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悭贪的障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是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对象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在,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嗔恚。为什么会嗔恚呢?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烦恼,这“贪、嗔、疑”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饿鬼的业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嗔恚没断。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疑。什么叫愚疑?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疑”,不论他是有意无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贪嗔疑,断灭贪嗔疑,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了。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2.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归戒。三归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从此修行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归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两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归依,其实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不到一个依靠,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从开始归依起,一直到成佛,修…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