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0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無量的法門,並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修學的,是因爲要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適合各種不同見解和需要的大衆們,因此,後來演變成許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傳來中國,一共建立十個宗派,就是因爲大家喜愛不相同。喜歡華嚴經的人建立一個道場,專修華嚴。喜歡法華經的,再建一個道場,專修法華。由此我們明了,古代的寺院、叢林,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專科大學。這是大家喜愛、見解、思想都一致的。絕不是一個道場裏面,今天學這一樣,明天學那一樣,那是一樣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無論那個法門,成就與否都在“專”。中國古時教學,教導童蒙念叁字經,叁字經上說:“教之道(教學的道理),貴以專。”何況無上甚深的佛法,不專那裏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這一部經典,都修這個法門,所貴的就是“專”,這個道場就是專宗修學的道場。這樣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勵精進,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淨土,淨土宗所依的經典是最少的。古時候只有“叁經一論”,現在則是“五經一論”。這五經是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行願品——列在叁經之後,成爲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四經之後,成爲五經。我們以這個爲例子,我們這些人喜歡無量壽經,那些人,喜歡阿彌陀經。你想想這兩種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這個要念無量壽經,那個偏偏要念阿彌陀經,這就必要建兩個道場。淨土宗同一個宗,爲什麼要分那麼多道場?哦!原來如此。再說同依一部經,譬如我們同依阿彌陀經,有人依照蓮池大師的疏鈔修學,有人依照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兩種人所依據的解釋又不一樣。如此,同樣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還得要分兩個道場,這才是真實的“見和同解”的道場。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夠成就。即使我們同樣依一部經,同樣依一家注解,而念誦的方法不一樣;有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快、很急,這兩種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難。這才曉得從前佛家道場之莊嚴,使人進入山門,肅然起敬。道場裏同學道友,只有一個看法、一個想法,修行依照一個法門,一點都不亂。這才警覺現代人學佛爲什麼不能成就!現代的道場,今天請甲法師講這個法門,明天請乙法師講那個法門,就是一個道場裏面,一起共修無量法門,他怎麼會不磨擦呢?怎麼會不沖突呢?此事太難,佛都辦不到,何況凡夫!可見“見和同解”是道場基礎的基礎,大衆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個團體,大衆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興趣、目標相同,這就能和合了,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如果有不相同的,甯可另外再成立一個僧團,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礙,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開無量無邊的法門,用意就是要使各種見解、不同思想、不同興趣的衆生,人人都能夠成就。這是佛法的偉大、周到,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法門平等”。佛絕不勉強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門。你看觀經,韋提希夫人感到這個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國。佛沒有介紹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是把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統統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選擇(自己選擇才適合自己的興趣啊)。我們凡夫往往勉強人,我學這個法門好。嘿!你也來學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對這個法門有興趣)。進來了之後,想法、看法、意見多多,都不一致,團體往往因此受到傷害,這是學佛人應當警覺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紹,你歡喜那個法門就學那個法門。我們這裏是淨土宗,喜歡念佛就到我們這裏來,看看合不合適。喜歡參禅的,那位法師是修禅宗法門。喜歡學密的,某上師傳密教法門。統統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不一定統統拉到自己這裏來。法門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應機宜而建立,應相互尊重禮贊,這才是“見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訂一個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沒秩序了。當然同住規約裏,必定包括佛所製定的根本戒。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團還是出家的僧團。在家的僧團是以五戒爲基礎,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礎,再加上大衆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這在我們一般講,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約”。由一兩個人起草,然後在會議中大家討論,最後議決通過,住在道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常住公約中,也包括國家的法律。學佛必須要守規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夠奉公守法,這個團體就不會有爭論了。也就是說,團體中人人地位平等,並無特權階級。所以佛教的僧團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團體。

