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耳。」……
永元元年,敕僧局請叁十僧入華林園夏講。僧正(2)擬旻爲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荅曰:「此乃內潤法師,不能外益學士,非謂講者。」由是譽傳遐迩,名動京師。琅琊王仲寶、吳人張思光,學冠當時,清貞獨絕,並投分請,交申以缟帶。年立之後,頻事開解,蔚爲宗匠。九部(3)五時(4),若指諸掌。玄理伏難,坦然夷易。故缁素結轍,華鄙邀延。……
值齊曆橫流,道屬昏诐,時寵小人,世嫉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請入吳,*輪繼轉。勝幢屢建,皆隨根獲潤,有聞南北。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辇,天子禮接,下筵亟深睠悅,敕僧正慧超銜诏到房,欲屈與法寵、法雲、汝南、周舍等,入華林園道義。自茲已後,優位日隆。
六年製注《般若經》,以通大訓。朝貴皆思宏厥典,又請京邑五大法師,于五寺首講,以旻道居其右。乃眷帝情,深見(5)悅可(6),因請爲家僧,四事供給。又敕于惠輪殿講《勝蔓經》,帝自臨聽。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勰等叁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疾,後雖小閑,心猶忘誤,言語遲蹇。旻曰:「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午,如見此病,例無平複,講事盡矣。」乃修飾房內,隔立道場,日夜禮忏。後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各遣僚佐至都,表上延請。有敕給船仗資糧發遣,二郡迎候舟檝滿川,京師學士,雲隨霧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晉陵太守蔡撙,出侯門迎之,歎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監末年,下敕于莊嚴寺。建八座*輪,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旻最處後,衆徒彌盛。……
暨普通之後,先疾連發,彌懷退靜。夜還虎丘,人無知者,時蕭昂出守吳興,欲過山展禮,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旻曰:「吾山薮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颙隱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詣之,高臥牖下不與相見。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及蕭至,旻從後門而遁。其年皇太子,遣通事舍人何思澄,銜命致禮,贈以幾杖、爐奁、褥席、塵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使所在備禮發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于路增劇,未堪山寺,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良醫上藥,備于寺內。中使參候,相望馳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于寺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儲君嗟惋。敕以其月六日,窆于鍾山之開善墓所,喪事大小,隨由備辦。隱士陳留、阮孝緒,爲著墓志,弟子智學、惠慶等,建立叁碑。其二碑,皇太子湘東王,並爲製文,樹于墓側;征士何□,著文立于本寺。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所著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百有余卷流世。
注釋
(1)富春:今浙江富陽縣。
(2)僧正:又稱僧主,系統領教團並匡正僧尼行爲之僧官。
(3)九部:又作九分教、九部經,即把佛教經典分爲九個部類。
(4)五時:按釋迦牟尼說法之時間順序把佛法分爲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
(5)深見:猶言照見也。《漢書.師丹傳》:「深見天命,燭知聖德。」
(6)悅可:悅之而以爲可也。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昙鸾
譯文
釋昙鸾,或稱昙巒,姓氏不詳,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家住在五臺山附近,常聞神迹靈異之事,當時尚未立志向學,便登山尋訪,備觀遺迹,頗爲神異之事迹所感動,十幾歲便出家。勤奮好學,博覽內外典籍,對于「四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佛性學說尤爲愛好,頗有心得。後來在研讀《大集經》時,感覺到該經之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因而就爲該經作注。剛寫了一半多一點,就身染疾患,只好暫時擱筆,外出尋醫療治。到了汾州秦陵故址時,入城東門,仰首上望雲天,忽見天門洞開,六欲天界的殊勝景象,清楚曆曆在眼前。因見到天界之奇觀,疾患頓愈。擬繼續完成《大集經》之注解,但轉念一想,生命短促,人生無常,如果不獲長年,一切志願都將很難完成。素聞本草諸經,正是闡明長生之術的不死神仙,也曆代間出。不如前去修習這種道術,既獲長年,再崇弘佛法。
久聞江南陶弘景精通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遂決定前去拜他爲師。于大通年間到了梁朝,乃自報姓名,稱自己是從北方來的僧人,特來谒見。當時衙門曾懷疑他是從北方來的奸細,但經詳加盤問之後,發現他並沒有異常之處,便上奏皇帝。皇帝聞奏後便說:「他並非是前來刺探情報之奸細,可把他引入重雲殿。」遂從千迷道引入,當時,梁武帝先坐于殿中的繩床上,身穿袈娑,頭戴納帽。昙鸾到殿上後,四顧無人,只見有一高座座上安放拂塵位于正殿之中,旁無余座,便徑往升之,立佛性義,對梁武帝說:「大施主,佛性之義甚是深奧,貧道已略述其要,若有疑問,請即賜問。」其時,武帝隨即脫去納衣、帽子,與昙鸾數番論難,隨後便說:「今日已晚,明日再談吧。」昙鸾聽罷,從座上下來後,便從千迷道出去。該千迷道前後二十多個門,一般人不易辨認,但他徑直走去,竟無一錯誤,武帝極感驚歎說:「這條千迷道,向來進出不易。如何能一下子就走出去。而不迷路?」第二天一早,就把昙鸾引入太極殿,武帝親自下階迎接,問他所以到江南來的意圖。昙鸾說:「欲學佛法,但恨生命短促,故前來拜訪陶弘景,向他學習仙術,以求長生。」武帝說:「此陶弘景乃傲世隱士,朕曾多次征召他,但都遭到他的拒絕。」就讓昙鸾去拜訪陶弘景。
