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後這叁願,都是屬于回向。第一個常隨佛學。我們學佛,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佛是我們最好的模範。但是你又會問,現在佛不在世,怎麼辨呢?我跟大家介紹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你家裏有無量壽經,天天讀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你把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通通做到,那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了,你就是阿彌陀佛。你照這部經去做,做得不圓滿,那你是菩薩,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要是完全做到了,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了。所以這一本無量壽經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常隨佛學,恒順衆生。對于一切衆生要順,一定要順。他學佛,我們順從他。他不學佛,我們也順他。爲甚麼呢?我們才能夠和睦相處。他現在不能夠接受佛法,我們曉得他的機緣還沒有成熟。如果我們跟他站在敵對,那麼這個緣,成熟就愈來愈慢。我們能夠順他,一切順從他,這個緣成熟會快。他說這學佛的人不錯,我對他不好,他對我還不錯,慢慢的他就會被感化了。學佛還是好,他會自己感覺到,會接納佛教的教育,會接納佛陀的教訓。所以說對于一切衆生要順,不要違逆。對一切衆生都順了,何況對你的家人。你學佛,爲甚麼你家人會反對?就是你跟他反對嘛!譬如說飲食,你學佛吃長素了,看到他們吃肉,說你們造業啊!你們將來要受果報!他們聽了心裏當然難過,當然天天跟你吵架。如果你能隨順他,學佛也可以吃肉,那我也可以學佛,這就行了。先叫他學佛,然後慢慢的他明白了,他自然就不吃。所以學佛的人對于家庭一定要和睦。經上講孝順父母,要友愛自己的兄弟姊妹。這是真正一個佛教徒,大慈大悲先要用在家庭。你這一家人都不能夠和,你怎麼能夠度別的衆生?我看到許多佛教家庭很糟糕,他們來問我,我說很簡單,家人嫉妒。嫉妒甚麼?你們看到學佛的同修,親密得不得了。對家裏父母沒學佛,一見面像仇人見面一樣,他怎麼會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反對你學佛是應當的。如果你能夠把你對待佛教裏面同修那種親密、那種歡喜,帶到家裏去對你父母、對你的兄弟姊妹,你一家人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諸位要真正反省,學佛的家庭搞得不和,是你自己學錯了。你沒有學佛,你是學顛倒的佛。所以恒順衆生重要!這個要有耐心,有真正慈悲心,要忍要讓,要有耐心。
普皆回向。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功德,與一切衆生共享。這才是真正慈悲,真正平等。這個標准簡單跟諸位說到此地。
講修行的標准,在無量壽經裏面,尤其是難得,但是不容易做到。你要是不對教義完全透徹,沒有法子做到。因爲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叁皈、四弘、六度、十大願王,就在這一句佛號裏面通通圓滿含攝。所以這是行超普賢,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但是自己沒有相當的功夫,這句佛號裏頭就沒有這些東西。幾時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裏有叁皈、有四弘、有叁學、有六度、有十大願王,那你這個佛號就句句得力,有力量,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念到破無明,見佛性。
佛教既然是教育,除了修學綱領之外,一定有課程。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教的經書,就是佛教教育的教科書,就像學校學生念的課本一樣,內容非常的豐富,在中國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就好像學校裏分科系,你不必完全學。你學一個科系,就可以畢得了業,就能成就。所以那麼多的東西,我們一生不要說是學,看都看不完。所以只能夠選擇一宗。一宗都太多了。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一宗的課本太多了。我們在一宗裏面取兩叁種課本,就是經書,我們一生就受用不盡。真正依兩叁種,就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在淨宗學會裏,特別提出。我跟黃老居士的看法完全相同,我們事前沒商量過。我們取的這叁個本子,真的是完全一樣:就是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叁種比甚麼都重要。沒有能力修一宗,我們這一生學這叁本經書就夠了,決定成就。所以要曉得佛教經典,就是佛陀教學的教科書。教科書很多,分爲叁大類:經藏、律藏、論藏。這底下就講了,這叁類也叫叁學:戒學就是律藏,定學是經藏,慧學是論藏。所以戒定慧叫做叁學。佛法教科書編輯的依據,也就是講它製定的標准,就是根據戒定慧叁學而訂的。小乘有聲聞藏,緣覺藏;大乘是菩薩藏。菩薩裏面有通教、別教、圓教,這是天臺宗的分法。華嚴宗分法:小、始、終、頓、圓五教。
第六段教學的善巧。這善巧是甚麼?前面介紹的是教科書。這個地方,介紹的是教學方法,它的教學法非常善巧。教學法裏面有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華嚴清涼大師就是這樣分法,把一部華嚴分成這四大部份。
第一個要有“信”。不信你不會來學,所以信爲道源功德母。惟有信心建立,你才能夠入佛門來,信心第一重要。我們相信,相信佛法好,相信這個教育殊勝,我們願意來接受。所以佛法不是信了就完了,一定要理解,要透徹的理解,然後才能夠談到修行。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修行,那個行叫盲修瞎練。等于說我叫你走路,不認識路。不認識路,你往那裏走?是會走。不認識路決定會迷失方向,決定會走入險道!先解後行。先要認識路,然後才能走路,正式到達目的地,到達目標。古德在實際上做法有叁個階段,就是我們學佛在修學過程上有叁個階段。
