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
譯文
佛陀禅師,漢地稱覺者,本天竺人。其學崇尚靜修,注重止觀。曾結交六個道友,相隨學道修行。其中五人已證道果,只有佛陀未有成就。遂發奮修行,勤苦勵節,兢兢業業,堅持不懈。其得道之道友就對他說:「修道須藉助機緣,機緣一到,自然有成,不必如此執意追求。你于漢地有大機緣,所度兩個弟子,將對漢地佛教産生巨大影響。」佛陀聽從了道友之勸告,遂遊曆諸國,最後到了北魏北臺之恒安。當時魏孝文皇帝崇敬佛法,對他禮遇有加,另外設立禅林,鑿石爲塔,結集徒衆修習禅定。一切費用,由國家資給。他潛心修行,多有異于常人。
恒安城內有一姓康的大戶,家財萬貫,他又崇信佛法,爲佛陀另造別院。他常居住于此別院內專志修行。有一小兒從門隙內見裏面炎火熾烈,就報告院主。院主遂率全家前去觀看,卻一無所見。他幽微玄妙的修行,可見一斑,識者以爲此是他得道的象征。
後來隨帝南遷,定都洛陽,又設立靜院,讓他居住。但他性喜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南嶽,高謝人世。皇上又敕于少室山爲之造寺,亦即今之少林寺也。自此之後,四方學衆聞名而至,往少室山向他參學者常數百人。授課精要,濟人頗多,他曾告訴徒衆曰:「此少林寺別有靈祇護佑,一經建立之後,將曆久不衰。」此後,到嵩嶽去參訪遊學的人更多,少林寺也日愈昌盛,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雖屢發饑荒,但少林寺卻一直很興盛、發達。可見佛陀所說不謬。
後來,佛陀禅師又到洛陽,將度化有緣之人。當時有一個小孩,名叫慧光,才十二歲,在天街之欄杆上反踢毽子,一連踢五百下,許多人都在那裏圍觀,佛陀見後,也甚感奇異說:「此小兒毽子踢得這麼好,若修學佛法,必定也會出類拔萃。」很想度化他,就用拐杖打他的頭,小孩被打就叫了起來,其聲音宏亮、清脆,佛陀一聽,知是道器,就問他可願意出家,慧光曰:「出家正是我之本願。」佛陀遂度化之,後來果真成爲一位得道高僧。其事迹另見別傳。
後來,佛陀禅師又令弟子道房度化沙門僧稠,教他修習禅定。佛陀行化東土,唯此僧稠與慧光稱得上是得道之賢弟子。到了晚年,佛陀便不再參預佛界之事,讓諸弟子自己修行,他自己則單獨移住別處。曾感得一善神,常隨衛護,佛陀常設食祠飨之。臨終時,他親手在房門之壁上畫了一幅神像,至今猶存。
原典
佛陀禅師,此雲覺者,本天竺人。學務靜攝,志在觀方。結友六人,相隨業道。五僧證果,唯佛陀無獲。遂勤苦勵節,如救身衣,進退惟咎,莫知投厝。時得道友曰:「修道籍機,時來便克,非可斯須徒爲虛死。卿于震旦,特是別緣,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從之,遊曆諸國,遂至魏北臺之恒安焉。時值孝文敬隆誠至,別設禅林,鑿石爲龛,結徒定念。國家資供,倍加余部。而征應潛著,皆異之非常人也。
恒安城內康家,資財百萬,崇重佛法,爲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遵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合家總萃,都無所見。其通微玄,觀斯例衆也。識者驗以爲得道矣。
後隨帝南遷,定都伊洛,複設靜院,敕以處之。而性愛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嵩嶽,高謝人世。有敕就少室山爲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處,四海息心之俦,聞風響會者,衆恒數百。笃課出要,成濟極焉。時或告衆曰:「此少林精舍,別有靈祇衛護,一立已後,終無事乏。」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廪豐溢,沿彼至今,將二百載,雖荒薦頻繁,而寺業充實,遠用比之,佛陀無謬傳矣。
時又入洛,將度有緣。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衆人諠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道業亦應無味。」意欲引度,權以杖打頭,聲響清徹。既善聲論,知堪法器。乃問能出家否?光曰:「固其本懷耳。」遂度之。解冠終古,具如別傳。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教其定業。自化行東夏,唯此兩賢,得道記之。諒有深疑,年漸遲暮,不預僧倫。委諸學徒,自相成業。躬移寺外別處零房,感一善神,常隨影護,亦令設食而祠飨之。後報欲終,在房門之壁手畫神像,于今尚存。
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磨
譯文
菩提達磨,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從小聰穎機敏,悟性超人,立志弘揚大乘。後精通定學,造詣高深。因可憐此邊地但以法相引導,南北朝時從海路來到中土,先抵廣州,後到金陵,曾與梁武帝談論佛法,因不投緣,遂渡江至北魏。所到之處,都向人傳授禅法定學。當時中國佛教界,盛行講經說法,聽說達磨傳授禅法定學,都頗感詫異,並屢遭譏諷。
