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汾陽。
(4)陶隱居者:即陶弘景。
(5)井州: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流地區。
(6)介山:在今山西介休東南。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
譯文
釋慧晈,姓氏不詳,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西)人。學通內外典,博訓經律,住于嘉祥寺。春夏二季弘法,秋冬二季著述,撰有《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均流行于世。他不太滿意寶唱所撰之《名僧傳》,敘述內容上,有很多是隨著世俗走向的,遂另創體例,撰著《高僧傳》,共十四卷。在《高僧傳》的序言中,他說:「以往所撰僧傳,或者嫌僧人活動之繁雜廣泛,遂加以刪削,因而使得許多僧人的事迹都被遺漏了。或者認爲出家之上,處國賓王,不應高蹈隱遁,清高自遠,遂略而不收。豈知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爲賢。若此而不論,又有什麼值得記敘的呢!」又說:「前代所撰的許多僧錄、僧傳,多稱爲『名僧』。然而,名者,本是實之賓詞。若實行潛隱,則高而不名;若德寡而趨附時勢,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來就不是本傳所要收錄、記敘的;高而不名,則是本傳所要收錄之對象。故改以往之『名』字而易之以『高』字,稱之爲《高僧傳》。」傳成之後,體式完備,文義明晰,舉國傳閱,朝野敬重。後不知所終。
原典
釋慧皎,未詳氏族,會稽上虞(1)人。學通內外,博訓經律,住嘉祥寺。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世。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沈,因遂開例成廣,著《高僧傳》一十四卷。其序略雲:「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2)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爲賢,若此而不論,競何所紀!」又雲:「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若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傳成通國傳之,實爲龜鏡(3)。文義明約,即世崇重。後不知所終。
注釋
(1)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西。
(2)抗迹:謂極其高尚之行爲也。
(3)龜鏡:龜能蔔吉凶,鏡能別美惡,猶借鑒義。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
譯文
釋法朗,俗姓周,徐州沛郡(今江蘇沛縣)人。祖奉叔齊,任黃門侍郎青州刺史,其父曾任散騎常侍沛郡太守。法朗托生時,據說其母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在夢中對她說,身與空等,她醒之後,頓時覺得四體輕虛,有異常日。五辛雜味,一時俱斷。法朗在少年之時,就聰穎非凡,孝敬父母,意志節操堅決不移,采地雄霸六郡,氣蓋叁邊。年少從軍,早已經曆師旅行陣。修身節省,寵辱皆無法動搖其志。年紀很輕就隨徐子彥將軍北伐,門口放長戟,坐在大樹下休息。並說:「兵者凶器,身是苦因,欲海邪林,怎能覺悟?」在梁大通二年即他二十一歲時于青州入道,後遊學楊都,從大明寺寶志禅師修習禅法,兼從該寺彖律師修習律藏。又從南澗寺仙師研習《成實》,從竹澗寺靖公研習《毗昙》。其才智出衆,一時譽動京城。……
後又于北山止觀寺從僧诠法師學《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華嚴》、《大品》等經。于經、律、論叁藏均多所探究、研尋,頗有造詣,勤學有成。
陳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十一月,他奉敕入京駐錫興皇寺,講經弘法不斷,對于《華嚴》、《大品》及「四論」之義理頗多闡釋,發前人之所未發,多有新見。對于後人的缺失,也用通暢易懂的義理補充,聽他講經弘法者常多達千余人。……他講解前面之經論各二十多遍。在二十五年時間內,弘法不斷。他對于四部悉檀義之闡析及對龍樹一系思想的弘傳,在當時沒有人能同他相匹敵。陳太建十叁年(公元五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他于房中示寂,世壽七十五。該月二十八日,葬于江乘縣羅落裏攝山之西嶺。
起初,攝山僧诠受業于朗公,所修習者,以中觀學說爲主。若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清言?師徒隱避形迹于山林,體會禅法上又能彼此互相契合。到後來慧勇、智辯、法朗、慧布來山受業,佛法得以傳續。原先立誓不涉言表,及到後來,才開始演述。僧诠曾經說過:「佛法精義巧妙,了解就能實踐,不涉及語言诠釋。經曰:『執著我見的人,不與言經。深樂法要的人,不與言說。』良藥自有其妙用,不可妄施。」法朗遵從诠公教誨,未敢多言。待僧诠遷化之後,門下四大法師各擅威容,大弘佛法。慧勇居禅衆,智辯住長幹,法朗在興皇,慧布駐攝嶺,時人有「興皇伏虎朗,棲霞得意布,長幹領悟辯,禅衆文章勇」之譽。而此四法師中,聲名最大,影響最著者,莫過于法朗。而智辯注重得意領悟,倡定慧雙舉,所以他的講席間尚有禅者,此乃诠公之遺風矣。但其思想與法朗多有相違之處,以致評者常有排斥他的言論。慧布、慧勇詳見別傳。
原典
