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4 習禅▪P4

  ..續本文上一頁,過此已後必事遠遊。」又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值一佳所,林泉竦淨,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賊斬吾首,由此命終,有全身也。佥共尋覓,乃得枯體一聚。又下細尋,便獲髅骨。思得而頂之,爲起勝塔,報昔恩也。故其往往傳事驗如合契,其類非一。

  自陳世心學莫不歸宗,大乘經論鎮長講悟,故使山門告集,日積高名。致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思北僧,受齊國募,掘破南嶽。敕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日更進,乃有小蜂來螫思額,尋有大蜂齧殺小者,銜首思前飛揚而去。陳主具問,不以介意。不久謀罔一人暴死,二爲猘狗齧死。蜂相所征,于是驗矣。敕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棲玄寺。

  嘗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汙。僧正慧暠與諸學徒,相逢于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觐,在道念言:吳儀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將行致敬,便語威曰:「欲見犀枕,可往視之。」又于一日忽有聲告:「灑掃庭宇,聖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思到。威懷仰之,言于道俗。故貴賤皁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給送別江渚。思雲:「寄于南嶽止十年耳,年滿當移,不識其旨。」

  及還山舍,每年陳主叁信參勞,供填衆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诃責,聞者寒心。告衆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18)、般舟(19)、念佛叁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衆斂念,泯然命盡。小僧靈辯,見氣乃絕,號吼大叫。思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衆聖□然,相迎極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人出去!」因更攝心谛坐。至盡,鹹聞異香滿于室內,頂燠身煗顔色如常,即陳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同符矣。春秋六十有四。

  自江東佛法宏重義門,至于禅法,蓋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理義,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禅宗罕不承緒。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斜,牛象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回心不覺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讷于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則艾納用犯風霜。

  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南嶽慈行可歸。余嘗參傳譯,屢覩梵經討問所被法夾,至今都無蠶服,縱加受法,不雲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蠶綿作衣,准律結科,斬舍定矣。約情貪附,何由縱之?思所獨斷,高遵聖檢。凡所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造《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诤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禅要》、《叁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于世。

  注釋

  (1)武津:今河南上蔡。

  (2)練若:又作阿蘭若、蘭若、阿練若等,意譯爲寂靜處,原指出家人修行處所,後成爲寺院之

  通稱。

  (3)清衆:指出家教團或于叢林修行大衆。

  (4)羯磨法:羯磨意譯爲業、辦事等。羯磨之內容包含法、事、人、界四種,簡稱羯磨四法。羯磨法即羯摩之作法。

  (5)龍華:又稱龍華叁會,指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道之叁會說法。

  (6)八觸:指即得初禅定時,身中所生之八種感觸:動觸、癢觸、輕觸、重觸、冷觸、暖觸、澀觸、滑觸。欲得初禅定時,四大狂發,不明此相者,聚起警懼,以爲發病,馳回不已,遂亂血道,成爲狂氣。

  (7)受歲:比丘于夏季叁月間安居修學,安居竟增一法臘,謂之受歲。

  (8)法華叁昧:又作法華忏法、法華忏,即依據《法華經》及《觀普賢經》而修之法,以叁七日爲一期,行道誦經,或行或立或坐,思惟谛觀中道實相之理。

  (9)十六特勝:又作十六勝行,爲數息觀中最爲殊勝之十六種觀法。

  (10)高骛:高飛。

  (11)前賢:前代之聖賢哲人。

  (12)光州:今河南光山。

  (13)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14)十地:佛教修行之階位,有叁乘十地與大乘菩薩十地之分。

  (15)十信: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

  (16)初依:大乘諸師對四依菩薩與大乘修行階位之配列,有多種說法,如《法華玄義》卷五上載,五品、十信之人爲初依,十住之人爲二依,十行、十回向之人爲叁依,十地等覺之人爲四依。

  (17)密藏:說法有二,一指秘密教法。二指屬于密教之經、律、論叁藏聖典。

  (18)法華:即法華叁昧,見注(8)。

  (19)般舟:即般舟叁昧,在一定期間(七日至九十日)內,修行叁昧,得見諸佛。據《般舟贊》載,以十日爲一期,常行無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須經行,不得休息,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隋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顗

  譯文

  釋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祖籍颍川(今河南許昌),晉代移居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是梁散騎將軍益陽公起祖之第二子。其母徐氏,曾夢見香煙五彩缭繞在懷,欲拂去之,只聽見有人說:「此乃宿世因緣,寄托王道,福德自至,怎麼要把它拂走呢?」又連續叁次夢見自己吞食白鼠,她頗感奇怪,遂去占蔔。占蔔師告訴她:「此乃白龍之兆也。」等到她臨産智顗那一天夜晚,滿室通明,一直到第二天夜裏,其光乃息。全家大喜,殺豬宰雞,以表慶賀。不料火燒不著,湯燒不熱,宰牲慶賀之事很不順利。忽然有二個僧人前來扣門,一見他家人就說:「善哉!善哉!此乃小兒德重所致,日後必定出家爲僧。」說完之後就隱身而去,家人及衆賓客都十分詫異。由于智顗出生時有各種異瑞,故鄰裏都稱之爲「王道」以及兼用後來的瑞相又稱爲「光道」。

