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悭貪的障礙。有些老同修,對世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貪了,這是很難得;可是他貪佛法——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更換貪的對象啊!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貪心”還是在,這是錯誤的,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貪愛,貪愛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嗔恚。爲什麼會嗔恚呢?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煩惱,這“貪、嗔、疑”稱爲叁毒煩惱。“悭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爲什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爲什麼會墮地獄?嗔恚沒斷。爲什麼會變畜生?愚疑。什麼叫愚疑?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不能辨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疑”,不論他是有意無意。這叁毒煩惱是明心見性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禅宗祖師大德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心,遠離貪嗔疑,斷滅貪嗔疑,真心自然顯露,這就是從根本修。
合此身叁、口四、意叁,總稱十善業。我們都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但是這還不符合佛在經典裏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爲那個標准比這個還高,可見最低的標准我們已經不容易做到。臺灣這些年來,政府提倡選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呢?如果沒有具足這四條就很難說了。選出來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標准要守佛法這四條,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善的最低標准,不能不認真修學。
2.二乘福
叁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爲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得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爲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的儒學與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像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叁歸戒。叁歸戒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願意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從此修行有了標准,這個標准就是修正行爲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叁歸依”。叁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叁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叁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叁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惟恐後人對叁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叁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叁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叁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所以傳授叁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叁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叁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裏流轉輪回,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叁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裏稱爲“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汙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汙;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汙。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汙。這是心地的染汙。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汙,我們要從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叁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叁大要領(叁個標准)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叁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叁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正、淨”這叁個原則就是叁寶。叁寶是一而叁,叁而一。你想想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這是一而叁,叁而一。佛給我們開了叁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叁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來,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這叁個標准中,采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國大乘宗派裏,禅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屬于教下),像天臺宗、華嚴宗、叁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所以一而叁,叁而一。這許多宗派,在叁個標准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裏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叁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爲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裏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叁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叁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裏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叁歸依定要落實在生活裏。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叁寶,“佛”是毗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修學的榜樣——,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叁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