釋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1)沛人也。祖奉叔齊給事黃門侍郎(2)青州刺史,父神歸梁員外敵騎常侍(3)沛郡太守。朗托生之始,母曰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人懷,夢中如言,身與空等。既而覺寤,四體輕虛,有異恒日。五辛雜味,因此悉斷。爰在髫齓,卓出凡童,孝敬純備,志操貞立,家雄六郡(4),氣葢叁邊(5)。少習軍旅,早經行陣。儉約治身,寵辱無能移也。俄而假節甯遠將軍徐子彥北伐,門設長戟坐休大樹。惟曰:「兵者凶器,身曰苦因。欲海邪林,安能覺者?」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于青州入道,遊學楊都,就大明寺寶志禅師受諸禅法,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又受業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寺靖公《毗昙》。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衆。……
乃于此山止觀寺僧诠法師,(左冫右食)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並《華嚴》、《大品》等經,于即彌綸藏部,探赜幽微。義吐精新,詞含華冠。專門強學,課笃形心。可謂師逸功倍,于斯爲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奉敕入京住興皇寺,鎮講相續。所以《華嚴》、《大品》、四論文言,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略,朗皆指擿義理,征發詞致,故能言氣挺暢,清穆易曉,常衆千余。……闡前經論,各二十余遍。二十五載,流潤不絕。其閑興樹四部,兩宮*輪之華,當時莫偶。以太建十叁年歲在辛醜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房,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裏攝山之西嶺。
初,攝山僧诠受業朗公,玄旨所明,惟存中觀。自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頓迹幽林,禅味相得。及後四公往赴,叁業資承。爰初誓不涉言,及久乃爲敷演。故诠公命曰:「此法精妙,識者能行,無使出房,辄有開示。故經雲:『計我見者,莫說此經。深樂法者,不爲多說。』良由藥病有以,不可徒行。」朗等奉旨,無敢言厝。及诠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禀神略。勇居禅衆,辯住長幹,朗在興皇,布仍攝領。禅門宏敵,慧聲遐討,皆莫高于朗焉。然辯公勝業清明,定慧兩舉,故其講唱兼存禅衆,抑亦诠公之笃厲也。然其義體,時與朗違,故使興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布、勇兩公見于別紀。
注釋
(1)沛郡:今江蘇沛縣東。
(2)給事黃門侍郎:官職名,簡稱黃門侍郎,梁齊時隸屬于門下省。
(3)散騎常侍:官職名,宋齊時隸屬于集書省。
(4)六郡:指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5)叁邊:指幽州、並州、涼州,因其地都在邊疆,故稱叁邊。
陳攝山棲霞寺釋慧布
譯文
釋慧布,俗姓郝,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直率。十五歲時住在江北,家門軍將。當時經常有兵役,曾表示如果讓我率領五千兵馬去蕩平寇寨,難道不會成功嗎?衆人都甚嘉其志。十六歲時其兄亡故,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欲離俗出家,親戚朋友因知其有武略,全不同意。二十一歲才了卻出家之願望。落發之後,即往揚都從建初寺瓊法師學《成實論》,通曉假相和實相的道理,慧布覺得《成實論》的思想未能盡意,聽說僧诠法師在攝山止觀寺盛弘大乘法門,遐迩聞名,乃往攝山從僧诠學「叁論」
。從師受業者有數百人,皆爲當時特出的人才。對于叁論之玄旨奧義,他洞達幽微,意領神會,當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比,故有「得意布」之美譽,有人則稱他爲「思玄布」。僧诠在講經解論時,許多聽者對于其中有些義理似乎理解了,但于領悟上卻仍感迷惑。而在談論之時,常有人提問,請求釋疑,往往需要慧布出來解答。故當時佛教界流傳一種說法,曰:「诠公四友,所謂四句朗(即法朗)、領語辯(即智辯)、文章勇(即慧勇)、得意布(即慧布)。」其中慧布稱得意第一,此乃最高的贊譽。
後來,慧布潛心于《大品》,悟解大乘,調伏煩惱,收攝身心,梵行清淨。精勤于禅坐,遠離塵囂紛擾,端坐如木,誓不講說,以護持佛教爲時務。後來遊訪北邺,更進一步涉獵過去所未曾見聞的,于慧可禅師處,一經交談,便以言悟其意。慧可禅師曰:「法師所述,即是破除我見,沒有更甚于此的。」而後能完全了解綱宗,縱心于講席。後又遊學齊國,寫章疏六(左馬右犬,攜回江南,送予法朗,讓其講說。因原來所寫章疏有所遺漏,又重回齊國,補全所缺漏者,又帶回交予法朗法師。慧布本人則除衣缽之外,一無所蓄,專心慧悟,獨止松林。超然世外,學者欣慕。
慧布曾經造訪慧思禅師,與之談論佛法大義,忘餐廢寢,毫無倦意。慧思以鐵如意擊打案幾,曰:「萬裏空矣,無此智者。」坐中千余人同聲歎悅。又與邈禅師論義,往返叁日,接連不絕。邈禅師對其超群慧悟,極表贊歎。慧布雖有超人之慧悟,但向來卑身節行,不到處炫耀。梁侯景之亂時,天災人禍,一時並至,慧布曾連續叁日沒吃上飯,至第四天,有人送食物給他,而似有豬肉之味,雖饑腸辘…
《唐高僧傳 3 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