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此已后必事远游。」又曰:「吾前世时曾履此处。」巡至衡阳,值一佳所,林泉竦净,见者悦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获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岩下,吾此坐禅,贼斩吾首,由此命终,有全身也。佥共寻觅,乃得枯体一聚。又下细寻,便获髅骨。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报昔恩也。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诬思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敕使至山,见两虎咆愤,惊骇而退。数日更进,乃有小蜂来螫思额,寻有大蜂啮杀小者,衔首思前飞扬而去。陈主具问,不以介意。不久谋罔一人暴死,二为猘狗啮死。蜂相所征,于是验矣。敕承灵应,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暠与诸学徒,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目,道俗倾仰。大都督吴明彻,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别将夏侯孝威,往寺礼觐,在道念言:吴仪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见?比至思所,将行致敬,便语威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又于一日忽有声告:「洒扫庭宇,圣人寻至。」即如其语,须臾思到。威怀仰之,言于道俗。故贵贱皁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给送别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告众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18)、般舟(19)、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泯然命尽。小僧灵辩,见气乃绝,号吼大叫。思便开目曰:「汝是恶魔!我将欲去,众圣□然,相迎极多。论受生处,何意惊动,妨乱吾耶!痴人出去!」因更摄心谛坐。至尽,咸闻异香满于室内,顶燠身煗颜色如常,即陈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验十年宛同符矣。春秋六十有四。
自江东佛法宏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理义,夜便思择。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宗罕不承绪。然而身相挺特,能自胜持,不倚不斜,牛象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见者回心不觉倾伏。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加以布,寒则艾纳用犯风霜。
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唯斯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译,屡覩梵经讨问所被法夹,至今都无蚕服,纵加受法,不云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检。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造《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注释
(1)武津:今河南上蔡。
(2)练若:又作阿兰若、兰若、阿练若等,意译为寂静处,原指出家人修行处所,后成为寺院之
通称。
(3)清众:指出家教团或于丛林修行大众。
(4)羯磨法:羯磨意译为业、办事等。羯磨之内容包含法、事、人、界四种,简称羯磨四法。羯磨法即羯摩之作法。
(5)龙华:又称龙华三会,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
(6)八触:指即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动触、痒触、轻触、重触、冷触、暖触、涩触、滑触。欲得初禅定时,四大狂发,不明此相者,聚起警惧,以为发病,驰回不已,遂乱血道,成为狂气。
(7)受岁:比丘于夏季三月间安居修学,安居竟增一法腊,谓之受岁。
(8)法华三昧:又作法华忏法、法华忏,即依据《法华经》及《观普贤经》而修之法,以三七日为一期,行道诵经,或行或立或坐,思惟谛观中道实相之理。
(9)十六特胜:又作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
(10)高骛:高飞。
(11)前贤:前代之圣贤哲人。
(12)光州:今河南光山。
(13)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14)十地:佛教修行之阶位,有三乘十地与大乘菩萨十地之分。
(15)十信: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
(16)初依:大乘诸师对四依菩萨与大乘修行阶位之配列,有多种说法,如《法华玄义》卷五上载,五品、十信之人为初依,十住之人为二依,十行、十回向之人为三依,十地等觉之人为四依。
(17)密藏:说法有二,一指秘密教法。二指属于密教之经、律、论三藏圣典。
(18)法华:即法华三昧,见注(8)。
(19)般舟:即般舟三昧,在一定期间(七日至九十日)内,修行三昧,得见诸佛。据《般舟赞》载,以十日为一期,常行无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不得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
译文
释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晋代移居荆州华容(今湖南华容县》,是梁散骑将军益阳公起祖之第二子。其母徐氏,曾梦见香烟五彩缭绕在怀,欲拂去之,只听见有人说:「此乃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怎么要把它拂走呢?」又连续三次梦见自己吞食白鼠,她颇感奇怪,遂去占卜。占卜师告诉她:「此乃白龙之兆也。」等到她临产智顗那一天夜晚,满室通明,一直到第二天夜里,其光乃息。全家大喜,杀猪宰鸡,以表庆贺。不料火烧不着,汤烧不热,宰牲庆贺之事很不顺利。忽然有二个僧人前来扣门,一见他家人就说:「善哉!善哉!此乃小儿德重所致,日后必定出家为僧。」说完之后就隐身而去,家人及众宾客都十分诧异。由于智顗出生时有各种异瑞,故邻里都称之为「王道」以及兼用后来的瑞相又称为「光道」。
智顗眼有重瞳(据载,中国古代的许多圣人都眼有重瞳),父母亲怕此异相招来是非,故刻意掩饰,但终为外人知道了。他从小时起就卧则合掌,坐必面朝西。稍大之后,从不乱吃食物,每见佛像必定礼拜,每一遇到僧人,都十分恭敬,七岁时喜爱到寺院里去,一些僧人见他情趣、爱好非同一般,都很惊讶其情志,遂教他念诵《普门品》,没料到他只读了一遍就会背诵了,父母亲怕他离俗出家,就不让他再念诵了。自此之后,他甚感惆怅。后来,他又自通佛教文句,若不是宿植德本,何能至此?
