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4 習禅▪P7

  ..續本文上一頁湘,路次益城,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護持。」于即往憩匡山,見遠圖缋,驗其靈也,宛如其夢。不久浔陽反叛寺宇焚燒,獨在茲山全無侵擾,信護像之力矣。末劃迹雲峰,終焉其致。

  會大業在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爲師,乃致書累請。顗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叁辭不免,乃求四願,其詞曰:「一、雖好學禅,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循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禅法見期。二、生在邊表,頻經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無一可取,雖欲自慎,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叁、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阙,去就若輕,則來嫌诮,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願許其爲法,勿嫌輕動。四、十余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課庸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隨心飲啄以卒殘年,許此四心乃赴優旨。」晉王方希淨戒,妙願唯谘,故躬製請戒文。……告曰:「大王爲度遠濟爲宗,名實相符義非輕約,今可法名爲總持也,用攝相兼之道也。」王頂受其旨教曰:「大師禅慧內融,道之法澤,辄奉名爲智者。」自是專師率誘日進幽玄,所獲施物六十余事,一時回施悲敬兩田,願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國,便欲返故林。王乃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于城門,顧曰:「國鎮不輕,道務致隔,幸觀佛化宏護在懷。」王禮望目極銜泣而返。便泝流上江,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征,百越邊僧聞風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宮鄉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頸,老幼相攜,戒場講坐,衆將及萬,遂于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敕給寺額,名爲「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

  獸蛇暴,創寺之後快無憂患。是春亢旱,百姓鹹謂神怒。顗到泉源帥衆轉經,便感雲興雨注,虛謠自滅。總管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汗不安,出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

  乃從之重現,令著《淨名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並才華冑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後蕭妃疾苦,醫治無術,王遣開府柳顧言等,致書請命願救所疾。顗又率侶建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異鳥,飛入齋壇,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豕吟之聲,衆並同矚。顗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複蘇,表蓋棺還起;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嘉慶,時遇入朝。

  旋歸臺嶽,躬率禅門,更行前忏,仍立誓雲:「若于叁寶有益者,當限此余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衆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見者發心。」又雲:商客寄金,醫去留藥,吾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略疏成,不加點潤。命學士智越,往石城寺掃灑,吾于彼佛前命終,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遣多然香火,索叁衣(7)缽杖,以近身自余道具,分爲二分:一奉彌勒,一擬羯磨。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又請進齋飲,答曰:「非但步影而爲齋也,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又出所製《淨名疏》,並犀角如意,蓮華香爐。與晉王別,遣書七紙,文極該綜,詞彩風標,囑以大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爐是大王者,還用仰別,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便令唱《法華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宏大,微妙難測,辍斤絕弦于今日矣。」又聽《無量壽》竟,仍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雲雲。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8)、四不生(9)、十法界(10)、叁觀(11)、四教(12)、四無量(13)、六度(14)等。有問其位者,答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雲雲。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己,只是五品內位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15)是汝宗仰,四種叁昧是汝明導。」又敕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爲期。雲何身

  冷方複響盤?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滅後依于遺教而殓焉。

  ……顗東西重範化通萬裏,所造大寺叁十五所,手度僧衆四千余人,寫一切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區,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叁十二人,習禅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曆其景行可二十余紙。

  注釋

  (1)穎川:今河南許昌。

  (2)華容:今湖南華容縣。

  (3)信宿:連續二夜。

  (4)志學之年:即十五歲。因《論語》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而得稱。

  (5)湘州:相當于今湖南及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

  (6)叁叁味:又稱叁叁摩地、叁定等,指叁種禅定。

  (7)叁衣:印度僧團准許個人擁有的叁種衣服:僧伽梨,即大衣,又稱九條衣;郁多羅僧,即上衣,又稱七條衣;安陀會,即中衣,又稱五條衣。

  (8)十如:即十如是。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來究竟等十種如是。

  (9)四不生:乃龍樹于《中觀論》中所立四種不生之句,以彰顯「諸法無生」之義。一般見解多謂一切諸法之生,不外于自生、他生、共生與無因生四種,龍樹乃立四句以破斥之。即㈠不自生,謂一切萬法不以自己爲因而生成。㈡不他生,謂一切萬法不以他因而生成。㈢不共生,謂一切萬法不以自他爲共因而生成。㈣不無因生,謂一切萬法不以無因而生成。