當時有兩個沙門,一叫道育,一叫慧可,雖是年輕後學,但銳志大乘,愛好禅法,自從遇到達磨後,知道碰到良師,遂師事之。在四、五年的時間內,他們跟隨左右,誠心侍候,達磨感其真誠,遂授以大乘安心之法:安心(理入)、發行(行入)、順物、方便。並對他們說,佛法雖然浩瀚廣博,但最根本的有兩種:一曰「理入」、一曰「行入」。
藉教悟宗,深信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只是由于客塵煩惱所障礙,不能洞見佛性。舍僞歸真,凝住壁觀,則無自無他,凡聖等同,堅住不移,更不隨于他教,此即與道冥符,寂然無爲,這就是「理入」。
所謂「行入」者,主要是教法的實踐,萬行皆容攝其中。其中有「四行」:一曰「報怨行」,亦即修道之人,若受苦時,應當把它看成是自己過去世舍本逐末,多起愛憎諸惡業所致,現在世雖然無做惡業,但因過去世之惡業報應,遂有眼前諸苦,因之現在甘心忍受各種苦難,毫無怨恨之意。此正如經上所說的:「蒙受苦難,卻能處之泰然,皆因了達叁世因緣果報。」此心生起時,即能與理相應,體冤而能進道也。二曰「隨緣行」,亦即衆生本來無我,皆由昔業所致,一切苦樂,皆從緣生。縱有榮譽勝報等事,也都是過去世諸善業,今日方才得受。緣盡之後,一切還歸于無,何喜之有?一切榮辱得失,皆任運隨緣,心無增減,八風不動于心,舉止合乎于道,這就是「隨緣行」。叁曰「無所求行」,亦即世俗之人,長期執迷不悟,處處貪求執著,此即是「求」。修道之人,能體悟真理,與世俗之人相反,安心于無爲,此即是「無所求」。一味追求執著,因叁界皆苦,豈能有樂?因此經雲:「有所貪求的人,必苦難不斷;無所貪求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法樂。」四曰「稱法行」,亦即性淨之理。此法空而無相,無染無著,修道之人,應當稱法而行,不染不著,自利利他,此爲「稱法行」。達磨在漢地大弘此法,識真之上,紛紛歸依信奉之,記錄其言語,流行于世。
菩提達磨自稱一百五十多歲,以遊化弘法爲務,後不知所終。
原典
菩提達磨,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疎朋,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禅教。于時合國盛宏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
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後,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五載,給供谘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僞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爲,名理入也。
行人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經雲:「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于法也。叁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叁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磨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語,卷流于世。
自言年一百五十余歲,遊化爲務,不測于終。
齊邺中釋僧可
譯文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陽汜水鎮》人。精通中國古代詩書典籍,博覽佛典,後至京城,注重悟解,崇尚默照,這與當時佛教界之注重講經說法很不相同,遂招致一些人的非議。但至真之法終究是會得到弘揚的。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磨在嵩洛一帶遊化,慧可對他的禅學思想十分推崇,遂禮他爲師,跟從他學道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慧出神心,悟解出衆,又肯實在學習。達磨滅度後,他在嵩洛一帶晦迹韬光,潛心修道。但因早年名馳京畿,四方學士紛紛前來問道參學,請求師範。慧可乃隨時爲學衆開示心要,因而聲譽日隆,自然名滿天下。
天平初年北遊至邺都一帶,大弘禅法。當時一些滯文守義之徒,非議疊出。有一個法號叫道恒的禅師,在邺都一帶很有影響,門下有徒衆千余人,他指斥慧可之禅法是「魔語」,並派精明弟子到慧可處,欲同他論辯。可是他們一聽慧可說法,便泰然心服,悲感滿懷,且再也不想回去了。道恒又重派其它的弟子前往,但所有去的人,都再也不回去了。後來,道恒遇到那些離他而去的弟子時,就問他們:「我費了不少的心血開你等眼目,你們爲什麼背離師門呢?」諸位弟子答道:「我等眼目本來自正,因師致邪耳。」道恒因此更加怨恨慧可,便橫加誹謗,並賄賂官府,欲加害于慧可。……
由于在邺都受到迫害,慧可遂流離至邺衛(今安陽、汲縣)一帶。因居無定所,加之其道較爲玄奧,故沒有多少隨從弟子。當時,有一位姓向的居士,平素喜歡幽棲木食,遁迹林野,很推崇慧可之禅法,天保初年向慧…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