十五岁时,正值梁末动乱,他北至硖州,寄居于舅舅家。他悟性日增,仪容举止温良恭谨,遂寻访名师,很想脱离尘俗。十八岁时,果然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法绪授予十戒道品律仪。后来,他又往北参访慧旷律师,得到慧旷律师的许多指点。之后,又隐居于大贤山读诵《法华经》、《无量义》及《普贤观》等,不至二旬时间,三部经典已经读得精熟。又往光州大苏山参访慧思禅师,从他学心观。慧思曾受道于就法师,就法师则曾受业于最法师,这三位禅师,都不知智顗未来竟成为佛门一代大师。
慧思经常慨叹道:「过去在灵山同听《法华经》,宿缘所致,现又重聚矣。」即示普贤道场,为他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才修了三个晚上,当他读诵至〈药王品〉之「心缘苦行,是真精进」句时,便豁然开悟,见其师意思在灵鸶山之七宝净土上,听佛说法。后来,慧思对他说:「不是你就不会感应,不是我也不会印证,你所进入的禅定正是法华三昧前之方便。」智顗后来又到熙州白沙山,像以前那样进入禅观,于经有疑难处,立即见其师慧思前来为
他披释。后来,慧思常令智顗代他讲说,听他讲解的人都十分叹服他的睿智和辩才。智顗在讲解经论过程中,除了于三定三观不甚精通,需要向慧思请教外,其余的慧思都任其阐释、发挥。有一次,慧思手执如意,在座中听智顗讲解,就对众学徒说:「这智顗于义理方面确实造诣颇深,所遗憾的是其定力不足。」后来,智顗又下决心向其师学习禅观,并大有长进,名闻遐迩。待到学成之后,欲辞别师父另往他处时,慧思对他说:「你与陈国大有机缘,到那里之后必获大利益。」
慧思到南岳后,智顗便前往金陵。他与法喜等三十多人在瓦官寺弘扬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都是一些学统儒释达官显贵,对智顗都十分崇敬,经常去听智顗讲经,向他学习禅法。受到慧思宏道所感,当时江南的一些名僧大德,如长千寺的智辩,延入宗熙;天宫寺的僧晃请居佛窟。智顗随机即动,立即开悟。白马寺的警韶,乃至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也都很钦敬智顗,或改换门庭,或率领徒众,前去向智顗问道参禅。当时有一位法号叫慧荣的法师,住在庄严寺,在吴越一带很有影响,口若悬河,世称义虎。他听说智顗在那一带说法,就前去听讲,并于会中提问诘难。两人经过几番论难,所论问题确实都比较深奥,一时间慧荣便得意非常,扬眉舞扇,不意之中,扇子落地。智顗就趁机对慧荣说:「禅定之力,是不可问难的。」其时沙门法岁就拍着慧荣之肩说:「从来之义龙,今却成伏鹿。扇子既已落地,又用什么以遮羞呢?」慧荣答道:「虽然这一次我因轻敌失态,但仍不可小视。」智顗在那一段时间连续讲了八周《大智度论》,四方学士,纷纷前来聆听。后来他又阐扬禅法,以清心田。
智顗在日常言谈之中,常透露出向往山林之意。遂梦见一座山,山峦迭嶂,云雾缭绕,其侧沧海无垠。又见一个僧人摇手伸臂,来到山下,挽着智顗之手臂,引他上山。智顗就把自己所梦告诉门人,门人都说:「此乃是会稽之天台山也,曾经住过许多圣贤,过去之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乃至晋、宋许多名僧大德。都曾在此地居住过。」因此就…
《唐高僧传 4 习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