昙鸾先是遣書致意,……陶弘景早已聽到昙鸾大名,對他的到來甚表歡迎。等昙鸾到了茅山之後,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不久,陶弘景就把《仙經》十卷授予昙鸾。……
昙鸾攜帶《仙經》回到北魏後,就准備到名山去如法修煉。行至洛陽時,遇到印度來華僧人菩提留支。昙鸾就問菩提留支:「佛法中有否勝過此土《仙經》中修煉長生不死之法門嗎?」菩提留支聽後,很不高興地說:「這是什麼話!二者根本不可相提並論。此土哪裏有長生不死之法!爲人在世,即使能夠長壽,最終仍要輪回于叁界。」即把《觀無量壽經》授給昙鸾,並對他說:這是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也。」昙鸾聽了這一番教導後,遂把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專修淨土法門,並收了不少門徒,影響日廣,連魏主都稱他爲「神鸾」。敕住于並州大寺,後來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他時常到介山之陰聚衆念佛,後人稱該處爲「鸾公岩」。于北魏興和四年(公元五四二年)因疾圓寂于平遙山寺,世壽六十七。……皇上下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建造了磚塔並立有石碑,今並存焉。
昙鸾其人,精神器宇高遠,適應事機的變化,不勞神形去,行爲與事情皆能契合時機,善于調心練氣,生病時能觀因緣,名滿京都,成爲典範。著有《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他還撰有《禮淨土十二偈》,接續龍樹所造的偈頌後面,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泛流傳于世。曾自號爲「有魏玄簡大士」。
原典
釋昙鸾,或爲巒,未詳其氏,雁門(1)人也。家近五臺山,神迹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觌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外經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2)、佛性,彌所窮研。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醫療。行至汾州(3)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曆然齊覩,由斯疾愈。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閑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隱居者(4),方術所歸,廣博宏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雲:「北國虜僧昙鸾,故來奉谒。」時所司疑爲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觇國者,可引入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鸾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在殿中,傍無余座,徑往升之,豎佛性義。叁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關往複,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鸾從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余門,一無錯誤。帝極歎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鸾曰:「欲學佛法,恨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征不就。」任往造之。
鸾尋致書通問,……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遠意。……
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叁藏菩提留支,鸾往啓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從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叁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也。」鸾尋頂受,所赍仙方並火燒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宏廣。魏主重之,號爲神鸾焉。下敕令住並州(5)大寺。晚複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6)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鸾公岩是也。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磚塔,並爲立碑,今並存焉。
然鸾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爲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文注之。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于世,仍自號爲有魏玄簡大士雲。
注釋
(1)雁門:今山西代縣。
(2)四論:此指《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3)汾州:今山…
《唐高僧傳 3 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