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识的“山”,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他能看到的也只有山的轮廓罢了!虽说“见”到“山”而知道“是山”,事实上所知的也只不过是“山”的浮光掠影。
然后,他爬上了山,在山上探索、观察、深入山中,了解山、认识山。这时他见到的是许多的树木、泥土、沙石、洞穴、虫鸟、花草等;此时的他见山不是山,只因他“身在此山中—虽然是正在一步步地爬在山的“身上””,探察山的每一部分。身在山中的他,虽然知道眼前的草木、花草、一沙、一石,无一不是山的一部分,都是和合成一座山的因缘(元素),但又怎能说一棵树或一粒石头就是“山”?他真正“见”到了“山”的每一个细节,但这些细节却不是“山”(整个“因缘和合”)。
最后,他下山了,再次遥指著高耸入云的山峰告诉你:“那就是山。”然而,这一回,随便你问个够吧!他对于山的了解、认识,绝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为,这些都来自于他的实地观察啊!
这样的“认清”,我们名之为“觉悟”—发现、明白。朝向“觉悟”,是我们唯一的方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成长,就是走向“觉悟”。
怎样“走向觉悟”呢?就是“实地观察”。
有句话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于问题本身。为什么呢?因为形成问题的原因正是解开问题的枢钮啊!有玩过“迷宫”游戏的人,一定知道一个玩这个游戏的秘诀:就是从“出口”倒过来走的话,会很快、很容易找到正确的途径。所以,“从问题的本身去找答案”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秘诀。
那么,现在就去观察无常吧?观察无常的变化如何生起,事物的演变到底如何?
第三篇 超越无常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我希望现在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自己要去认清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如果不了解万法的本质,就会把一切东西看成永恒的、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这就好像要强迫改变某种东西的特质,其困难有如强迫火没有热一般,其结果既可笑又可悲。
—佛使比丘
所谓“超越无常”并不是要去改变无常的事实,使世间的事物变成“永恒不变”的;因为这并不可能。“超越无常”更不是以想像、推理或逻辑来解释、假设在这世间的种种事物之外,另有一种可以“永远存在”、“永恒不变”的某种东西或者幻想得到“永生不死”的境界。
所谓“无常”也并非意昧著一切终将坏灭便什么也不会存在。别忘了,只要有新的种子,就会有新芽的萌发;各种因缘不断地转变、改换它的组合方式,时聚时散,一切如此自然、自在;谁也不曾拥有它,也没有谁曾被它拥有。一切都只是在正常、自然地无常变易著!
无常,充满著自由的气息;唯有洞察无常的人,才有更加自在的心灵。“超越无常”,意味的是:不要苦苦强要使一切变成“常”而不变的,并因此而被这徒劳无功的“工作”捆缚著,纠缠得没有一点自由;超越无常,就是放开执著,坦然面对所有变迁!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正如本章章首所引用的那段话:“我希望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虽然,上述三个名词,有些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实际上,这三个名词的概念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地去观察、思维、分析、照见存在于这世间的种种事物:包括你内在的心念或外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你也必定会发现这些“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
唐朝的寒山作过一首这样的诗: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整首诗若译成简单的白话就是:
“只是在嘴巴上一直讲“吃饭”,这哪里会让一个人饱呢?
只是在口头上一直说“衣服”,这哪儿会使一个人不冷呢?
要把饭吃进肚子里,那才会饱;
要把衣服穿在身上,才可以保暖—
不懂得去审察、思量的人,
总是说要明白、觉悟世间的真相很难,
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其中的喜、怒、哀、乐......种种状态,便已经可以让你发现、省悟世间的真相,获得解脱烦恼的无上智慧了。
为什么要一直让种种的欲望、要求,把你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短暂的官能刺激上面,就像是一个在外头只顾著玩乐却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样呢?”
要想超越无常—拥有一颗自在的心灵,首先必须紧记:“说食不饱,说衣不暖”。别人口中所说的理论,纵使再精辟、透彻,那始终是别人的经验之谈。即使你把它的内容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些都不是你所真正知道的,说不定当你再次重复这些背诵而得的“佛论”时,你连自己正在“说”的是些什么也不清楚呢!
