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正說恰好相反。原因在那裏?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禍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著就講“智慧大圓滿”,大圓滿的智慧流出大圓滿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這樣才能夠幫助無盡的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第四句講“大般若光明雲”——圓滿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別在那裏?大般若經上講得很明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兩個名詞,我們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夠說明宇宙現象的這種智慧,叫做“智慧”;能夠斷煩惱、破無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斷無明煩惱,稱爲“根本智”。能夠解釋宇宙萬有現象,稱爲“後得智”。諸位要知道:“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裏生起來的。如果自己對于整個宇宙的大圓滿,你不能徹底證得,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修行人證得的是般若波羅蜜。像中國的禅宗不是單講六度裏的第五度——禅定波羅蜜,而是講“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就叫大家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可見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
般若、智慧;一個是講智慧之體,一個是講智慧之作用。一個是“無知”,一個是“無所不知”。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無知的般若才能夠斷煩惱、破無明。無明、煩惱破盡了,就證得自性的大圓滿,恢複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雲,它含有這麼深的意義。這兩種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學目的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智慧是從那裏來的呢?是我們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現在沒有了,到那裏去了呢?佛跟我們說是我們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覺悟,智慧就恢複了。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破迷,恢複我們本性本具的圓滿智慧?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禅定,在地藏經上稱爲“大叁昧光明雲”。“叁昧”是梵語,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爲修正。行爲,實在太多了,那能說得盡呢!所以佛法,把無量的行爲歸納爲叁大類:一、是身體所造作的身業行爲。二、是言語所造作的口業行爲。叁、是起心動念,意業行爲。行爲無論有多少,總不出這叁個範圍,所以叫“叁業行爲”。思想錯誤了、見解錯誤了、說話錯了、動作做錯了,這叫錯誤的行爲;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才是修行。叁業行爲的修正,是要以心爲主,禅宗講:“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心正,我們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學也學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從心地修起。叁昧就是“心定”。佛法講行門是無量無邊,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這許多方法、門道都是修定。千萬不要以爲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實那個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淨土宗“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觀”,止觀就是禅;密宗裏面“叁密相應”,相應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門裏用的名稱雖然不一樣,實際上所說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並無高下”,那一種方法我用得很習慣、用得很自在、很順利,我就用那個方法。佛法修學最要緊的,就是“一門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門,法門多就會産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念。“叁昧”是佛家修學的樞紐。戒、定、慧叁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從禅定中生出來的,這是自性本定,稱爲“大叁昧光明雲”。
十種光明雲,前面一半是講原理,後面一半是講原則。原理就是佛說法根據的原理,我們說出來了,後面講原則。第一、是“大吉祥光明雲”。吉祥是什麼意思?凡是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獲得了,這是“吉祥”;我不該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這是吉祥的一般定義。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理論,無論是現象,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萬事萬物的受用,也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這稱爲“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你應該享受的。你要是生到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也是你應當享受的。這是吉祥的本意。在這個地方佛應機說法,這就是最吉祥。佛說法,第一絕對不違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能違背。第二還要適合衆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淺的,講得太深,他聽不懂,這是枉然,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講得太淺,他聽起來沒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機契理”的說法,是最吉祥的。佛沒有白說,我們沒有白聽,真正得到真實利益,這是最吉祥,這是大吉祥,是圓滿的吉祥。
其次講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機契理,要適合衆生的根機。我們現前大衆,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些都是我們眼前希望得到的,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這些東西給我們,而要我們學佛,我們就會掉頭而去。爲什麼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說來生來世得大福報,這太渺茫了!什麼時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們自會相信將來有更大的福報,這才講得通啊!好像開花、結果一樣,現在花開得美好,我們才會相信將來果實一定結得好;若是現在花都不開,說將來會結好果實,我們當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後,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樣才能夠得到?“福德”是果報,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
佛教講“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才是真實的。你看諸佛成佛之後,他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爲什麼?因爲沒有福報不能度衆生。一個人會說法,大家看他沒有福,就不會相信他;他要是說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來的,別人見到很羨慕,自然就跟他學了。所以有智慧還要有福德才能度衆生。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叁學是屬于功德。這是佛法真正要教給我們的——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標准——我們要依靠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大歸依”。大歸依不是平常講的歸依佛、法、僧叁寶;大歸依是歸依大圓滿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叁寶。最後是“贊歎”,贊歎實在講就是教化衆生。贊歎自性圓滿的功德,贊歎自性無量的功德。佛教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要證得圓滿的自性。禅宗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大圓滿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學,皆以此爲目標,以此爲方向。
以上所說的,是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經文開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無量無邊的意趣,這裏略說十種(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這一段經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籠統念過,不曉得這裏面的密意。不僅是地藏經依此而說,佛所說無量無盡的經論,沒有一部不是從“大圓滿”流露而宣說出來。所以前五句是大圓滿的自性,後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圓滿的作用。這是佛陀教學的依據。像這樣的經文,在大乘經典裏,佛時常說,有時候用言語說;有時候用放光來表示。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知道這些,讀經就會很有味道了。
(二)大乘圓滿法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叁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長五谷、雜糧養活我們,我們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資源寶藏,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滿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圓滿,本來具足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般若,乃至無量的吉祥、無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說一切經論,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不但一切經皆是大圓滿,甚至于每一部經,字字都是大圓滿。諸位什麼時候能看出這個,那才知道其味無窮啊!“地藏經”主要是給我們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孝親尊師”。佛陀教育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傳授給他。所以“尊師重道”,才能成就學業。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孝道”就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裏開始。再將“大圓滿”擴展提升——我們孝親尊師,將孝敬發揚光大,孝敬一切衆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這就是“觀音”法門了。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沒有地藏那來的觀音!好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第一層樓那有第二層;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稱爲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所以第叁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從心所欲都不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普賢菩薩。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所以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爲什麼呢?普賢是心心大圓滿、願願大圓滿、行行大圓滿。如果這當中沒有真實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就不能圓滿。四大菩薩表現此義,代表大乘圓滿的佛法。所以要從地藏學孝敬,進而學習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願大行。
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一)叁福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佛的教法,無論他怎麼說法,都離不開大圓滿。換句話說,全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因此,法門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