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9

  ..續本文上一頁還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們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怎麼會連菩薩都不曉得呢?還在勸菩薩要“深信因果”!怎麼想也想不通。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裏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這才明白,華嚴會上登地的菩薩,一直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位次(最高級的法身大士),他們修什麼?他們修念佛法門。原來此處“因果”是專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也有許多菩薩聽佛講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賢、善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話。我讀華嚴、講華嚴,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可見得來實在是不容易。

  第叁句是“讀誦大乘”。這是菩薩善。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見佛,不能一天不讀經。須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經是佛講的,佛怎會要你念給他聽呢?我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念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道理,使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訓,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或是行菩薩道時,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換句話說,經裏的一切教訓,我們都要確實做到,讀經就有真實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課。早晚課怎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晚課是反省、是檢點,展開經典認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訓誨,有沒有牢記?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認真忏悔,改過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這就是早晚課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經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給他聽聽,自己起心動念則與經訓毫不相關。老實講自己面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他並沒有知覺,你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再騙他一次,豈不是罪大惡極!你要是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一天還騙兩次,還說有功德!唉!造罪不曉得有多重啊!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現在早晚課都是流于形式,一點內容都沒有,這怎麼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淨土宗的人,在過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彌陀經,叁遍往生咒,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課都一樣,這就是“專”。不可以念太多的經論,太多就雜了,就亂修了,就不是精進了。彌陀經文似淺而實深,最要信心清淨,則得實益。我講彌陀經疏鈔,現在是第叁遍,還沒講完。講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留了一套錄音帶。九十分鍾的錄音帶,叁百叁十五卷。也就是叁百叁十五天才講圓滿,所以彌陀經很難懂,太深了。我現在介紹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好懂,沒有彌陀經那麼深,彌陀經不要看他文字很淺顯,意思卻無限深廣。無量壽經的文字並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訓都很明顯、很清楚,我們學了就有用處。假如你工作很忙,無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們臺灣的道場、美國道場,我教他們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爲什麼?這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晚課念叁十二品至叁十七品。這裏是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斷惡、如何修善、如何存養。所講的教訓都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一定要牢記遵守,此六品經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行、解一樣。如是心一樣、願一樣、解一樣、行一樣,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這樣修淨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經,信、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都違背了,則念得再多也不相應。古人所謂天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爲什麼呢?有口無心,心願跟阿彌陀佛全不相應。朝暮課誦本是古人訂的,對當時修學有用;現代社會人事有很大的變化,有些經咒儀軌已經不適用了。再者,過去的人對課誦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現在我們念朝暮課本,不解其義,即不能提醒,也達不到反省的目標,只是唱誦而已。像兩、叁歲小孩唱歌,雖也字正腔圓,但不知其意,莫解所雲。我們若將課誦本唱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並沒聽進去,我們也白唱了,這是朝暮二課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誦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學綱領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佛門經論非常多,自己喜歡的,選一種就行了。選定之後一門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現代人缺乏耐心,我雖常講,因爲耐心有限,大家就不願做了。不得已將五年時間打個八折,打個六折,六折就是叁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沒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師門下十年,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叁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一部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依照順序一樣一樣的學,每一部都是很長的時間,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華嚴經,我聽李老師講畢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晉經六十卷,貞元四十卷,我都能體會了。法華、阿含、禅宗集等,雖沒學過也能明了。古人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那裏會有障礙呢。這個好處利益,是得力于老師的指導。這種教學法,不是學一部經,只會一部經;而是學一部經,一切經都會了,那才算是真的會了。孔子教學,學生若不能舉一反叁,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說學習要能夠觸類貫通。李炳南老師教導學生,他說:“聽經,不要聽語言,不要聽句子,要聽經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不會聽,就聽教義。“義”是什麼?義是一宗的理論。一個支派的理論,你能通達,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夠入教理,其次是教義,這都能貫一切法,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定、慧”叁學做起。換句話說,老師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來,不可見異思遷,要修忍辱波羅蜜,要有極大的耐心學習。若有人說:嘿!這法門不錯,那經典殊勝;都要能忍著不爲所動,暫時不聽、不看,都把它放在一邊,等自己智慧現前以後再來看。智慧不現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這就是修學成功的秘訣。

  以上說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學的。只有最後一句,佛教導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衆。所以後面一句就是“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都做到了,這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善的標准是有一定的。諸位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將來就得到一百次往返叁十叁天不墮惡道的果報,你就明白了,原來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間法講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夠了。小乘教裏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須叁福統統具足。所以我們讀經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們有沒有分呢?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標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觀經叁福,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不要說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從這裏學起。這是佛陀在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經文,講得特別詳細,希望我們多多的去讀、多多的去體會,盡量能夠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學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礎,才能談共修的基礎。如果不知道這個基礎,在一塊共修,沒有好處。若無共識、雜心閑話、彼此不和,還不如一個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條,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六和敬”。

  “叁福”是個人修行的基礎,“六和”是大衆共修的戒條,依然是基本的修學方法。佛法所說的僧團,是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爲之製定六條戒律,大衆皆遵守這六條戒,這就是佛法的僧團,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無論是出家團體,或是在家團體,都必須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裏,我們對于修學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衆共修的基礎。佛陀在世,確實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因此,爲許多不同見解的人,開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佛教宗派法門之多,就是因爲這個緣故而建立的。大衆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社會要能夠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夠和諧相處。唯有“和”才能夠把我們的見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漸拉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和”之後才有“平”,“平”之後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後才有“樂”啊。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個基礎。佛法重視“和敬”,世間法也重視“和”。孔夫子教導我們,就把這一個字列爲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你看!論語裏說:“禮之用,和爲貴。”我在前幾年,到北京參觀清朝的故宮,故宮裏有叁座主要的建築,我們中國人稱它爲“金銮殿”。實際上,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銮殿,而是寫著「太和殿”,太和殿後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後面叫“保和殿”。諸位想想它的命名,叁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統治國家呢?用“和”啊。傳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國了。如果他繼續維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還是大清帝國,中國人也不會受這麼多的苦難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塊聚會,一定要注意這一個字。

  世尊爲…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