背熟练功口诀的人,并不见得就有一身好武功;懂得讲述驾驶的方法的人,不代表就会驾驶汽车啊!
要知道:一只可以把人话讲得似模似样的鹦鹉,始终还是不谙人语呢!
虽说如此,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参考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便冒冒然胡冲乱撞;如果乱搞一通的话,不免会四处碰壁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刚开始牙牙学语时,未必真的能够明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甚至有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作一些毫无意义的模仿;然而,在反覆的模仿、学习、分辨、判断中,渐渐地,我们才掌握了字、词的含义,句子的构造、用法,语气的运用......等。
可以说:“学习,是从听和看等接受资讯的过程开始的”。因此,聆听别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他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开始的阶段,不是永远都逗留在模仿和依赖的层次里。听了、看了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去实践、体验,通过经验来证明、掌握,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唯有在完全掌握、熟识某件事物时,我们才可以说是已经“学会了!”
所以,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直接从经典中去聆受世尊的教诲;听听佛陀—这位“觉悟者”对世间无常真相觉悟的“经验之谈”。我们选用的经典是“阿含经”。为了尽量避免夹杂个人的思想、见解,一般上我们将先摘录原经文,然后才做一些简单的讲述。
为了使大家能够以一种更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先来看看另一部经典—“羯腊摩经”里提到的几个原则—
◆正确的学习态度(羯腊摩经)
当时,羯腊摩族人,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行人所说的教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因为每一个修行者和宗教师都说他的教理是最好的、最圆满、最究竟的。
甲沙门来,也是这样讲;乙沙门来也如此说;又有那一个传教师或那一个人,会在陈述他的见解和“经验谈”时会不说他自己的话是对的;是可以被信任的呢?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是一件好事,但若万一不但没有使自己“解”除疑“惑”,反而增加迷惑,那岂不是白费工夫吗?
于是,羯腊摩族人就跑去请示佛陀。看看他又有什么话说—是不是又要自吹自擂、自夸自赞呢?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佛陀竟然这样告诉他们:“羯腊摩族人,你们的迷茫、怀疑是正确的。你们不要只因为它是—
1、口传而来的;
2、传统的;
3、大家都这么说(风闻而来的);
4、基于它是出自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宗教典籍;
5、基于有关的理论是合乎“逻辑”的;
6、基于个人的推论;
7、基于某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
8、基于个人揣测的意见;
9、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可能”;
10、基于如下的考虑:“这是我们的老师”,或“说这话的人是可信的”—就相信它是事实的。
因此,不论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在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求证之后,才接受并且肯定它的价值和功用。
对待本书所说的种种应当如是;对于任何一个宗教师、演讲者亦复如是。对于自己的念头、妄想,何尝不应如是?分辨清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贪求”?什么是“事实如此”?什么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
唯有这样,才能做一个不被别人、不被任何事物的假相、谎言所欺骗,也不自欺欺人的“觉悟者”—一个清醒、明觉的人。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无论富或贫,年青或年老,人类或动物,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的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中,每一件事都会历经变化和疏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阿姜·查
所谓“无常法门”就是“关于世间无常真相的方法和门径”,也就是“学习、观察,以便对于世间的真相—无常变易,有所体认、觉悟的方法”。所以,“无常法门”也就是一切有关世间现象的知识和发现、观察这种现象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一起读一段增一阿含经的经文:
一时,佛在毗舍离奈祇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复在人中游化。是时,世尊还愿,观毗舍离城,寻时便说此偈:
“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观;
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
是时,毗舍离城中人民,闻说此偈,普怀愁忧,从世尊后,各各堕泪,自相谓曰:
“如来灭度将在不久,世间当失光明。”
世尊告曰:
“止!止!诸人勿怀愁忧,应坏之物欲使不坏者,终无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亦复与四部之众,说此四事之教。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是谓三法;涅槃为灭尽,是谓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来当取灭度。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
这段经文是说:
有一次,佛陀和五百个大比丘一起,正在毗舍离城中慢慢地走著。这时,佛陀回过头来,望著毗舍离城,好一阵子后,说了下面这…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