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P9

  ..续本文上一页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怎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通。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位次(最高级的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因果,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善财,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不见佛,不能一天不读经。须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经是佛讲的,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理,使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或是行菩萨道时,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经里的一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早课是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训诲,有没有牢记?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给他听听,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他并没有知觉,你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一天还骗两次,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晓得有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都没有,这怎么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要看他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台湾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那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入教理,其次是教义,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那经典殊胜;都要能忍著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著「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