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正说恰好相反。原因在那里?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著就讲“智慧大圆满”,大圆满的智慧流出大圆满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这样才能够帮助无尽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第四句讲“大般若光明云”——圆满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别在那里?大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两个名词,我们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万有现象,称为“后得智”。诸位要知道:“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自己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你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修行人证得的是般若波罗蜜。像中国的禅宗不是单讲六度里的第五度——禅定波罗蜜,而是讲“般若波罗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就叫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
般若、智慧;一个是讲智慧之体,一个是讲智慧之作用。一个是“无知”,一个是“无所不知”。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破无明。无明、烦恼破尽了,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云,它含有这么深的意义。这两种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学目的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智慧是从那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到那里去了呢?佛跟我们说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觉悟,智慧就恢复了。那么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禅定,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那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那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禅定就是了。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上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那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那个方法。佛法修学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
十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佛说法根据的原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是什么意思?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定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无论是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得太深,他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
其次讲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这些东西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大福报,这太渺茫了!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来有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像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们才会相信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你看诸佛成佛之后,他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大归依”。大归依不是平常讲的归依佛、法、僧三宝;大归依是归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是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
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边的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笼统念过,不晓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说,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没有一部不是从“大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圆满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二)大乘圆满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字字都是大圆满。诸位什么时候能看出这个,那才知道其味无穷啊!“地藏经”主要是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那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那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一)三福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是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他怎么说法,都离不开大圆满。换句话说,全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