  (10)十法界:即十界。指迷與悟之世界可分爲十種類,即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等。前六界爲凡夫迷界,即六道輪回之世界。後四界乃聖者之悟界,此即六凡四聖。

  (11)叁觀:指叁種觀法。天臺智者大師所立之天臺叁觀,爲天臺重要法門,爲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于一切存在作叁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空假中叁觀。

  (12)四教:系就諸經之內容形式等等,而將佛陀一代之教說判釋爲四類。據隋代天臺宗智顯大師所立分爲化法四教(佛陀教法大別爲藏、通、別、圓等四教)、化儀四教(佛陀教導方式有頓、漸、秘密、不定等四教)。

  (13)四無量:佛菩薩爲普度衆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的四種精神。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

  (14)六度:又作六波羅蜜,爲諸部般若經之說。指大乘菩薩所必須實踐之六種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15)波羅提木叉:又作波羅底提尼舍、缽喇底提舍那等,指七衆防止身口七支等過,遠離諸煩惱惑業而得解脫所受持之戒律。

  唐天臺山國清寺釋灌頂

  譯文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祖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自其祖父一輩起,避難移居東瓯(今浙江永嘉縣南),從此定居該地,即現在之臨海章安(即今之浙江臨海)。幼年時父親就亡故了,由其母親哺育、撫養。剛出生二個月時,就遊視著東西,笑而欲說,卻不知他說什麼。母親在夜

  裏稱呼佛法僧的名號,他就牙牙學舌,音句清晰,大家全感到很是詫異。就把此事告知攝靜寺慧拯法師,法師聞而歎道:「此子非凡。」以即「非凡」爲字。七歲時便投拜慧拯,成爲其弟子。他學習勤奮,玄學儒學的典籍都讀,才華出衆,在家鄉已稍有名氣。二十歲時受具足戒,對佛教十分愛好。自從慧拯法師謝世之後,往天臺參學,修習禅定,堅持不懈。

  陳至德元年(公元五八叁年)隨智顗禅師出居光宅寺,教習教觀,頻頻得到智顗禅師之印可。陳滅亡後,隨智顗禅師四處遊學、弘法,各地名勝,無不涉足,四方大德,多曾參谒。後來到荊州玉泉寺,傳法遊化,迹遍西楚。隋開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晉王楊廣鎮守揚州,陪同智者大師止住于禅衆寺,是智顗門下一員法上將。後來又隨智顗到了天臺山,輔助智顗弘法、講經。晚年居稱心精舍,講說《法華經》,剖析精密,有過先賢,四方學者雲集。其時有一位吉藏法師,于興皇出家,後在嘉祥寺大弘佛法,獨步浙東,對于天臺教觀甚表推崇,遂遣散門人,前往天臺研習《法華》,並發願弘揚演說此經。

  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患病期間,灌頂侍候左右,親伺湯藥,無微不至。智者入滅後,親承遺旨,哀泣跪受遺書遺物,後轉予晉王。晉王五體投地,悲泣頂受,事遵賓見之禮,情敦有如法親。後晉王派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灌頂回山,爲智者設千僧齋,建造國清寺,亦即晉代昙光、道猷之故址。前峰佛隴寺號修禅。在陳朝時,智者來到天臺,此地稱「丹邱」,地勢平正,視野廣闊。于是在隴南整地植樹,准備在此建立道場,但心願未了即入滅西歸了。晉王遵照智顗之遺囑,在此地建起了國清寺。

  隋仁壽元年(公元六○一年)晉王繼承皇位,經萬裏川途的跋涉來到國清寺,四海同慶。灌頂以晉王登位及山寺建成二事入朝參賀,蒙炀帝親自接見,慰問頻頻,禮遇有加,灌頂應酬接對,言談舉止,落落大方,甚得炀帝之贊賞。事完之後,又派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他回山,賜絹布等叁千段,氈叁百領。又設千僧齋,對山中之寺院殿宇重加修飾,使得天臺山國清寺變得更爲堂皇、壯觀,一如智者之所預言。

  仁壽二年(公元六○二年),炀帝又致書灌頂,曰:「現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願禅師道體安康,禅觀精進。最近令慧日道場之莊、論二法師講解《維摩诘經》,講席中…

《唐高僧傳 4 習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高僧傳 5 明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