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識的“山”,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他能看到的也只有山的輪廓罷了!雖說“見”到“山”而知道“是山”,事實上所知的也只不過是“山”的浮光掠影。
然後,他爬上了山,在山上探索、觀察、深入山中,了解山、認識山。這時他見到的是許多的樹木、泥土、沙石、洞穴、蟲鳥、花草等;此時的他見山不是山,只因他“身在此山中—雖然是正在一步步地爬在山的“身上””,探察山的每一部分。身在山中的他,雖然知道眼前的草木、花草、一沙、一石,無一不是山的一部分,都是和合成一座山的因緣(元素),但又怎能說一棵樹或一粒石頭就是“山”?他真正“見”到了“山”的每一個細節,但這些細節卻不是“山”(整個“因緣和合”)。
最後,他下山了,再次遙指著高聳入雲的山峰告訴你:“那就是山。”然而,這一回,隨便你問個夠吧!他對于山的了解、認識,絕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爲,這些都來自于他的實地觀察啊!
這樣的“認清”,我們名之爲“覺悟”—發現、明白。朝向“覺悟”,是我們唯一的方向。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成長,就是走向“覺悟”。
怎樣“走向覺悟”呢?就是“實地觀察”。
有句話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在于問題本身。爲什麼呢?因爲形成問題的原因正是解開問題的樞鈕啊!有玩過“迷宮”遊戲的人,一定知道一個玩這個遊戲的秘訣:就是從“出口”倒過來走的話,會很快、很容易找到正確的途徑。所以,“從問題的本身去找答案”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秘訣。
那麼,現在就去觀察無常吧?觀察無常的變化如何生起,事物的演變到底如何?
第叁篇 超越無常
第七章 無常的自由氣息
⊙我希望現在大家對“無常、苦、無我”這叁個名詞多感到一點興趣,不要只是背誦別人的解釋就算了。自己要去認清永遠在和合改變的東西,都具有這叁種特質。如果不了解萬法的本質,就會把一切東西看成永恒的、有價值的、屬于自己的......這就好像要強迫改變某種東西的特質,其困難有如強迫火沒有熱一般,其結果既可笑又可悲。
—佛使比丘
所謂“超越無常”並不是要去改變無常的事實,使世間的事物變成“永恒不變”的;因爲這並不可能。“超越無常”更不是以想像、推理或邏輯來解釋、假設在這世間的種種事物之外,另有一種可以“永遠存在”、“永恒不變”的某種東西或者幻想得到“永生不死”的境界。
所謂“無常”也並非意昧著一切終將壞滅便什麼也不會存在。別忘了,只要有新的種子,就會有新芽的萌發;各種因緣不斷地轉變、改換它的組合方式,時聚時散,一切如此自然、自在;誰也不曾擁有它,也沒有誰曾被它擁有。一切都只是在正常、自然地無常變易著!
無常,充滿著自由的氣息;唯有洞察無常的人,才有更加自在的心靈。“超越無常”,意味的是:不要苦苦強要使一切變成“常”而不變的,並因此而被這徒勞無功的“工作”捆縛著,糾纏得沒有一點自由;超越無常,就是放開執著,坦然面對所有變遷!
◆說食不飽。說衣不暖
正如本章章首所引用的那段話:“我希望大家對“無常、苦、無我”這叁個名詞多感到一點興趣,不要只是背誦別人的解釋就算了。”雖然,上述叁個名詞,有些在本書中並沒有提到;不過,實際上,這叁個名詞的概念已經或多或少的被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思維、分析、照見存在于這世間的種種事物:包括你內在的心念或外在形形色色的物質......你也必定會發現這些“永遠在和合改變的東西,都具有這叁種特質。”
唐朝的寒山作過一首這樣的詩:
“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
飽吃須是飯,著衣方免寒;
不解審思量,只道求佛難,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頭看。”
整首詩若譯成簡單的白話就是:
“只是在嘴巴上一直講“吃飯”,這哪裏會讓一個人飽呢?
只是在口頭上一直說“衣服”,這哪兒會使一個人不冷呢?
要把飯吃進肚子裏,那才會飽;
要把衣服穿在身上,才可以保暖—
不懂得去審察、思量的人,
總是說要明白、覺悟世間的真相很難,
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內心,其中的喜、怒、哀、樂......種種狀態,便已經可以讓你發現、省悟世間的真相,獲得解脫煩惱的無上智慧了。
爲什麼要一直讓種種的欲望、要求,把你的注意力都轉移到短暫的官能刺激上面,就像是一個在外頭只顧著玩樂卻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樣呢?”
要想超越無常—擁有一顆自在的心靈,首先必須緊記:“說食不飽,說衣不暖”。別人口中所說的理論,縱使再精辟、透徹,那始終是別人的經驗之談。即使你把它的內容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背了下來,那又有什麼用呢?這些都不是你所真正知道的,說不定當你再次重複這些背誦而得的“佛論”時,你連自己正在“說”的是些什麼也不清楚呢!