  智顗眼有重瞳(據載,中國古代的許多聖人都眼有重瞳),父母親怕此異相招來是非,故刻意掩飾,但終爲外人知道了。他從小時起就臥則合掌,坐必面朝西。稍大之後,從不亂吃食物,每見佛像必定禮拜,每一遇到僧人,都十分恭敬,七歲時喜愛到寺院裏去,一些僧人見他情趣、愛好非同一般,都很驚訝其情志,遂教他念誦《普門品》,沒料到他只讀了一遍就會背誦了,父母親怕他離俗出家,就不讓他再念誦了。自此之後,他甚感惆怅。後來,他又自通佛教文句,若不是宿植德本,何能至此?

  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動亂,他北至硖州,寄居于舅舅家。他悟性日增,儀容舉止溫良恭謹,遂尋訪名師,很想脫離塵俗。十八歲時,果然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法緒授予十戒道品律儀。後來,他又往北參訪慧曠律師,得到慧曠律師的許多指點。之後,又隱居于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及《普賢觀》等,不至二旬時間,叁部經典已經讀得精熟。又往光州大蘇山參訪慧思禅師,從他學心觀。慧思曾受道于就法師,就法師則曾受業于最法師,這叁位禅師,都不知智顗未來竟成爲佛門一代大師。

  慧思經常慨歎道:「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即示普賢道場,爲他說四安樂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華叁昧」,才修了叁個晚上,當他讀誦至〈藥王品〉之「心緣苦行,是真精進」句時,便豁然開悟,見其師意思在靈鸶山之七寶淨土上,聽佛說法。後來,慧思對他說:「不是你就不會感應,不是我也不會印證,你所進入的禅定正是法華叁昧前之方便。」智顗後來又到熙州白沙山,像以前那樣進入禅觀,于經有疑難處,立即見其師慧思前來爲

  他披釋。後來,慧思常令智顗代他講說,聽他講解的人都十分歎服他的睿智和辯才。智顗在講解經論過程中,除了于叁定叁觀不甚精通,需要向慧思請教外,其余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有一次,慧思手執如意,在座中聽智顗講解,就對衆學徒說:「這智顗于義理方面確實造詣頗深,所遺憾的是其定力不足。」後來,智顗又下決心向其師學習禅觀,並大有長進,名聞遐迩。待到學成之後,欲辭別師父另往他處時,慧思對他說:「你與陳國大有機緣,到那裏之後必獲大利益。」

  慧思到南嶽後,智顗便前往金陵。他與法喜等叁十多人在瓦官寺弘揚禅法。仆射徐陵、尚書毛喜等,都是一些學統儒釋達官顯貴,對智顗都十分崇敬,經常去聽智顗講經,向他學習禅法。受到慧思宏道所感,當時江南的一些名僧大德,如長千寺的智辯,延入宗熙;天宮寺的僧晃請居佛窟。智顗隨機即動,立即開悟。白馬寺的警韶,乃至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也都很欽敬智顗,或改換門庭,或率領徒衆,前去向智顗問道參禅。當時有一位法號叫慧榮的法師,住在莊嚴寺,在吳越一帶很有影響,口若懸河,世稱義虎。他聽說智顗在那一帶說法,就前去聽講,並于會中提問诘難。兩人經過幾番論難,所論問題確實都比較深奧,一時間慧榮便得意非常,揚眉舞扇,不意之中,扇子落地。智顗就趁機對慧榮說:「禅定之力,是不可問難的。」其時沙門法歲就拍著慧榮之肩說:「從來之義龍,今卻成伏鹿。扇子既已落地,又用什麼以遮羞呢?」慧榮答道:「雖然這一次我因輕敵失態,但仍不可小視。」智顗在那一段時間連續講了八周《大智度論》,四方學士,紛紛前來聆聽。後來他又闡揚禅法,以清心田。

  智顗在日常言談之中,常透露出向往山林之意。遂夢見一座山,山巒疊嶂,雲霧缭繞,其側滄海無垠。又見一個僧人搖手伸臂,來到山下,挽著智顗之手臂,引他上山。智顗就把自己所夢告訴門人,門人都說:「此乃是會稽之天臺山也,曾經住過許多聖賢,過去之僧光、道猷、法蘭、昙密乃至晉、宋許多名僧大德。都曾在此地居住過。」因此就…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5 明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