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P7

  ..续本文上一页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著我去呢?他说:“跟我去,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条?要守那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三界都有,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

  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那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头两愿,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著我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