個宇宙人生徹底的覺悟明白,哪裏說是幾天、幾年就能成功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固的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我們才能夠修得成功。世出世間法,事業要想有成就,都得要有耐心。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這個“忍”非常的重要。
第四個科目是精進。精進就是日新又新,我們天天要求進步。不進步,你就會退步。天天要求進步,天天要努力。佛法的修學,從正覺到正等正覺,到無上正等正覺,要往上進步才行。不進步,不能成就。菩薩的等級一共有五十一個等級,好像念書一樣,五十一個年級。一年級升到二年級,升到叁年級,這叫做進步,精進。
第五是禅定。禅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講的很清楚。實在講,六祖所說的是根據金剛經上所講的,六祖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所以他許多原理、原則,都離不開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兩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個就是六祖所說的禅定。根據金剛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叫做“禅”,內不動心就叫做“定”。這個禅定跟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聯在一起的。因爲你有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一定有定,這個要雙修。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心裏頭有定有慧,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愉快、快樂。你沒有定,心就亂了。沒有慧,心就迷了。你心亂迷惑顛倒,你的日子怎麼會快樂呢?那不可能的事。 定慧也不能細講,我舉一個例子。
我這一次到新加坡來一個月,很少出門。偶爾同修帶我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看看百貨公司,看看新的産品琳琅滿目,我們去參觀去看,也去欣賞欣賞。同修問我,法師你要甚麼?我一樣都不要。一樣都不要,心是定的。這個心是定的,我看得很清楚,我沒有一樣執著。我不執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最近出了一些新産品,我樣樣都知道。樣樣都知道是般若,是智慧。我不是不曉得,我樣樣都曉得。樣樣都曉得,我心裏如如不動,我甚麼都不要,所以不能說我心裏是不動,可是外頭都不曉得,不曉得不行,不曉得是迷惑呀!所以樣樣都知道,樣樣都不動心,所以定跟慧是聯起來的。所以六波羅密,六度,就是一個佛弟子、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處事待人接物的標准。我們從早到晚處人接物就用這個標准,修正自己的覺、正、淨。我們身、語、意與這六個守則,這六條都能夠相應,這個就是正,就是覺,就是淨。如果與這六條相違背,那我們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汙染。所以這六條,就是實際要運用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時一刻不能離開的。菩薩修行,修甚麼?就修這個。下面呢?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是最高級的標准。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是以真誠恭敬對人對事對物。因爲此地講的諸佛,並不是指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不是指這個。此地指的諸佛是一切衆生。因爲這是華嚴經,華嚴佛跟我們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所以禮敬諸佛是對一切衆生。我們對一切衆生,心地裏面的恭敬,就跟恭敬諸佛沒有兩樣。我對佛甚麼樣的心,我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這個心,我對事也是這個心,我對一切萬物也是這個心,這才叫禮敬諸佛。所以禮敬諸佛不容易修。你要用一個分別心,對待一切衆生,這一條就沒有了。所以這十大願王是高級菩薩的修法,不像前面六度。六度我們人人很容易修得到,這個十條我們很不容易修得到。這個十條一定要心清淨了,平等了,你才能夠修得到。你的心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換句話說這個十條你一樣也沒有。你每天只是念念而已,決定做不到。所以它的境界,普賢菩薩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是這樣廣大無邊際的境界,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所以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那麼我們從華嚴裏面明白,普賢行在甚麼地方圓滿呢?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十願圓滿了。所以我們這一次選的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