背熟練功口訣的人,並不見得就有一身好武功;懂得講述駕駛的方法的人,不代表就會駕駛汽車啊!
要知道:一只可以把人話講得似模似樣的鹦鹉,始終還是不谙人語呢!
雖說如此,並不是說我們就不必參考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便冒冒然胡沖亂撞;如果亂搞一通的話,不免會四處碰壁而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剛開始牙牙學語時,未必真的能夠明白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含義。甚至有很多時候,只不過是在作一些毫無意義的模仿;然而,在反覆的模仿、學習、分辨、判斷中,漸漸地,我們才掌握了字、詞的含義,句子的構造、用法,語氣的運用......等。
可以說:“學習,是從聽和看等接受資訊的過程開始的”。因此,聆聽別人的經驗之談,學習他的行爲,不失爲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要注意的是:這只是開始的階段,不是永遠都逗留在模仿和依賴的層次裏。聽了、看了之後,我們應該進一步去實踐、體驗,通過經驗來證明、掌握,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唯有在完全掌握、熟識某件事物時,我們才可以說是已經“學會了!”
所以,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將直接從經典中去聆受世尊的教誨;聽聽佛陀—這位“覺悟者”對世間無常真相覺悟的“經驗之談”。我們選用的經典是“阿含經”。爲了盡量避免夾雜個人的思想、見解,一般上我們將先摘錄原經文,然後才做一些簡單的講述。
爲了使大家能夠以一種更正確的態度來學習,我們先來看看另一部經典—“羯臘摩經”裏提到的幾個原則—
◆正確的學習態度(羯臘摩經)
當時,羯臘摩族人,對于各宗各派的修行人所說的教義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因爲每一個修行者和宗教師都說他的教理是最好的、最圓滿、最究竟的。
甲沙門來,也是這樣講;乙沙門來也如此說;又有那一個傳教師或那一個人,會在陳述他的見解和“經驗談”時會不說他自己的話是對的;是可以被信任的呢?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是一件好事,但若萬一不但沒有使自己“解”除疑“惑”,反而增加迷惑,那豈不是白費工夫嗎?
于是,羯臘摩族人就跑去請示佛陀。看看他又有什麼話說—是不是又要自吹自擂、自誇自贊呢?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佛陀竟然這樣告訴他們:“羯臘摩族人,你們的迷茫、懷疑是正確的。你們不要只因爲它是—
1、口傳而來的;
2、傳統的;
3、大家都這麼說(風聞而來的);
4、基于它是出自一部具有權威性的宗教典籍;
5、基于有關的理論是合乎“邏輯”的;
6、基于個人的推論;
7、基于某件事情看起來“好像是真的一樣”;
8、基于個人揣測的意見;
9、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可能”;
10、基于如下的考慮:“這是我們的老師”,或“說這話的人是可信的”—就相信它是事實的。
因此,不論任何事情,我們都必須在仔細的觀察、分析、思考、求證之後,才接受並且肯定它的價值和功用。
對待本書所說的種種應當如是;對于任何一個宗教師、演講者亦複如是。對于自己的念頭、妄想,何嘗不應如是?分辨清楚:什麼是“需要”?什麼是“貪求”?什麼是“事實如此”?什麼是一廂情願的“癡心妄想”?
唯有這樣,才能做一個不被別人、不被任何事物的假相、謊言所欺騙,也不自欺欺人的“覺悟者”—一個清醒、明覺的人。
第八章 “看見”無常—開啓智慧的無常法門
⊙無論富或貧,年青或年老,人類或動物,沒有任何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的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中,每一件事都會曆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阿姜·查
所謂“無常法門”就是“關于世間無常真相的方法和門徑”,也就是“學習、觀察,以便對于世間的真相—無常變易,有所體認、覺悟的方法”。所以,“無常法門”也就是一切有關世間現象的知識和發現、觀察這種現象的方法。
首先,讓我們一起讀一段增一阿含經的經文:
一時,佛在毗舍離奈祇園中,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漸漸複在人中遊化。是時,世尊還願,觀毗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
“今觀毗舍離,更後不複觀;
亦複更不入,于是當別去。”
是時,毗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從世尊後,各各墮淚,自相謂曰:
“如來滅度將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
世尊告曰:
“止!止!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複與四部之衆,說此四事之教。雲何爲四?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一切行苦,是謂二法;一切行無我,是謂叁法;涅槃爲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衆生而說其義。......”
這段經文是說:
有一次,佛陀和五百個大比丘一起,正在毗舍離城中慢慢地走著。這時,佛陀回過頭來,望著毗舍離城,好一陣子後,說了下面這…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