  第叁、“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場的建立是成就每一個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絕對不是逃避社會責任,到佛門裏討生活的。如果是這種觀念,那就完全錯了。接受十方供養如何能消!這個罪過是無量的,且要還債,佛在經中講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個道場,如每一個人有一個房間,或像現代生活富裕的地區,一個人還有個套房,這樣舒適的生活環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爲什麼呢?地藏經上講:“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人,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習氣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舉一動還像個樣子,規規矩矩的,還能守法。如果房門一關,沒人看到,就隨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盡失,成就困難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麼共住要怎麼住呢?睡通鋪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離開大衆,睡覺也得老老實實,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隨便,這是依衆靠衆的精意。所以寺院叢林,你到寮房(臥室、寢室)去看看,皆是通鋪,一個人一個鋪位,每個鋪蓋疊得整整齊齊的,像軍隊一樣;比軍隊還要嚴格,比軍隊的紀律還要好。住在道場,過這樣的生活,陶冶人的習氣,以戒、定、慧叁學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稱得上修行。在寺院叢林裏面,什麼人有一個寮房呢?當住持的、做執事的,因爲他的事務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衆一樣(大衆像學生一樣,那是非常規矩的)。執事要辦事,替大家服務的,他們才有個小房間。住持的房間叫“方丈”(方圓一丈),房間都很小,並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礙大衆的精修。還有年歲老的,也單獨有房間,生病的也單獨有房間。除了這些特殊的,皆是睡廣單(通鋪)。“身和同住”是這個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會,不用這個方法還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無诤”。這是說大家住在一起沒有诤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古人常講:“病從口入(怎麼會生病呢?喜歡吃東西、吃得不幹淨、吃得不衛生),禍從口出。”說話多,言多必失,有些時候,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就産生誤會,在無形當中,結了許許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後的果報。實在講,那是非常苦惱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訓我們,叫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言語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語,不說那是頂好的。我這一次在洛杉矶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參加日本的叁天禅學會,回來之後,說寒假他還要去參加。這個禅宗道場,是日本人建立的,現在那個和尚已經過世了,由他的美國弟子們繼續維持。其特色是進入道場就不准說話,每天的功課就是打坐。早晨,八點鍾開始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從七點半坐到九點半,其他什麼都沒有。叁天都不說話,人在那種地方,就會感覺輕松。叁天就是這樣坐,所以他坐得很歡喜,印象很好。這種道場的特色就是“口和無诤”。不准講話!還爭什麼呢?所以嚴格的道場裏,確實聽不到閑言語,真正的道場也沒雜心閑話、聊天這些事情。念佛的道場,二六時中,只聽到“阿彌陀佛”綿綿不斷,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場則咒聲不間斷。我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上師。我親近他叁年,從沒有見到他咒離開過口。他念咒不出聲,但是嘴唇微動,我們知道他在念咒,這叫金剛持,就是口動沒有聲音。無論在什麼時候,甚至接見客人時,他仍然持咒不斷。只有跟我們講話的時候停下來,話一說完,他的功夫馬上接上。這是我這麼多年來,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這麼一個。他心清淨,真的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我們向他請教問題,提出一個問題,他要觀察我們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講,他不是考慮,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講。他這種教學法,非常的特殊,兩個鍾點也許講叁、四句話。但是他的話,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讓你一生永遠不會忘記,而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做到“口和無诤”。所以淨土念佛堂裏面止語,不僅僅在佛七當中要這樣做,平時就要學,這樣對于自己的道業,絕對有好處。我們想要把煩惱舍掉,念佛叁昧早日成就,不用這個方法,就很難達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悅”。這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我們學佛,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假如學佛,學得不快樂,這一定有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是我們自己修行有了問題),不是違背了理論,就是方法用錯了;否則學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痛苦、煩惱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自在,這證明學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這個現象,你的功夫有了問題,這是自己要認真去檢討,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這個病根消除,我們就能夠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學是在生活中曆事練心。曆是經曆,就在日常生活上練心。練什麼心呢?練清淨心、練正知正見、練覺而不迷。所以真正學佛…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