第一是親師。親師就是你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要親近一個老師。親師呢,最主要的跟著這個老師完成甚麼?五年學戒,定慧等學。換句話說,親師這五年當中,是要完成戒、定、慧叁學的基礎。在過去通常期限是五年。現在學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沒有這個基礎。親師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小學基礎教育,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學佛,這個階段沒有了,諸位想想看,你還能有成就嗎?不可能有成就。一個人沒有念過小學,叫他從中學念起,從大學念起行嗎?如果要是行的話,國家何必要花那麼多的錢去辨小學、中學?那不是冤枉了。所以你要曉得,小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佛門親師是小學教育,五年學戒。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當年親近李老師,這是親師。親師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只准聽這一個老師的。除了老師講經說法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准聽。第二個條件,我想看一些書都要經過老師同意,老師不同意的任何書都不能看。第叁個條件是我從前所學的,老師都不承認,一律作廢。今天入老師這個門,從頭學起。這樣叁個條件。你看那一天我在演公上人福慧講堂跟諸位介紹的時候,我下了講臺,老和尚就告訴我,他在觀宗寺也是這樣的。所以你沒受過這個基本教育的話,不容易有成就。這是在我們中國自古講的師承,真正有師承。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師承的法師不多見了,很少見得到。演公老和尚也很想找學生跟他學,但是沒人肯去。爲甚麼?條件太苛刻了。放松一點行不行?不行!放松一點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這叁個條件,你才會有成就。這裏面道理很深,就是你的戒定慧叁學在五年當中,才能培養一個根基。不用這個方法決定不可能。爲甚麼呢?頭腦亂了。這個五年當中只能聽一個老師的,其他甚麼人都不能聽,這頭腦就乖了,其他的妄想不念。好!哪個法師來講經,哪個道埸:::,你不打這個妄想了。爲甚麼?老師不准!就不想這些了。這個書好,那個書好,老師不准,就不看了。所以這五年學甚麼?就修定。修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然後是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先要修無知。所以這個五年的教學,就是修無知。老師並不給你講甚麼東西,很少給你講的,多半叫你讀誦,叫你背誦。所以我教給諸位的方法,自己去學。你能夠把淨土五經讀本從頭到尾,連序文都要看,老老實實的看十遍。再把無量壽經,我不要你五年,叁年當中每一天念叁遍,念上叁千遍,這叁年修戒定慧。這叫親師。親師,也不一定天天跟著老師。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就是親師。你這個叁、五年當中,哪個地方都不去,甚麼都不聽,甚麼都不看,叁年把心定下來,就念這一部無量壽經,那你的基礎就穩固了。無論在家、出家,將來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這是真正把教學的方法、方式教給你了,從老師那裏畢業了,就是把基礎打好了。打好之後,這就參學了。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這個時候就開放了,老師對你開放了。甚麼人講經說法通通可以聽,邪師說法也可以。聽爲甚麼?你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有能力。你不會上當,你不會受騙,你不會迷惑。甚麼書你都可以看。爲甚麼?你有能力辨別。這個時候開放了,你可以出去參訪,這一參訪才成就後得智。成就後得智,你才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有些甚麼思想?有甚麼奇奇怪怪思想,你通通知道。他有好的念頭,你也曉得,壞的念頭,你也曉得,沒有一樣你不知道,你才有能力教化大衆。你只知道好的,不知道壞的不行。你會上當,被別人騙了。所以善的、惡的,好的、歹的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個就是真實的智慧。這個智慧要跟大衆接觸,要跟大衆打成一片,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叫參學。參學就是進入社會跟廣大的人群,一切事物去接觸。
五十叁是代表,並不是說善知識只有五十叁個,那就錯了。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總名叫五十叁參,是這個意思。可見得老師對我們的限製是有時間性的,是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是奠定我們的根基,幫助我們真辨別邪正、是非、善惡的能力。你要是不經過這個訓練,沒有這個能力,這個社會是非善惡你會搞顛倒了,好的你認爲是壞的,壞的你認爲是好的。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可憐,一切衆生聽騙,不聽勸。勸告他沒有用,騙他很歡喜。這有甚麼辨法?這就是他沒有能力分辨。所以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就多了。爲甚麼?騙你啊!我跟你講真的你不相信,騙你一騙都來了,這可憐啊!這就是佛…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