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P8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那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的受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是什么?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那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以他就叫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学史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蕅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了,这也是有了“师承”。

  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位必须要知道,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意识虚妄分别,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介绍给青年学生,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一个人的啊,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正断了之后,烦恼轻、智慧长;然后放你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学人跟一个老师,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一经,别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一本。五年之后,再看别的经,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都通达了。

  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教。从那里学起呢?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因任选“一部经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什么叫通呢?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到达顶点,就终止了。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没有办法再扩展,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世学开头好像是广学多闻,到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愿是佛指示给我们修学的程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末后的一段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但讲理论方法,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参学,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导他修学,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他的无上佛道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事实,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啊!想来想去,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为了这一桩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了这个,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大惑不解。为什么有此疑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萨…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