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6

  ..續本文上一頁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秘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爲之驚覺,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贊歎、非常喜歡!他講得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裏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叁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叁位。中國初祖,慧遠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爲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臺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叁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于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征佛法傳到美國。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叁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淨宗學會”于是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上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叁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准,這叫真正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叁寶。

  “住持叁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征叁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依靠。因此學佛的人,家裏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歸依自性佛——處世待人接物,定要覺而不迷。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忘掉,又迷惑顛倒啦!佛像提醒歸依的作用很大。我們供養佛像的功德,他的好處就在此。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歸依法才落實,這是“法寶”。“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就會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這是住持叁寶對于我們的功德利益。須知,歸依不是歸依某一位法師,法師只是僧團裏的一個代表,他把叁歸的意義、修學的綱要傳授給我們,使我們知道從今天起就要依覺、正、淨來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用什麼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用什麼手段,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雖然很多,目標卻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淨土絕不可毀謗禅、密諸宗。爲什麼呢?他走的門路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們坐車到此地來,他走路來此地,我們不能說他錯,因爲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自由選擇。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學來問我:“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都迷惑了,應該修那個好呢?”正好當時地上有個球,我指著球說:“佛教就像這個球一樣,你看球面上無量的點,就好像法門無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圓心。任何一點,只要直修,都能達到圓心,不必找第二點第叁點。古人說:“就路回家,何必繞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體都得到了。所以無論那一個法門,秘訣就是“專”。只要專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開慧、能證得大圓滿的自性,使自性完全開顯出來,所以住持叁寶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貢獻。出家人是僧寶,我們對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應尊敬。好的出家人,我們親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們敬而遠之。“遠”就是不要跟他學,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爲、形相給自己啓示、警惕,這才是真正歸依叁寶。所以“歸依叁寶”絕不是歸依一個人。如果說歸依一個人,問題就嚴重了。爲什麼呢?將來你的前途是墮阿鼻地獄。怎麼說墮阿鼻地獄?因爲僧團是團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僧團,雖然分布到盡法界,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這個世間的僧團好像是支部、分部。我們若是認定歸依某一法師,則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這就是“製造黨派,分化團體”,這個罪過就是“破和合僧”。戒經中說,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菩薩阿羅漢、破和合僧。如此說來,你不歸依還好,還不造這個罪業,這一歸依就破和合僧,這就不得了。還有要知道,歸依只有一次,不是見到甲法師就求受叁歸依,乙法師來又去受叁歸依,歸依好多法師,自己認爲了不起,這麼多法師保護我了。其實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也保不了你。只有歸依自性叁寶,那才叫真正諸佛護念,善神護佑。所以這觀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確,千萬不能錯。在我傳授叁歸的時候,若是已經歸依過而沒弄清楚,今天聽講明白了,從心裏回頭,依自性覺、正、淨,就是真正歸依。至于儀式不必另外舉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叁歸依傳授給你了。“受持叁歸”是入佛門最重要的一課,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嚴肅。若是真正接受了,學佛就從當下開始。

  接受叁歸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憶念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爲的標准。佛教修行方法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但是覺、正、淨叁門,明心見性的叁門,我們任修一門,修成了,則叁法門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各宗修學偏重不一。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具足衆戒”,“衆”是衆多;衆多的戒條裏,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叁僧殘;這是屬于戒,其他的全屬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叁歸戒(叁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臺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臺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叁歸五戒就像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叁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仔細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製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爲什麼要製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須知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衆生歡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衆生,使衆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製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律的法師太少了,幾乎沒…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